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的革命和社会变动,必然要受到西方列强的干涉和国际形势以及国际格局的影响,中国革命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1917—1927年的国际形势和国际格局,也必然对这一时期的中国革命产生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芳  龚志伟 《理论界》2004,(1):19-19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真理。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道路,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这些思想。毛泽东认为当时中国社会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这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连接。“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史学界在讨论中国近代史时,涉及到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问题,有的文章甚至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提出了质疑。这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无论从总结历史经验看,还是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看。都有深入探讨的必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结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乃是认清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近百年来,中国先进的人们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但都不成功。只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分析中国社会的实际,才得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4.
192 6年下半年 ,毛泽东开始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和政治关系的结构入手 ,分析和探求中国革命的发展趋势 ,对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问题进行了初步思考。随着革命斗争实践的发展 ,他不断加深对中国社会状况和中国革命特点的认识 ,并据此修正自己的理论思考 ,使其逐渐与中国革命的规律相吻合 ,最终提出并论证了关于中国革命军事大本营的思想 ,为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距今已经80周年。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转折点,也是青年时代的周恩来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重要转折点。五四运动推动了周恩来走上坚信共产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共产党,彻底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道路。一、五四运动前周恩来赴日留学,初识马列,是其思想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的伟大起点。青年时期的周恩来面对辛亥革命失败后内忧外患交加、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他和其他先进的中国人一样,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对象、领导权、革命步骤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科学的阐述。不但在实践上指导了中国革命,而且在理论上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成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书信选集》收入了周恩来同志从1918年4月到1975年7月的重要书信300封。这些书信,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周恩来同志追求真理、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历程,记载了他为创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作出的努力,体现了他的高尚革命情操和思想作风,很值得认真学习和研究。 周恩来是怎样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和享有崇高声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呢?读一读他早年写给同学、亲友和觉悟社社员的几封信,便可以受到深刻的启示。 一、新思潮尤所切望 书信选集开卷篇《致冯文潜》,是1918年4月3日周恩来写给当时正在美国依阿华州葛林乃尔大学留学的南开同学冯文潜的信。从这封信可以看出,周恩来当年在日本留学时对于新思潮的渴望和追求,并反映出他在日本留学时所过的清苦生活。周恩来在信中写道:“左右居美,所得宏深,甚盼时有以示我,新思潮尤所切望。”(《周恩来书信选集》第1页,以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他对新思潮的追求和渴望,并不是偶然的,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 1898年3月5日当周恩来出生时,中国已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上走过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8.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始了由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确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国家四十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那么,中国人民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呢?这是由中国国情或者说是由旧中国社会性质所决定的。毛泽东同志说,“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96页)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近代化前驱孙中山的主要业绩就是领导了辛亥革命。这场正规的民主革命虽然未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但却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孙中山是领导了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政治、思想代表 ,也是杰出领袖 ,又是革命的“战争事业”的倡导者 ,还是共和国的缔造者和捍卫者。他是这出光辉史剧的主角。他的英名是与辛亥革命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10.
叶挺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进行了毕生的奋斗,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在叶挺一生的革命历程中,他深感对自己关怀最大、自己最尊敬的人物之一,便是周恩来。他与别人谈起周恩来时,曾一再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今年是叶挺将军诞生100周年,又是他逝世50周年。本文着重叙述叶挺与周恩来之间的深厚革命情谊,以缅怀先烈为中国革命事业创建的丰功伟绩。 一 大革命时期,国共之间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广东成为当时全国革命的中心。为了保障广大工农群众的利益和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顺利进行,中共广东区委主要领导人周恩来、陈延年等深感建立一支以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为骨干,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和掌握的革命军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们在研究上述问题过程中,正值在苏联留学的叶挺和聂荣臻、熊雄等人奉命回国工作。周恩来、陈延年等决定把这一建军重任委托给叶挺执行。  相似文献   

11.
李勇 《东岳论丛》2024,(1):143-154+192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有“资本制”“殖民地化”“半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和“半封建半殖民地”诸说。“资本制”说与托派观点雷同,未能久立;“殖民地化”说是通用说法;“半殖民地”说是次通用提法;“半殖民地”“半封建”组合顺序不同代表着人们对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地位、影响之大小强弱的不同认识。共产国际内部意见不一,造成中共意见的模糊和分歧,导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异说纷呈。中国革命反帝反封建的理论和实践,逻辑上要求与之相匹配的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说。有鉴于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抗战时期,特别是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之后,渐渐趋同“半殖民地半封建”说。然而,仍有主“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说者,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在“反帝反封建”主张前提下和而不同的学术气度。  相似文献   

12.
历史的事变中,常有某些偶然而特殊的因素介入并起作用,由此引起一个原本稳定发育的社会系统发生骤变,有时造成一个社会长时期非规则运动甚而震荡,使它呈现具有独特性质的历史时期。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社会问题的产生,正是这样的情况。半殖民地,是近代中国社会第一特征涵义的问题,提出并重新加以讨论,目的是试着换一个视角认识中国与世界的某些历史的同时也是现实的观念现象。一、半殖民地是半封建的先导,对半殖民地地位实质的科学认识,是中国革命自觉的标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外力的强作用下,急剧地沉向半殖民半封建化的深渊。…  相似文献   

13.
列宁曾指出,“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真髓和活的灵魂”。(《列宁全集》第31卷,第144页)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胡绳同志的新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涉及的历史阶段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八十年,认真贯彻了对具体历史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原则,是一部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的历史著作。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是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出发点。只有充分认识这样一个社会性质,才能对近代中  相似文献   

14.
论青年周恩来的社会主义观及其形成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有关史实,深入揭示青年周恩来确定以“俄式”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改造中国的唯一选择的思想转折过程,并具体阐明了青年周恩来社会主义观的丰富内涵及其形成特点。其特点之一是.青年周恩来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大同世界”理想的追求和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在中国迅速破产的现实,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没有经历一个明确的民主主义思想阶段,与陈独秀等不同,对周恩来不能简单地套用“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公式。其特点之二是,青年周恩来的社会主义观是他经过对欧洲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进行深入考察、全面分析比较,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系统训练而形成的,理论基础坚实,这是他的革命精神能愈久而愈坚的思想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5.
现实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的,当代中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而来的,而中国在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进人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又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研究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时,不能不研究其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的关系,把它作为一个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和价值的环节。一、新民主主义的性质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中国其它一切问题的必要和基本的前提和根据,因而它同样也是认清中国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必要前提和根据。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相似文献   

16.
关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种认为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第一种是近几年提出的,是一种新认识、新观点。第二种是史学界长期以来的认识,符合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本文仅就第二种观点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身是历史悠久的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落后的根源在于亚细亚生产方式。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是中国的根本国情,这一根本国情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发展规律,而且对中国近现代革命纲领、社会制度及其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太平天国革命太平天国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侵入我国,我国已由封建社会论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十九世纪中叶。它不仅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广的一次农民大革命,而且较之历次农民革命带有崭新的性质——不仅仅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  相似文献   

19.
<正>在史学界近年来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问题的重新讨论中,如何解释“半殖民地半封建”成为一个焦点。除个别同志外,大家认为仍然可以用“半殖民地半封建”来概括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或形态,下同),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却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这是在进行充分的学术探讨和科学论证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同观点的热烈争鸣,使笔者受益良多,并引发了对一些分歧之点的重新思考。现不揣浅陋,以求教于师友。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对开创人民战争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恩来是中共最早懂得武装斗争和革命军队的极端重要性、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杰出军事家,也是中共开创人民战争的先驱。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周恩来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人民战争进行了开创性探索。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他坚持依靠群众,实行革命武力与民众相结合,正规军、游击队与民兵相结合,开展人民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首倡并领导“第二战场”,充分发挥人民战争威力,终于把蒋家王朝埋葬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周恩来是我军战略战术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在长期领导革命战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原则。当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时,他集中集体智慧.进一步全面总结我军战略战术,撰写了《军事原则》这篇光辉著作,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为中国革命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