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除夕也该放假,使之与民间从年底到年初的习俗大体一致。"在23日开幕的由中国民俗学会、中山大学等共同主办的"春节:地方性与民族文化认同"学术讨论会上,多位民俗专家认为,目前法定春节假日的安排没有真正做到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会上,来自全国各地及日本等国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就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的重新彰显进行讨论,专家们认为,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重大的传统节日也该放假。叶涛,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山东大学教授,亦持有相似观点。  相似文献   

2.
钟敬文先生提出的"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的学术命题,对于中国民俗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有些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依然保留得相当完整。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是由多元文化组成的,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相互融通,构成多民族的中国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ICH)的重要特点之一,寻找合适的载体形式使这种无形文化有形化、可视化和情境化,使其更好地得到有效的诠释、展示与传播,是ICH保护、开发利用的重要任务之一。文化数字化植入是指通过数字技术集成的途径,将ICH蕴含的文化内容、特色文化元素等粘附、融合、渗透到植入主体——ICH的各种载体中,实现文化意义上的文化着床。文化数字化植入模式(CDIM)的核心思想是在ICH产品、ICH博物馆和ICH景观三大类实体物质媒介载体形态中实施文化数字化植入。  相似文献   

4.
"文本"是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以英语诗歌文本为中心,对文学研究中"文本"这一概念在数字化时代的变化所进行的考察显示,数字化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文本概念,文本的准确性、权威性和稳定性等传统特点在数字化时代受到挑战,文本的数字化技术对阅读和人文学科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目前国内英语诗歌教材的编写形式,还带有浓厚的印刷文化时代特点,有必要根据数字化时代提供的新资源和新思维加以改进。积极利用文本的数字化技术,可以提高目前的大学英语诗歌教学质量,改进英语诗歌的研究方法,进而提高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和教学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作品非常客观地表现出了中国近现代的民俗生活和民俗文化.她花大力气、用大篇幅来描述中国民俗,是试图通过民俗这一最能体现民众真实生存方式和文化基础的文化形态,表现"艺术的真实"和"见出主体的灵魂"--民族的精神与灵魂.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核彰显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精神境界、意志品质、价值观念,已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哺育着当代中国民俗文化,成为抵制民俗文化低俗精神的锐利武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俗文化发展,是民俗文化在新时期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俗学学派方法论(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敬文教授倡议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与多种研究方法,"最主要的,还是要考虑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并能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国学派方法之源在于中国学者探索中国民俗事象的实践之中。学派是由一个个学者发展而来的。研究方法是渗透于一个个研究成果之中的。研究成果有赖于学者的研究精神、研究心态和研究方法。要从中国学者们80年的实践中梳理中国民俗学派研究方法。———顾颉刚的探索精神与历史地理研究方法。钟敬文倡导中国民俗学派、多民族一国民俗学及多种研究方法。姜彬倡导区域文化研究。段宝林倡导六维立体描写研究。各位学者各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汇成中国民俗学者学派多姿多彩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为乡村文化记忆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文化记忆价值实现的当代路径。乡村文化记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乡村文化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当前数字化时代的转型既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对国家战略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高度回应。实现乡村文化记忆的数字化转型,必须厘清乡村文化记忆时空式的场景性、框架式的集体性以及身份认同式的原真性等构建逻辑。然而,乡村文化记忆的数字化转型仍面临诸多困境,主要体现在数字化面临未能准确捕捉文化记忆的隐喻性,且乡村文化存在原真性保护缺失、文化记忆的数字化参与主体失衡、数字化技术与文化记忆实践脱节等。因此,从文化记忆的文本“符号”化向“情境”化转变、特质化记忆情境重构、主体地位提升、数字化技术真正落地等角度重构数字化记忆建构进路,旨在为实现文化数字化战略视阈下的乡村文化记忆转型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好书推荐     
《老友》2021,(2):F0003-F0003
?春节作者:萧放许明堂简介: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春节的由来、春节的文化意义、春节习俗等内容,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的民间习俗。?红色的起点作者:叶永烈简介:作者以客观的笔法创新了"T"字形结构,以写横剖面为主,也写纵剖面。全书才思横溢,文笔流畅,是一本优秀的报告文学著作,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俗剪纸艺术作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功能内涵是伴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演变的,民俗剪纸艺术文化功能内涵变迁经历了原始宗教时期的巫文化、生殖崇拜,到宗法礼制社会的礼治、礼仪,再到装饰审美功能。剪纸艺术功能内涵的变迁过程中,新的文化功能不断产生,但原先的主流文化功能不会立即消失,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俗剪纸艺术文化功能体系。  相似文献   

11.
汪玢玲任主编,过伟等任副主编的《中国民俗文化大观》1999年12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是我国农历的丁酉年,俗称"鸡年"。在中国民俗文化中,"鸡"谐音"吉",如"金鸡报喜"、"鸡鸣晓旦"、"闻鸡起舞"、"大吉(鸡)大利"等词语,都蕴含了"吉祥"之意。2017年1月5日,中国邮政将发行《丁酉年》特种邮票一套两枚。第一枚"意气风发",图案为一只奋起奔跑的雄鸡形象,象征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第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整个社会和人类观念的深刻变革,新媒体在社会各个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对新闻文化资源的综合使用提出了新要求。重庆新闻文化资源的使用正朝着数字化方向迈进,但存在着信息整合度不高、检索有效性不强、技术运用有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强技术攻关,有效整合资源,尤其应当依托"云计算"平台提高新闻文化资源的综合使用。  相似文献   

14.
文化遗产数字化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手段,增强现实技术作为新兴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逐渐得到文化保护工作者的重视,并得以推广应用到遗产保护工作中。阐述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利用增强现实技术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最后以"数字圆明园"工程和"洛阳天堂遗址"项目为例,介绍了增强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5.
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来突出和强化学术的交流、争鸣,将成为新时代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附属于技术之上的文化范畴问题。数字化校园是技术与文化的融合,采取必要的文化建设措施,将有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数字化。  相似文献   

16.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写进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红色文化借势文化数字化趋势推进发展,有益于红色文化传播和传承,有益于新时代文化育人。将数字化技术与思政课相结合已成为推动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课与红色文化数字化资源深入融合,通过建立数字红色文化共享资源库、创新合作新模式、提升软硬件支持和夯实合作融合质量等措施双向努力达到赋能思政课育人取得新成效。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明史上经历过多次重大技术变革,每种新技术对媒介发展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手机报、数字期刊、电子书等诸多新媒介形式代表着印刷媒介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改变了报纸、期刊、图书的固有形态,同时也重新塑造并改变了人的交流方式、交流对象和文化传递模式.在研究新媒介对人们的诸多影响时,可发现它与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述的社会文化模式之转变有着惊人的吻合.印刷媒介数字化的发展,使这一代人所经历的不同于前一代,这正体现了后喻文化的"反向社会化"过程.后喻文化之所以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传递模式,在于推动世界变革的力量总是取决于具有颠覆传统思想和观念的人.文化传递模式的变迁又进而影响着文化生产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美国《图书馆服务和技术法令》(LSTA)是美国适用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图书馆法,它在推进图书馆的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运用、为最基层人民及联邦(中央)政府提供部分资金等方面与我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类似,而LSTA在支持对象、资金的来源和管理使用、图书馆员工培训、服务项目设置、项目效果评价、促进馆际互借等方面的规定有众多先进之处值得共享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9.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智慧治理.基于数字技术的智慧治理驱动人类迈向以"智慧治理"为支撑的智慧社会,并对社会治理中的社会文化主题,如身份、社区和归属感产生了深远影响.数字文化视域下,智慧治理呈现出从追寻"数字化"治理的有效性到注重"数智化"治理的合法化、从"虚拟社区"到相互依赖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治理、从"信息互联"到"价值互联"的互信社会的治理三方面的变革与发展.在智慧治理变革和发展中,衍生出"离群文化"风险、"匿名文化"风险与"开放文化"风险.但是,智慧治理存在的风险或将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性、安全性和互信度等技术与文化特征实现有效规约.在此基础上,提出智慧治理助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即倡导有温度的智慧治理理念,推动数字文化价值内核的嵌入;完善多元主体与技术互构的协同关系结构,建设数字文化视野下的角色互动机制;搭建智慧治理平台,提升智慧治理的数字文化风险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20.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智慧治理.基于数字技术的智慧治理驱动人类迈向以"智慧治理"为支撑的智慧社会,并对社会治理中的社会文化主题,如身份、社区和归属感产生了深远影响.数字文化视域下,智慧治理呈现出从追寻"数字化"治理的有效性到注重"数智化"治理的合法化、从"虚拟社区"到相互依赖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治理、从"信息互联"到"价值互联"的互信社会的治理三方面的变革与发展.在智慧治理变革和发展中,衍生出"离群文化"风险、"匿名文化"风险与"开放文化"风险.但是,智慧治理存在的风险或将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性、安全性和互信度等技术与文化特征实现有效规约.在此基础上,提出智慧治理助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即倡导有温度的智慧治理理念,推动数字文化价值内核的嵌入;完善多元主体与技术互构的协同关系结构,建设数字文化视野下的角色互动机制;搭建智慧治理平台,提升智慧治理的数字文化风险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