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哲学乃是从语言入手以探究语言、世界和人三者互动关系从而更好地认识并开拓人的生存空间的科学。而语言特别是其词语的创造,则最能表现出特定语言哲学思想的内涵与起源。这主要是因为,词是通过表达概念而指称事物的,词义是民族人对于生存空间中事事物物的概括反映,从而表现了民族人对于特定事物的指谓、解释与互动关系。从古代汉语词语创造的典型出发,联系相应的文化背景,或可探寻中国语言哲学思想起源的多方迹象。  相似文献   

2.
“神”在沈从文的文本中具有多种内涵,然而作为其思想核心范畴的“神”指的是宇宙本体和生命的终极状态。它不可分析、不可言说,是沈从文在对“美”的迷狂中借助一种特殊的认识方式获得的天人相契的启示——“无言的教训”。沈从文思想中的“神”既是对于湘西神秘文化的继承和提升,也是以湘西神巫文化铸造民族品德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3.
宗白华的小诗贯注着一股强烈的生命情怀和宇宙意识,表现在与物同化的泛神论倾向,超越时空的宇宙意识,以静制动的生命精神。与之相应,他的诗经常出现“梦”、“镜”、“夜”等意象。其诗体制虽小,但写出了大境界。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漫长的宗法社会,使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质的古代文化传统。在古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交互作用下,中国人民逐渐形成了一种带有倾向性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观念。概括起来,其突出特征是“封闭型的沉郁”,“朦胧式的含蓄”。这一特征,实际是我民族天人相与、顺应自然的封闭的宇宙意识的反映。所以,对中国人民来说,它不仅仅表现在文化艺术和审美领域,已作为一种传统习惯意识,浸入国人灵魂,渗透整个上层建筑。毫不夸张地说,它已成了我民族特有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论海洋文化及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视角解读“文化”的含义,海洋文化有祈求、合作和先进的特点。海洋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洋文化将引导和鼓舞我们的民族拓展新的生存空间,使我们的海洋实践提升到文化自觉的水准,并使我们的民族文化重新振奋起来,达到现代的水平,在和世界各族人民一起建设和谐世界中发挥出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天梯”神话母题发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运用母题方法以探究土家族“天梯”神话的文化寓意。文章把“天梯”神话母题划分为两个典型式,即“逃难式”和“旅游式”,通过对典型式的功能及其与民族精神、民俗信仰之关系的文化思考,认为土家族“天梯”神话的基本主题是具有人类共性的不朽的探索精神,这一精神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拓展生存空间的抗争精神,一是延伸有限生命的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7.
“和”——万物各得其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和”不只是应然的理念 ,而主要和首先是对实然和必然的认识。“和实生物”是中国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 ,是一种宇宙观。“和为贵”是由对宇宙的上述认识而派生出的中国文化的根本价值观 ,“太和”是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的理想目标。“和而不同”是由此而引申出的处事的基本原则。“和”是这三者的统一。“和实生物”是天之道 ,“和为贵”、“和而不同”则是人之道。“和”的内容就是万物“各得其所”,是表示一种关系、一种秩序 ,表示事物的存在形式。宇宙和宇宙间一切事物 ,就是以“和”的形式存在着 ,都存在于“和”的关系或秩序中。为了达到“和”的理想目标 ,只有以和为贵的愿望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实际地处理各种关系 ,做到使万物各得其所。把希望寄托在通过说教使世界所有领导人接受“和”的理念 ,从而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 ,只能是一种幻想。要做到使万物各得其所 ,要依据事物自身的要求 ,而不能凭主观意志和权力。社会人事的和 ,只有通过民主的方式 ,协商谈判 ,照顾各方利益和要求 ,才能达到。作为建立万物各得其所的秩序的手段之一 ,不排除斗争 ,包括在必要时使用武力。中国传统文化围绕着如何建立和维持“和”的秩序 ,发展了关于“和”的哲学、“和”的道德、“和”的治国 (管理 )思想 ,构成了完整的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浩繁的有关文化概念之中,寻找到与上述游牧民族“生命意识”及生命文化世界贴近且吻合的定义,那就是“文化是人性的主要表征和人类所独有的生存方式,是人类赋予自己的生命行为以尊严、价值和意义,从而超越死亡的基本手段”。对一个民族生命意识进行深入研究时,文化创造问题就必然进入其生死现象学的研究视域,并通过该视域透显文化事实中的精神意义。那么,精神意义上的游牧民族生命意识及其生命文化世界呈何风貌、形态,本文试图以西方现代“生命哲学”及“精神分析学”作为一独特视角,来追溯并探秘古代游牧生命文化世界,并试图论证古代游牧生命文化世界。是以生命本能的两个极永恒处于悖论式组合状态而构成。这里,生本能升华出爱与建设性理念,死本能升华为恨与破坏性理念,它们之间矛盾冲突的二元组合充满悖论,这使游牧民族的生命文化创造永远伴随动荡不定的节奏。  相似文献   

9.
传统社会中,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生存空间,具有相对的自然特征,其身份认同也具有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但在全球化、信息化日益加剧的时代,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变得“不自然”.更加密切的接触、交流、比较,“文化自觉”越来越突出,因而身份认同变得越来越复杂、迫切、重要.当代的中华民族就处于这样剧烈的社会转型之中,“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因而也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基于牟钟鉴先生关于“复合型民族”思考的启发,从历史上北魏政权的认同实践和现实中真切的生命关怀,我们认为超越地域、民族的更广泛、更深刻的“文明认同”,不仅是过去中华民族发展中珍贵的历史经验,而且对于当代中华民族“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家的先哲们所成就的艺术的人生哲学,乃是中国纯艺术精神的渊源和根基。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的生命本体是“道”,而“道”即先天地而生的混沌的合体。它是空虚的、有机的灵物,连绵不绝,充塞宇宙,是生化天地万物的无形无象的大母,它混混沌沌,恍恍惚惚,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她是宇宙旋律及其生命节奏的秘密,故灌注万物而不滞于物,成就万物而不集于物。人们必须凭借直觉去体验、感悟,通过“心斋”与“坐忘”,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让自己的心灵保持一种空明澄澈的境界,以整个身心沉浸到宇宙万相的深层结构之中,从而始可能超越复杂的外界自然物象,超越感观,体悟到那种深邃幽远的“道”,即宇宙之美。可以说,正是这种对“道”的审美体验,才使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把审美重点指向人的心灵世界,“求返于自己深心的心灵节奏,以体会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并由此而形成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的独特的  相似文献   

11.
大家都知道,宇宙间所有的事物和现象,归结起来无非是物质和精神两大类,也可以称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然而,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莱曼德·波普(Karl Raimund Popper)却提出了宇宙由“三个世界”组成的令人注目的新理论。这不仅引起了西方哲学界的热烈争论,而且也引起了我国哲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本文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这个新理论作一些分析评价。 (一) 在波普看来,宇宙可以区分为下列“三个世界”:“第一,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第二,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或行为的动作意向的世界;第三,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和艺术作品。”(波普:《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象我们这样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华民族,不能说没有我们民族代表的史诗,虽然没有长篇巨著,但短篇的史诗还是有的。在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最足以代表的就是《诗经》,尤其是《诗》中的《雅》和《颂》。一个民族代表的史诗,不应以篇幅的长短来衡量,而是要以内容的价值为尺度。《诗经》的文字篇幅虽然简短,但正是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特殊类型、特殊的风格与体例。这是不能和希腊、印度及东西其他民族具有强烈的宗教气氛相比的。《诗经》之所以能作为我们民族的“史诗”;是因为它夹杂的荒唐神话比重小,也就是说其他民族的史诗,是以神话为主体,事实次之,而中国民族的史诗则以事实为主体,神话次之,这就是独具风格,与众不同。因为它能真正反映我们国家民族的起源和发展的最早情况。在《诗》的《雅、颂》中:极大部份材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它是了解我们的民族在古代社会文化发展中,最早最重要的文献资料,也是集中国古代文化之大成的典籍宝库,是具有崇高的历史价值,无愧为我们民族的“史诗”。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远古时代先哲们就开始探讨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提出“太极”是宇宙的源头,并构想“太极──八卦”的宇宙演化模式。老子对古“太极”以及“太极──八卦”的宇宙演化模式进行扬弃,提出了以“道”作为宇宙本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演化模式,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宇宙起源和演化学说。尤其是老子抽象具体的“道”扬弃形象直观的“大极”,标志着古人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认识从感性阶段转向理性阶段,是我国古代对大自然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  相似文献   

14.
早在一八二七年,德国作家歌德说过:“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碰到好的作品,只要它还有可取之处,就把它吸收过来.”二十年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从经济和市场的观点出发,又一次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文学形成一种世界的文学.”五四新文学是我们民族文学的新阶段,又是世界文学的组成部分.它广泛地吸收了外国作品的“可取之处”,作为我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创造,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  相似文献   

15.
对于讲述和运用神话的原始民族来说,神话是他们特定的文化符号或思维密码,体现着神话的思维所具有的某种译解或认识事物的能力。 上占先民有自己认识和掌握世界的特殊思维方式,神话即为这种思维的产物之一,它成为他们对原始世界建构的解释体系和实用体系。关于神话的这种功能,国内外学者有许多值得注意的见解。如意大利哲学家、科学家维珂,德国哲学家卡西列等,都认为神话是初民认识事物的特殊方式,是一种隐喻思维。心理学家荣格认为神话等“原始意象”是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则将神话与科学的功能等同看待,认为二者  相似文献   

16.
对于“民族”、“族群”的理解和研究。主要流行着“客观文化特征”派和“主观认同”派两种对立的理论模式。但“民族”、“族群”的概念有些类似人类早期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和分类,是把一个连续谱作一种主观的切割,尤其是在中国或亚洲东半部的广大区域和悠久历史中,族群的认同与分辨极为复杂,确实很难用单一分类的观念就可以说明清楚。王明珂先生以羌族为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所超越的有力的解释架构。  相似文献   

17.
作为古希腊传统神话的典范,赫西俄德的《神谱》既传达了古希腊人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也诠释了古希腊人对生命起源与理想生活秩序的想象。《神谱》中“浑沌”作为宇宙万物得以诞生的自然起源,“宙斯”作为宇宙秩序得以成形的神圣起源,从浑沌到秩序,既是时空维度上的宇宙成型过程,也是精神维度上的个体成人之路。由此,文章提出《神谱》中起源的教化意义在于:以追问起源敞开教化的时空原点,并以重塑神圣起源为教化树立典范原型。  相似文献   

18.
生命,是京派作家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旨,他们追求健康,自然的生命形态,追求在现实生命中达到超越的生命终极价值。这种对待生命的态度,既催生出了京派作家对现代文明中缺憾人生的认识,又带来了他们对生命的诗意盎然的审美化理解。生命与诗,这是京派作家对人生的基本的审美把握。在生命与诗之间,或者说在世俗人生与生命超越之间,架起两者相互沟通的桥梁的,是反复不断地出现在京派作品中的“黄昏”意象。作为一种自然景观,黄昏意象是人们现实生活中关于时间的一个概念,它表明了一天即将结束。夕阳西沉,暮气苍茫,这种自然景观与人们的文化心理的联系,引发了文人墨客对自身生命的感悟。由黄昏这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文学中,存在着一类非常古老、重复出现而又形态多样的文学原型——神圣植物意象,它的代表性原型是“宇宙树”。之所以谓之神圣,乃是因为它们常常反映出对人类而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宇宙的创造,世界的结构,人类的诞生,生命的由来,甚至精神和文化的价值等。这些原初的文学意象,具有“原型”的典型特征,表现出远超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时期,伴随着理性世界的转变,人们的感性世界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出现所谓的魏晋“深情”。这种以知识分子为情感主体的“深情”,既不同于《诗经》时代原发性的“民情”,也不同于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性情”和道家“有人之形而无人之情”的“天情”,它是知识分子个体生命意识觉醒之后于天地宇宙中寻求心灵安顿和精神自由的情感,即人生和宇宙合而为一的生命超越之情。正是这种魏晋“深情”,把中国诗学引向强调“神与物游”和“情景相生”的抒情道路,并深深地刻上了宇宙情怀的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