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庆遗产的参与性和娱乐性等特点,使其成为消费社会中文化旅游的主要对象,但旅游者的消费诉求和东道主原生性文化过程因时空错位,节庆遗产在旅游消费中出现“度日如年”式的天天节日。从遗产的属性出发,以“分类”作为认识论,以“东道主”为本体论,探讨在文化旅游的情境中,如何对节庆遗产进行活态性的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2.
内容: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以特定人群共同体的地方性文化为消费对象,以期对异文化进行感知、体验和认知,从而达到休闲、娱乐和自我叠加的消费过程。东道主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迎合旅游者的消费取向,一方面对地方性文化进行文化重组,另一方面也会以地方性知识体系为规训,自主地确定旅游者的消费边界,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表现为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文章以阿细祭火仪式在文化旅游情境中的境遇为例,分析地方人群共同体如何重组遗产、确定遗产的消费边界,从而实现遗产的自我活态存续。  相似文献   

3.
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问题,在大众旅游兴盛的今天,成为遗产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遗产保护来说,人们追求的是遗产的原真性,即特定人群在既定的时间、空间里按照自己的生活、生产方式而进行的文化事项;对于遗产旅游来说,由于时间错位,空间位移,旅游者看到的多是遗产制造与遗产表演,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舞台表演的遗产成为一种"超真实"性遗产,而可能会被接受为"原真性"的遗产,从而完成"传统的发明",遗产的原真性因遗产的动态发展而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  相似文献   

4.
旅游:传播目的地文化的重要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是一种使目的地文化向客源地传播的有效途径。与其它形式相比较 ,这种方式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旅游传播文化符合旅游者旅游的目的 ,而且旅游者愉悦的心理有利于在旅途中接受异域文化。同时 ,旅游中的文化传播使更广泛的人群在更广泛的领域更真实地了解目的地文化  相似文献   

5.
以自然景观闻名中外的九寨沟作为国内民族旅游的代表,近几十年来在旅游产业的推动下,经历着传统空间解构、资源重新分配、旅游空间建构等一系列复杂过程。文章透过旅游人类学的视角,考察其间各种利益群体的相互博弈,认识到九寨沟的空间重构是对旅游者和东道主文化的双重满足。更为重要的是,与旅游相伴而行的东道主,其主体性被不断地激发出来,表现出九寨沟人愈发强烈的文化自觉性。  相似文献   

6.
旅游文学作品是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和旅游目的地转化的"隐形之手"。旅游资源无一不在旅游文学作品的影响下,由可能变成现实,成为旅游产品的文化根基。旅游资源在变成旅游产品和旅游目的地进入市场被旅游者消费的过程中,旅游文学作品表现出独特的经济文化功用。  相似文献   

7.
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家界的民族文化旅游主要是一种民俗旅游 ,以开发有关少数民族风情的旅游产品为主 ,让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体验民族风情 ,了解民族文化 ,促进民族间的了解和融合。大力发展张家界的旅游业 ,必须结合本地实际 ,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增添文化旅游含量 ,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品位 ,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突破目前张家界旅游文化消费太少这一制约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从而促进张家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旅游场域中,当地孩童是以拥有本土旅游资源和谋生需求主体生活于场域,旅游者是以异文化携带者和带着对花腰傣文化消费欲望的主体走进场域并影响孩童的。在"看"与"被看"的互动中,旅游者带着异文化的消费和体验离开,孩童则在旅游者的熏陶濡染下,渐渐拓展着自己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不断发生着对"他文化"的感知和憧憬。他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开始接纳不同的生活方式,逐渐形成多元文化的显性或隐性的理解和认同,实现与外界"他者"的交流与互动。  相似文献   

9.
随着西方国家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转型,旅游消费已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基本需要.社会学家关于旅游消费现象的研究提出了旅游消费的本真论、享乐论、日常实践论、文化宰制论和制度激励论等代表性解释.其中,"本真论"和"享乐论"从微观视角解释了旅游者个体的不同体验,"日常实践论"从中观视角解释了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动态的互动过程,以及对旅游者的日常生活世界产生的影响;"文化宰制论"与"制度激励论"则从宏观视角解释了旅游消费的社会分层机制和外部激励因素.这些观点对分析转型中国的旅游消费现象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摘要]在消费社会中,一切文化事项都成为消费资本,作为地方性知识的遗产,如何在与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互动中继续传承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思考在遗产旅游消费过程中同一性与多样性如何的协调,从而使得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原真性的、活态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新兴文化旅游业是河北省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途径。梳理了河北省内各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在分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提升河北省文化旅游业竞争力要关注旅游者消费理念和方式的转变,有针对性地开拓市场;以现代营销理念宣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建立消费者对旅游品牌的忠诚度;实施差异化战略,统筹发展,加强各行业和地区的联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立体化旅游渠道,开发"情境旅游";发挥旅游地高校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遗产旅游备受欢迎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当作旅游吸引力已不鲜见。但有学者发现在遗产不断被商业化、被转化提升为游客消费体验的产品的过程中,遗产丧失了其意义与真实性;也有专家认为,如果规划和管理得当,地方文化也许是社区最有价值的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是否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文章根据作者多年在云南省东南一带的田野案例,发现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于旅游的过程中,由于真正的人性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所以,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特定的观念、价值可能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自觉的活动被传递下去;同时,也可能在再生产的实践中根据策略的变通而出现消费遗产、遗产的再仪式化、文化借用等遗产变迁现象。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生活使旅游者与东道主的交往文化变得复杂,两者之间的交往主要以文化反思和文化模仿为构建策略,以文化互适和互融为基本表现,并体现在三个层面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是旅游交往的基点;交往内涵在于文化现实的冲突与交融;主体文化意识影响旅游交往的深层内容.  相似文献   

14.
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是衡量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的重要标志,旅游者前往文化遗产景区的动机主要为追求文化的真实。旅游解说是展示文化遗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对于旅游者有效"解读"和建构文化遗产原真性至关重要。但是,大多数文化遗产景区存在导游解说"庸俗化"、"娱乐化",自导式解说的文化教育功能薄弱等现象,严重影响文化遗产资源文化内涵的原真性展示。为了杜绝旅游界中存在的对文化本真性解说的误传误导现象继续下去,有必要从旅游解说规划、旅游解说资源、旅游解说受众、导游词、旅游解说人才、自导式旅游解说等方面重构全方位、忠实地呈现和诠释文化遗产文化价值的旅游解说系统。  相似文献   

15.
旅游商品消费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大众旅游时代,无论是旅游经历还是旅游商品都是符号,其背后隐藏着含而不露的社会文化象征意义.旅游商品或纪念品的符号价值是旅游消费符号价值最为突出的表征.它是旅游者重返世俗社会的象征,是旅游者社会地位的象征,是旅游者人生中重要事件的象征,是旅游者自我的象征.有关旅游商品符号价值的分析讨论,对我国旅游商品开发有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性格决定人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在消费社会中,当人以利己主义价值观指导行为时,人的行为表象为"占有";当人以利他主义价值观指导行为时,人的行为表象为"存在"。随着文化遗产旅游消费的发展,旅游利益相关者在时空资本化的社会情境中,通过时空互压重组与建构文化遗产,造成了文化遗产在旅游消费中的符号化和去情境化以及各类行为体关系的客体化,导致文化遗产的异化。文章以文化的时空认知为起点,分析时空资本化后文化遗产旅游消费形态及其逻辑,认为文化遗产旅游符号化的根源在于旅游情境中各利益相关者均是以"利己"的价值取向为指导、采用"占有"方式消费文化遗产;随着人们对消费本质的回归,旅游利益相关者逐渐转向以"利他"的价值取向为指导,以"存在"方式处置文化遗产,进而在文化遗产旅游实践中构建合作、共享的社会关系,实现遗产保护与遗产消费二者之间良性的互构。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语境中,遗产旅游与身份建构和民族文化认同之间关系密切。通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唤起植根于旅游者的心理意象、情感能量和文化记忆,从而维护和强化道德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文章基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分析遗产旅游与文化认同的内在关联,认为遗产旅游在促进文化认同方面与互动仪式链呈现耦合状态,并作用于主体塑造、情感能量、集体兴奋和行为实践。遗产旅游的互动仪式有助于创新旅游体验,凝聚认同符号,激发情感依恋,汇集情感能量,塑造文化认同。在新的发展阶段,遗产旅游需要嵌入创新性互动实践,借助于数字技术优化文化遗产场景,在互动仪式中建构民族文化认同和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民族文化中的歌舞艺术因正好契合旅游者的符号消费需求而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文化商品。文章以九寨沟藏羌歌舞表演《高原红》为例,从符号学角度出发,分析了《高原红》舞台表演的符号化生产逻辑及其特征,指出为迎合旅游者的"符号化"消费欲望而生产出的民族文化表演,其原生性的符号所指已经完全被消解,经过取舍、改装之后的再生性符号能指则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生产及消费的共同指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发展现状与前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市场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对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现状进行了分析 ,揭示出境旅游者在出境旅游中目的地选择、旅游形式、购买渠道、交通方式、住宿购物的消费决策和来自不同客源市场、经济收入、社会阶层、文化层次、年龄性别旅游者消费行为的规律 ;对出境旅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提出今后出境旅游市场治理的对策及展望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档案是一种遗产。纳西族文化档案化与纳西族档案在丽江旅游中的价值既是民族档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人类学家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论文基于民族档案学的基本理论,在结合旅游人类学中景观符号、遗产怀旧、宗教朝圣、艺术审美、文化变迁、舞台真实、博物馆旅游等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得出了纳西族档案在旅游中的价值主要体现为符号价值、怀旧价值、宗教价值和美学价值。明确旅游人类学视阈下纳西族档案价值之所在,一方面可以拓展民族档案学的研究领域和创新研究视阈,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在大旅游背景下对纳西族档案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理论支撑,而这也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