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朝阳南塔始建于辽代,是目前中国北方保留最完整的辽代砖石塔建筑之一。南塔的外部结构主要包括塔基、塔身、塔檐、塔刹四部分,南塔的建筑结构、形制特点是研究辽代佛教文化、经济生活文化、艺术文化的重要参考。朝阳南塔体现了辽代上承隋唐、下启宋代的契丹民族在佛塔文化上的诸多特色,比如辽代的宗教文化特征以及建筑文化特征等,南塔的建筑形制和雕刻艺术的特点是学术界研究辽代同一类型佛塔以及辽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实证。  相似文献   

2.
磨石沟塔     
磨石沟塔,坐落在兴城古城西北的红崖子乡二道沟村磨石沟屯西沟山上.塔为八角九级空心密檐式砖筑,存高17.4米.塔的基台部分破坏严重,原形现已不清,仅存须弥座的上枭及上枋.塔座上枋的一层仰莲之上为塔身,八面,每面边长2米,各角有一圆柱,各正面的中部有一砖雕圆券门,门分两扇,上有门钉并饰兽面扑首.门外两旁各立一胁侍,长袍盖膝,两手合十.门上有砖雕宝盖,盖帘及丝穗清晰.中部皆雕砌砖碑,碑首为降龙图案,龟趺座,中间是方形碑面,其上分别刻有粗体梵文,文不可释.塔身上部有砖雕斗拱,  相似文献   

3.
安昌岘塔     
安昌现舍利塔建于南票区暖池塘镇安昌现村东的小山上,南距锦西市35公里,距女儿河一公里,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始建于辽,金天德三年(1151年)重修。青砖砌筑,八角实心密檐式,存高I7.14米。石砌基台,上为八角形,须弥座,束腰部分原均有砖雕刀立,现仅西南与西北角尚存。须弥座上部有砖雕仰覆莲座一周,座上有叠涩砖妨一道,上雕千字形纹,其上又有仰覆莲一层,上承塔身。塔身各角有圆形砖柱。东、西、南、北四面有拱形龛*门上有浮雕宝盖飞天,门里佛像已毁,只存莲座。塔身其他四面,各雕两个胁传,脚蹬莲瓣,身披袈裟,双手…  相似文献   

4.
北塔法轮寺是清皇太极动建盛京城外四塔四寺之一,是现在塔、寺保存最为完整之一处。北塔法轮专,从清初至解放前一直是佛教圣地。他与寄骨寺有着密切联系。北塔法轮寺的建筑布局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土坯垒墙,东西长9丈9尺,南北长29丈,院内有僧房三间、厢房三间、水井一口。第二部分是法轮寺的主体建筑。砌砖墙,东西长36丈,南北长53丈。院内有藏式喇嘛塔一座,山门、天王殿、大殿、晾经楼、达喇嘛住房、僧房等。北砖墙外有增房五间。清初,北塔法轮寺只有一位达喇嘛和数名喇嘛。乾隆四十三年把北塔法轮寺改为“满洲喇嘛寺院”,将达…  相似文献   

5.
朝阳在前燕至清代的1500多年间,一直是东北亚地区的佛教圣地和佛教文化传播中心,并对中原和东北亚佛教的交流与发展起过重要桥梁作用,在中国佛教发展吏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朝阳有东北最早的佛教寺院——龙翔佛寺;有比唐玄奘还早200多年的去西天取经第一人——昙无竭;在北塔和南塔中,分别发现了释迦牟尼佛舍利和锭光佛舍利。朝阳悠久灿烂的佛教文化历来备受学界关注,本文拟从佛教在古代朝阳传播的历史进程中,分析佛教文化在古代朝阳发展兴盛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洮安双塔     
在吉林省洮安县城东北十八华里的德顺公社洮儿河北岸,耸立着两座浑厚巍峨的古塔.两塔东西并峙,间距23.80米,为覆钵式,砖构南向.两塔的建筑形制,装饰图案大致相仿.全塔除基台,悉被梵文经咒和各式砖雕彩绘及图案花纹装饰,而通体以白垩为基础色调,使之更加皎娆秀丽.两塔均由塔刹、塔身、塔基三部分组成,通高12.03米. 塔刹顶端原有宝珠、日、仰月和莲瓣伞(亦称华盖)组成,华盖底部悬挂铜铃四个.现全已遗失.刹顶下接实心刹干,其上有五字梵文的白色相轮十三重.刹干下为塔身,分覆钵形上身和阶梯台  相似文献   

7.
广济寺古塔     
广济寺古塔(俗称锦州古塔)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下有一广济寺,因而得名。此塔建于公元一○五七年(辽清宁三年)距今已有九百余年的历史。全塔分塔刹(顶部)、塔体、塔座三部分。高十八丈,呈八角形,塔身上部有十三层塔檐向外伸出的木棍是残存的塔檐挑梁。锦州古塔,虽  相似文献   

8.
辽阳白塔     
在辽阳城西北公园的浓荫碧影里,矗立着一座庄严凝重的古塔,它俨如一位装束古朴的老者深沉凝视着脚下的土地和在此繁衍生息的人们,这就是著名的辽阳白塔。白塔也称广佑寺塔。因塔饰以白色,所以俗称白塔。塔建在一石筑的高台之上,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高达七十一米,塔身每面广约10米。原塔下面的一层须弥座经后世修葺已改为砖台。砖台当中有按方位砌的八卦方位图。台的上面为须弥座,须弥座的餐牙部分用短柱分隔,当中雕有精致的“双狮戏球”。正当中还有一半圆形龛,内有一小巧浑圆的卧狮。罨牙的上面为束腰。束腰有砖雕的坐佛手壶…  相似文献   

9.
铁塔     
聊城铁塔,约建于宋代,耸立在聊城东关街北运河南岸护国隆兴寺内。由于年久失修,复遭地震雷击,寺废而塔倾,上层塔身大部分跌落埋于地下。至1973年将铁塔重新复原。铁塔高逾10米,基座为方形琴腿或石座,上雕佛像、孔雀、麒麟、龙凤及乐舞人物,古朴典雅,栩栩如生;13层浮阁,第一层塔身中径1.35米,向上逐层收分,每层皆铸有门窗、拦杆、斗拱、瓦垄檐等装饰,铸工精美,造型峻祟浑朴,庄严巍峨.(照片  相似文献   

10.
云接寺塔,在辽宁省朝阳市凤凰山中峰云接寺西侧. 朝阳雄踞大凌河上游,是我国历史上的名城重镇.远在西周时期,即为周王朝的东北边疆,战国时属燕国,西汉时属辽西郡称柳城,东汉时乌桓、鲜卑不断侵扰,曾一度割据.《三国志·魏志》记有曹操曾亲自北征“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直指柳城…….”并留下了有名的  相似文献   

11.
苏公塔     
苏公塔位于吐鲁番县城东南约两公里,维吾尔族人民也称为吐鲁番塔。这座具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是新疆现存最大的纪念塔。1957年,被自治区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高耸,雄伟壮观。塔身呈圆柱形,通高37米,底部直径10米。全部以砖块筑成,外面叠砌成各种花纹,有各式菱格纹、山纹、水波纹、变体四瓣花纹等几何图案,共达15  相似文献   

12.
在兴城县西北二十八华里九隆山前有一座砖塔,巍然耸立,雄伟壮观.因其雕刻玲珑秀美,俗称八角玲珑塔.据1972年在地宫中出土的大安八年觉华岛海云寺空通山悟寂院创建舍利塔分掩记碑的记载,知道塔的原名叫空通山悟寂院舍利塔,始建于辽道宗耶律洪基大安八年,即公元1092年,距今已八百八十二年. 塔身原高约为54米,八角十三级实心密檐式,系仿当时的木建筑结构方法而建成塔的形式,可谓独具匠心.全部建筑材料除用少数楠木为挑角梁外,其余全部用坚固耐久  相似文献   

13.
辽阳白塔     
在辽阳车站附近的市区白塔公园内,高高耸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古塔,这就是我省久负盛名的金代白塔。白塔是实心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全高七十一米,为我省最高的古塔。塔的结构可分塔基、塔座、塔身、塔檐、塔顶五部分。塔基为八角形台基两层.外有石块砌边的坡形土台。在两层台基的北面,留有一条铺石的阶梯,可供游人上下。塔座下部是选涩上收的砖壁,上部为两层很矮的束腰须弥座。下层须弥座上其束腰部分每面中间为一个半圆形的小券门。内有  相似文献   

14.
奉国寺     
奉国寺在辽宁省义县城内,初名咸熙寺,后改称奉国寺,因大殿内塑有七尊大佛,所以也称七佛寺或大佛寺。寺院坐北朝南,平面布置前狭后宽。山门一间,两侧各开一便门。山门外左右列石狮二座,门内设四柱三楼木牌坊三间。再进为歇山式的无量殿五间,殿后有甬路直达月台,月台前部东、西两侧有六角和方形碑亭各一座。月台后部为大雄宝殿,耸立在月台之上,宏伟壮丽。前人曾作诗称颂“大雄宝殿势威雄,今昔人称建筑崇,庙貌盛传关  相似文献   

15.
在渤海之滨的古城锦州,有一座千年古塔,即大广济寺前的大广济寺塔。据《续通志》载《大广济寺塔记》中有“清宁三年立,旧在锦州。”清宁为辽道宗耶律洪基年号,道宗于一○五五年即位,清宁三年应为一○五七年,据今已九百三十多年。应是锦州市现存最早的建筑。嘉靖十一年,大广济寺曾重建前殿,明宣大巡抚文贵曾撰文《广济寺重建前殿记》中说此塔“藏皇太后所降之舍利子也”。据说释迦牟尼死后,曾经留下四颗牙齿,佛教奉为珍宝,筑塔供奉。《大般涅槃经后分》下《圣驱廓润品》四:“于佛口中右畔上颔,取  相似文献   

16.
妙峰寺双塔     
妙峰寺双塔坐落在绥中县永安终塔子沟村北妙峰山上。因原塔下有一妙峰寺,故名为妙峰寺双塔。妙峰寺双塔建于辽乾统年间(1101—1114年)。该塔设计巧妙,造型美观,虽历经沧桑,至今雄姿犹存。双塔一大一小,东西对峙,相距50米,屹立于炒峰山上。大塔为砖筑,八角九级,密檐式,高19米,每边宽2米。其基座高2.4米,平面作八角形,八立面,各面塑小佛像两尊,转角处塑承托力士像。第一级塔身约占全塔高度的三分之一,塔檐下砖雕平措,每面各有砖雕大佛像一尊,手托净盘,坐于莲花之上,头上是凌空飘飞的仙女。正南菩萨项带串珠,一手抚膝…  相似文献   

17.
正说"盐打哪儿咸",貌似追溯盐的历史,实际上,是拿盐说事,聊的是咱开门生活与盐有关的小事。盐为五味之首。人人食盐,得味不同。少时,听过一则故事,北京城东长安街北池子大街里有一座庙,叫马格拉庙。这庙房顶双飞檐,外表美观大方。当年修这座庙时,有个工头领着木匠们给檐椽下料  相似文献   

18.
安阳清凉山东南麓的修定寺唐塔,塔身布满装饰结砖雕,四周雕有24串组合结饰。塔基残雕砖中,发现北魏末或者北齐的砖雕上雕有多种组合装饰结,以图像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证明"中国结艺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唐代之前就已经到来,台湾学者陈夏生所认为的唐代出现的十字结、双联结、二耳酢浆草结在北魏或者北齐时期就已经出现。而且当时结艺已经是独立的装饰物,并有多样复杂的组合装饰形式,该发现对绳结历史的研究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9.
剑川石钟山又名石宝山,由于有百余尊石刻造像雕刻在形如覆钟的巨石上面,因此被称为石钟山石窟(见李元阳《石宝山记》和康熙《剑川州志》)。石窟中最醒目的第一窟为王者造像。其外形雕凿呈殿堂式,窟的外周雕有连珠纹饰,窟内雕有石刻造像九躯。正中为一王者像,头戴莲花瓣高冠(即《蛮书》上说的“头囊”。)身着园领宽袖长袍,两手插入袖内,平置腹部,端坐在一双龙椅上面。椅后又雕一方形屏。王者像的坐椅下面雕有须弥座,座前雕一童子,盘腿而坐,头顶托盘,左手撑膝,右手用力扶住头上的托盘,盘内安放有香炉、果品等物,盘的边沿均雕有莲花瓣纹饰。王者像的右侧雕立像三躯,前面一  相似文献   

20.
佛塔艺术     
佛塔是我国丰富多彩的古代建筑形式之一。佛塔起源于印度,称为“窣堵波”或“浮图”,这种建筑也是随着佛教从印度而传入中国的,主要用以藏舍利和经卷等,佛塔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见,层数一般为单数,用金、银、铜、铁、木料和琉璃砖瓦等材料建成。从艺术造型与结构形式上分,大约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花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式塔等多种。中国的佛塔可谓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佛塔构造主要是基座、塔身、塔刹三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