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史》人物登科年代考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史》对人物登科年代的记载绝大多数是正确的,但也有个别错误。从明代进士登科录、进士同年录、会试录及进士题名碑等原始文献来看,这些科年错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本无该科,另一类是误为他科。  相似文献   

2.
在清代进士题名录系统中,有场中缮写本进士登科录、场外刊刻本进士登科录、国子监进士题名碑、民间刻印本进士题名碑录和今人编著的进士索引工具书,五种不同阶段的存在形式相互承继。  相似文献   

3.
明《洪武十八年榜进士题名碑》被毁,致该榜进士名录成为明代89榜进士中唯一残缺不全的一榜.而今人常用之《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收录该榜进士422名,尚缺50名.问题还不止此,更严重的是,所收422名进士名录中,存在严重错误,致以讹传讹,亟须订正.俞宪的《皇明进士登科考》保存了《洪武十八年会试录》,共收进士472名,与该榜殿试所取472名进士正好吻合,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可靠的登科名录.以《皇明进士登科考》为依据,有助于完成洪武十八年榜472名进士的发覆.  相似文献   

4.
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士统计是科举制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各种文献对明代进士录取人数记载不一,现在学者对此又缺乏必要的考证,以致不能得出统一而确切的统计数据.充分利用明代登科录、明实录、各科题名记等第一手资料,是获取准确数据的前提.在考证中,必须注意会试录取和殿试录取人数的不同,而进士统计必须以殿试录取为准.依此标准,明代共取进士89科,实际总数为24 595人.  相似文献   

5.
对进士籍贯进行分省、分地区统计,借以考察传统社会中人才的地理分布,从而引入进士群体的社会史研究,是近年来学界的一大热点。确定清代甘肃进士人数是研究清代甘肃进士群体的基础,然目前对清代甘肃进士人数的统计数据并不一致。经考证后,该文认为清代甘肃进士为343人。  相似文献   

6.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一、宋代科举取士之多宋代科举取士人数大量增加,远远超过唐代,这似乎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宋代通过科举登科者究竟有多少人?却迄今还没有人做出比较精确的统计。宋代的科举制中,有贡举、武举、制举、词科、童子举以及宗室应举等等。贡举又分进士、明经、诸科(包括九经、五经、三礼、三传、三史、开宝通礼、学究、明法等)。其登科者,除正奏名之外,还有特奏名。贡举是宋代科举中取士最多的一个科目。宋初循唐故事,每次放榜进士不过30人,诸科不过50人。太宗即位,始大量增加取土人数,每榜取士达数百人。但“贡举之疏数,取士之多寡,惟上所命”,未有定制。仁宗皇祐四年(1052),始规定:“进士限四百人,诸  相似文献   

7.
明代大体以嘉靖朝为断限,之前进士的姓名多用二字,至成化年间达到了顶峰,之后渐趋于三字。嘉靖以前进士姓名不仅多用二字,且尤喜带“王”旁的字入名,以取其吉祥富贵之义。《进士登科录》上所载姓名,个别进士也可能日后复姓易名。明代进士有两个以上母亲的占总数的20%-30%,而进士本人娶两个以上妻子的占总数的百分之十几至二十几。其中,进士的若干个母亲或妻子同姓氏者占有一定数量,说明当时还存在着同姓或同族的若干个女子嫁给同一个男人的现象。而母亲与妻子同姓氏者所占比例稍大一点,说明这种近亲联姻在当时还是较为常见的。此外,《进士登科录》上所载进士的婚娶情况,统计的很可能仅是正妻,没有包括侧室。  相似文献   

8.
清代进士登科录存世较少,查阅不便,北京孔庙的进士题名碑经风雨磨蚀,字迹漫漶,这使《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成为考察明清进士群体的重要资料。房兆楹、杜联吉吉的《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和朱保炯、谢沛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都是根据它编纂的。然而《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本质上却是一种以新闻宣传、市卖盈利而非保存文献为主要目的的出版物,在清代还存在着坊间盗刻本。该书在记载进士的姓名、籍贯方面存在数量不少的误刊,其中部分误刊也被“引得”和“索引”所延续。  相似文献   

9.
依据记时更为准确的《明实录》和当事人文集等相关文献,可以确证建文二年、天顺元年、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登科录》所载个别读卷官籍地、勋号、散阶之误;把殿试结束后新晋之勋号、散阶载为读卷时就已拥有,当是主要致误之由。依据《会试录》及时人所载当事人的墓志铭,可以确证《进士登科录》所载个别进士的中式年龄之误。其中正统时期1处,景泰时期2处,成化时期3处。进士瞒报中式年龄,当是致误之由。其他方面也存在疏讹,刊刻疏忽和进士误报上三代直系亲属履历当是主要致误之由。  相似文献   

10.
近日拜读陈长文先生大作<明代科举文献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因为志趣相投,读起来饶有兴味,感受良多.觉得该书有这样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深邃精到的文献功夫 该书包括上、中、下三编:上编是<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主要探讨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的意义及现状,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源流、原始性、权威性、文献价值以及局限性,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等等,研究了明代进士登科录的不同侧面.  相似文献   

11.
宋代翰林图画院画学依据中国传统绘画的“格法”在对物写生时追求“形似”,以及根据诗意的命题进行绘画创作的招生考试体制,对我国现行的美术高考具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目前,我国现行的美术高考对考生文化课要求较低;过分关注考生的对物摹形能力;考生潜在的创造力无法得到体现.通过借鉴翰林图画院画学的招考制度,美术高考应从“动态调整、适度提高考生文化课录取分数线;设置贴近专业特点的考试科目;增设命题创作”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2.
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素质与能力测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是对考生素质与能力的综合测评。目前在复试中广泛采用的传统人才测评技术主观随意性强、缺乏规范性,无法保证测评结果的科学性与公正性。将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引入复试环节,建立较为客观、全面的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合理权重,并给出各指标所对应的测评方式,构建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的素质与能力测评体系。  相似文献   

13.
科举配额制度是基于公平分配举额的目的,在协调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成。宋代科举在州府试中实行解额制,明代科举实行南北分卷制度,至清代则发展为分省定额取中制。科举取士的演化趋势是分区取人的办法越来越具体,区域配额也越分越细。实行这一制度带有优待边疆和文化落后地区的用意,有利于边远省区人文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举时代的"公正"理念。  相似文献   

14.
社会证书考试作为教育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继续教育考核形式,可以对相关行业从业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本文在对社会证书考试内涵解释和当前社会证书考试发展状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大力发展社会证书考试进行了初步探讨,建议大力开拓社会证书考试市场,提供多样化的社会证书考试项目,满足社会大众继续学习的需求,使社会证书考试真正成为社会公众自我发展的有效平台.  相似文献   

15.
科举是中国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自隋至清,科举历1300年之久,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地方文化,就不能不考察科举状况。文章通过对无锡科举的简要介绍和初步分析,以期加深对无锡历史乃至江南区域文化的体认。  相似文献   

16.
"生源危机"中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给正在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的日本高等教育带来了严峻的"生源危机".同时,也为其高等教育机构向社会开放、促进大众化和普及化目标的实现带来了机遇.对此,日本政府因势利导,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举措.作者从考察日本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入手,对"生源危机"中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试做分析,进而较为全面地了解日本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科举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在西方,美国对科举制度的研究成果最多,不仅大量的论著涉及科举,而且有多种专门的科举研究论著问世。美国的科举研究内容丰富,最为集中的论题是科举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科举考试的公平性,以及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美国科举学以实证研究和多学科研究为主要方法,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通过对美国科举学概况的述介和评析,可以看出西方科举学与中国传统科举研究的不同旨趣,并为中国的科举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文章根据地方方志、明人文献资料,对明代科举状元、榜眼、探花的任官品级、出生籍贯,作了细致的数字统计,用大量统计材料说明了明代科举鼎甲在录取、产生区域、任官品级等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唐代科举制度总的来说是较为公平合理的,但也存在某些弊病,尤以中晚唐为突出.从这一时期的六次科场案,我们可以看到科场上存在着奔竞钻营、受贿请托、试官判卷取人不公、名人权势人物的干扰主司等种种弊病.而这些弊病的产生,与当时的公荐、通榜、等第、试卷不糊名等科举措施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各种考试中,作弊行为无所不在,且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这不仅是对其他人权利的侵犯,更是对国家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的破坏。仅靠道德的教化不能杜绝作弊行为的发生,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法律对考试领域进行规范和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