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揭示作为一种存在之意义和秩序的宗教之基础上,伯格区分了神圣与世俗:即秩序的合理性诠释若诉诸宗教则被视作神圣,反之被视作世俗。究其根本而言,伯格所谓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划分,乃源于其将宗教理解成宗教之功能。对此,从涵盖“个体信仰”与“传统累积”两个互为表里的宗教定义着眼,反思以伯格为代表的宗教世俗化理论。  相似文献   

2.
宗教经验是人类最初的经验。人类靠着宗教从混沌中创造了世界 ,也创造了自己。这种文化的成就是用宗教表达出来的。神圣空间和神圣时间就是典型的创世纪的经验。宗教肯定了人类最初的文化创造 ,也模塑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劳作方式。尽管人类逐渐世俗化了 ,但是最初的宗教经验还在以变形的方式保持着。入会式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它的结构和涵义一直可以在后世的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宗教作为人类精神信仰的支柱之一,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历史的进程更替必然会影响到宗教思想的嬗变。本文对宗教从传统的神圣性演变为现代的世俗化、理性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思索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元代爱情剧中的宗教观念有着鲜明的世俗化特征。其中形神二元的宗教观念被借为实现世俗现世愿望的工具,当中的神灵形象带有明显的世俗化色彩,而宗教圣地和佛寺长老等也被揭下了神圣的面纱,烙下了世俗的印记。剧作这一特点映照出当时的文人被迫远离权力中心,接近下层普通大众,因而具有独立文化品格的生存状态和直面世俗欲望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5.
略论中国佛教的世俗化与“人间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俗化指宗教在面临外部环境冲击的情形下,而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宗教神圣性的弱化。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中国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好的土壤。“人间佛教”对佛教世俗化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并成为新时期佛教发展的主流,但如何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6.
世俗化指宗教面临外部环境的冲击,而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宗教神圣性的弱化。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中国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好的土壤。“人间佛教”对佛教世俗化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并成为新时期佛教发展的主流,但如何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7.
犹太教作为最早的一神教,其一神论思想的确立有着自我选择和发展的历史进路。一神论思想的确立为当时在多神信仰和泛神论并存情况下导致的无序、分散、对立的世界通过上帝的惟一性、终极性与绝对性给出了神圣秩序构建的回应。这与彼得·贝格尔关于宗教的定义--用神圣方式秩序化人类活动有所契合。贝格尔认为宗教发挥了神圣帷幕的作用,为人类提供了神圣秩序。而犹太教一神论中的上帝在空间世界与时间世界两个人类认识前提的维度构建了神圣秩序与意义,发挥了贝格尔宗教理解意义上的神圣帷幕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图像中主体之间的"观看"及其伦理是视觉文化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特质在俄国宗教画中尤为突出,并于十九世纪经历了世俗化进程下的双重变革。第一重变革属于作品内部,十九世纪俄国宗教画打破东正教圣像传统,消解了圣像面容向观看者发出的"不可见的"目光,使图像成为了被观看者把捉的文本,画中的宗教事件从神圣时空落入世俗时空;另外,图像中主体目光中心的转移使其宗教叙事从上帝恩典转向了"无求于外"的"因信称义",俄国宗教画自此进入世俗化进程。第一重变革直接影响了属于作品外部的第二重变革,俄国宗教画对人类自身力量的确信与同时代社会思想产生了密切联系,基督教叙事隐喻的是十九世纪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实践。由此,十九世纪俄国宗教画在世俗化进程中的"观看伦理"和俄国社会思想产生了共鸣,并为十九世纪俄国遗留的一些难题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9.
宗教批判——神性与人性的僭越与同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宗教日益世俗化的当下,如何看待人与宗教的关联,反思宗教如何与人类共存?在人性与神性的现实思维框架下,建构一种怎样的内在逻辑,从而引导两者在世俗与神圣的交织中融合、挣扎、潜行?宗教批判是西方哲学与马克思哲学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现状的思想映射。在神性与人性之间,正确厘清宗教的功效与消极影响是宗教批判的价值所在。为此,本文试图正本清源,从宗教的产生、信仰的特质、人类自身的反思等视阈,以期解读它们的隐晦、深邃、现实的冲突与媾和等,并通过对宗教的反思与批判,在神性与人性之间搭建一座连接思想与灵魂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朝卵生神话的比较,认为卵生神话与先人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宗教、习俗、心理、思维方式以及民族交流融合息息相关,并与两个民族鸟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心理机制相关,表现了两个民族对宇宙、人类起源神圣的记忆、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揭示了两个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1.
人类从来就是神话制造者。叙事始于神圣的讲述。现代性对宗教神圣的祛魅导致一个恶果:将神话视为一种低劣的思维方式,让理性的人抛弃神话。结果,失去神话的现代人陷入了科技理性主宰下的困境。为神话正名,需要将其还原到崇拜仪式的神圣语境之中,揭示其心理整合及精神治疗功能——神话能够让我们破碎的、悲惨的世界得以改观,启示我们应对自己内心的危机,找到新的超越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在宗教世俗化、现代化进程中,宗教网络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趋多元,敬拜仪式更为多样,对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也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影响:大学生更易于对宗教产生兴趣,更易于从心理上认同宗教,更易于参与宗教敬拜,对宗教的态度更为宽容.在宗教网络传播日趋活跃的情境下,完善五级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和团体心理辅导,真正满足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和精神追求,阻止宗教在高等学校扩张的势头从网络延伸到网下.  相似文献   

13.
(一)宗教的本质和根源宗教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教会和教会哲学家宣称:宗教是神的启示。他们还宣扬:信仰宗教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宗教感情与人同时降生,所以宗教是永恒的。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无神论者,对宗教的虚妄和危害性作了无情的批判,抹去了宗教的神圣光  相似文献   

14.
宗教社会学范式:探索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语]从斯密、休谟、孔德、马克思,到韦伯、迪尔凯姆、詹姆士、荣格、弗洛伊德和皮特·伯格,尽管这些社会科学大师对宗教的具体看法各异,但其基本倾向是一致的,形成了近三个世纪以来的主流宗教观:宗教妨碍理性思维,是非理性的,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人类对宗教的需求会逐渐降低,最终导致宗教的消亡。这一观点后来被归纳为“世俗化命题”,成为理解宗教现象的主流范式。然而,这一范式遭到了美国经验的严峻挑战。自19世纪以来,美国宗教一直与现代化齐头并进,丝毫没有衰弱的趋势。在最近的150年,美国教会成员的比率实际上增加了1倍…  相似文献   

15.
云南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的传承与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宗教音乐是指各少数民族在各种宗教场所或各类宗教活动中,由特定宗教职业人员以特定节奏和旋律宣达宗教情感、表现宗教观念、展演宗教仪式的一切声乐和器乐的总和。在社会现代化、文明多元化、宗教世俗化的整体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宗教音乐不断偏离宗教这一载体,神圣性逐渐剥落,世俗化、舞台化、娱乐化趋势表现明显。"去宗教化"已经成为云南少数民族宗教音乐发展的悖论式困境。集政府、社会、市场与宗教四方力量,构建云南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的"社区参与保护模式",将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与战后中东社会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化、世俗化是战后中东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涉世性”的宗教对中东现代化进程给予了极大关注。一方面 ,由于宗教与现代化、世俗化的本质特征所使然 ,它对现代化、世俗化形成某种障碍机制 ;另一方面 ,宗教与现代化、世俗化也绝非处于势不两立的对立状态之中 ,当其理性化、社会化之后 ,便会对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位文学大家,在其作品中都体现着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但是体现在两位作家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又是不相同的:法国经历的基督教世俗化过程以及雨果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决定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是世俗化的,是建立在资本主义近代社会问题上的;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宗教背景和作家自身的气质,决定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道主义思想偏重于人类心灵深处的东西,倾向于从宗教的角度来发展自己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8.
宗教世俗化是宗教适应社会的必然选择,宗教社会服务是宗教世俗化的表现形式。宗教参与养老是转型社会时期宗教顺应社会责任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在养老领域开展社会服务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宗教世俗化脱下了宗教的神秘面纱,拉近了宗教与人之间的距离,成为宗教参与养老的基础;另一方面,宗教参与养老的实践活动又在宗教社会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促进了宗教世俗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泰州学派以儒学民间化的方式展现了其对"阳明学"的超越。以往的解释多将这一超越归结为泰州学派的贫民情结与启蒙情怀。其实将这一超越解释为在价值取向上追求儒学世俗化更为恰当。儒学世俗化应是儒学求得现代发展的根本导向,分析泰州学派如何借推动儒学民间化以追求儒学世俗化:在理论上为消解"天理"的神圣性而张扬"人欲"的合法性,在行动纲领上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在传播方式上迎合百姓的信仰心理,可以为我们充分认识儒学世俗化对儒学现代化之意义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为调解德国宗教改革时期(1517-1648)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纷争,神圣罗马帝国在法律层面上通过了多项决议,尤其是《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威斯特法利亚和约》,主要表现在宗教合法化、自由化甚至中立化等方面.帝国从中表现出了日渐清晰的政治理性原则,直至完全抛弃了宗教因素的影响,确保了近代早期德国宗教关系的和平稳定.帝国调解宗教之争,实质上是对世俗领地格局的调整.帝国政治在此过程中日益世俗化和宪政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