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对当前收入分配问题的几点看法国家计委社会发展所杨宜勇一、对国民收入分配问题的若干判断互、关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目标模式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据有关部门测算,国民收入最终分配结果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OECD投入产出数据库,对比分析中美服务业增长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整体及细分行业产业增加值率低,服务业整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较 差,且逐步恶化迹象明显,服务业总产出转化为国民收入能力较低,可供要素分配的经济剩余较少,服务业做大收入蛋糕能力不强;中国服务业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严重失衡,利润 侵蚀工资,资强劳弱,政府过度介入服务业初次分配,出现资本太富、政府太高、劳动者太穷的初次分配格局,形成哑铃型要素分配结构,资本和政府替代劳动者成为服务业要素 收入分配的主角,生产性服务业要素收入分配失衡较生活性服务业更加严重,且存在路径依赖特征;这一畸形的初次分配格局导致服务业终端消费率走低与有效供给不足,间接造 成中国服务业中间需求率虚高现象,也会影响到消费与投资的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3.
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是介于政府与个人间的一个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理顺国家、企业、个人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国家作了大量的改革与调整,形成了“保两头(国家、个人),挤中间(企业)”的分配格局,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致使企业利润下降、亏损上升。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使企业的收入分配合理化,以增强国有企业的实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收入分配向企业和政府倾斜,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比重过低。就其实质来看,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一个不公平的分配结构:它不是按贡献进行分配,其分配份额不是由参与分配者对生产的贡献而是由其地位所决定的。就其原因来看,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根源于社会产权结构失衡:少数人(政府与资本所有者)为所有者、受益者,而多数人(劳动者与居民)为无产者、受损者。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与居民收入所占比重,就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既要积极采取各种具体政策措施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又要从根本上变革社会权利结构特别是产权结构,构造新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相似文献   

5.
关于国民收入的创造和再分配问题,国内权威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几乎都持这样的观点;“国民收入是由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劳务部门“不创造物质财富和国民收入”,“必须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支付在这些部门工作的劳动者的工资”O,也就是说,劳务部门的收入是通过物质部门收入的再分配才能得到。因此“国民收人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①;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是通过国家预算、生活服务行业和价格体系来实现的”④。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正确值得商榷。一、不仅物质部门创造国民…  相似文献   

6.
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其中绝大部分形成居民的货币收入。从居民总收入中扣除居民依法纳税(如个人收入调节税等)部分后的剩余,就是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形成居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由于居民消费在国民收入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研究我国居民收入转化为消费—储蓄的决定因素,并正确引导收入向消费—储蓄的合理转化,对于促进和实现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日益突出,这是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弱化的表现。究其原因可追寻到政府内部的"部门利益"问题。部门利益的固化与扩张,带来横向的部门财力割据,主宰了政府财政分配的权力;加剧了纵向上的财力上收,使地方财政困难,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改革决策与行政不分的行政体制和零碎化的财政分配方式,破解部门利益切割,就能有效实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相似文献   

8.
对当前我国初次分配公平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对GDP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部门之间的分配数额及比例进行分析,此数额与百分比直接构成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和利益结构关系.通过相关数据的具体分析,可以判断出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不均衡,主要是向政府部门倾斜,而以劳动报酬为核心的居民收入则偏低.这种不合理的初次分配格局对我国经济社会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有损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甚至会引发深层次的社会危机.社会主义初次分配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基本原则,始终把劳动报酬、居民收入放在初次分配的核心位置,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劳动者.  相似文献   

9.
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如何解决现阶段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无序状态,建立与我国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民收入分配模式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十年间(1979—1989年),随着国家分配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收入分配格局与以前相比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文拟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我国近十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一初步的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向政府和企业严重倾斜的现象,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种分配结构根源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不合理的所有制形式。因此,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全面推进所有制改革,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为此必须深化国有企业与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确立劳动者个人所有权,增加劳动者的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1.
收入分配秩序是指收入分配主体进行社会成果分配所表现出的行为和结果。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应该具备收入分配格局合理、收入形成合理、收入结构合理、收入增长机制合理和收支透明等特点。目前我国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与收入分配秩序的混乱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必须规范政府、企业、市场的分配行为,从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形成、收入结构、收入增长和收支透明化五个方面入手,推动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相似文献   

12.
从初次分配看,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份额有所提高,但实际工资水平原地踏步的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是一种对劳动者不利的分配格局;从二次分配看,居民部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份额约为54%,虽然近年来略有上升,但还远未达到合理水平;从税费负担看,有将近1/3的居民收入因缴纳税费而变得不可支配,这使得工薪劳动者在分配格局中的不利地位雪上加霜;从居民收入差距看,我国基尼系数一直在高位徘徊,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负面因素.建立合理有序的分配秩序,既需要在初次分配中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各类要素取得合理的回报,又需要在二次分配中合理调节收入差距,让经济增长的果实更好地惠及全体国民.近一个时期,要扭转工薪劳动者的不利地位,应该让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大幅度提高,并与社会平均工资挂钩,实现年度自动调节.  相似文献   

13.
一经济体制改革后,传统的单一国家积累体制已被冲破,积累主体呈现多元化倾向,相应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国家财攻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有所下降,国民收入中的增量大部分留归了企业与个人。这种国民收入分配与积累主体构成的变化,我们认为是适当的。但是,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国家与作为生产资料非所有者的公众之间在积累与消费问题上却存在着利益矛盾,具  相似文献   

14.
现行国民收入核算对财产收入核算的范围过窄,不符合财产收入的性质。当研究个人收入分配而不是描述国民收入总体循环时,利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的口径对居民财产收入水平和个人收入差距进行计量,会造成极大误差。应将所有财产带来的收入、财产自营收入、企业留存收益和财产增值收入等都列入财产收入统计。这对于正确认识收入分配现状,正确推动让更多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在研究我国现实的收入分配和使用情况时,将服务与产品同等对待,把非物质部门与物质部门结合起来考察,更有助于把握总体情况,避免种种可能的遗漏与脱节;现实经济生活中也存在着扩展国民收入概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基于这种认识,作者把国民收入定义为全部生产部门劳动者收入(或雇员报酬)与营业盈余之和.文章认为,在现实经济中,总供求的货币价值量是同步变化的,价格水平变化对双方的影响是等价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是永远恒等的,因此,国民收入的生产额、分配额与最终使用额永远相等,“国民收入超分配”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存在严重的失衡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行为的现实偏差。明确政府职能定位,提高我国政府干预社会分配的有效性与适度性,继续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如何能够真正地解决好民生问题,尤其是解决好我国当前各阶层间收入分配不断扩大的差距问题,不仅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更需要我们从过去单纯就收入分配来解决分配差距的思路中跳出来,摆脱片面追求GDP数据增长的思维,努力弥舍GDP增长与民生福利改善的差距;财政支出要向民生倾斜;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扭转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发展农村、农业劳动力市场,让农村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快一点;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参与市场交易的行为主体和财政收入分配的行为主体都必然是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的主体。也就是说,国家以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宏观计划调控者的身分,通过税收和利润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所形成的财政收入由国家统一支配,这已成为人们所共识的国民收入分配主体;企业以法人财产所有者和生产经营者的身分,在市场交易的竞争中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所形成的企业收入再通过市场交易来满足生产经营实体的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这是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中绝对不能缺少的分配主体;劳动者个人以劳动力的所有者或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或资本的投资者的身分,通过自己的劳动,以市场交易的行为主体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所形成的个人收入,再通过市场交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工资近几年来出现了逐步上升的趋势,这是对农民工工资原来行政强制性的生存工资的校正。多方面的数据表明,目前农民工工资的现状是:基数低,工资水平不高,扣除物价上涨的影响因素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尤其是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占比严重偏低。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要从国民收入两次分配的格局入手,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要向劳动者倾斜,确保劳动收入的最大化,促使农民工工资持续稳定的合理增长。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发挥住房保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需要从规范性角度探讨两者的内在联系。马克思的第一需要理论、福利经济学、政府干预理论和“第三条道路”的主张,为住房保障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住房保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能够通过影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和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得以实现。不同的住房保障政策调节收入分配的效果不尽相同,我国需要在保障形式、配租方式、保障标准和规划建设等方面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