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古日母字在东北官话方言中的今读情况,一般有零声母、[z]声母、[l]声母三种形式.其中,零声母类型按照中古韵摄分化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类:一是来自中古止摄日母字,如"儿、耳、二"等;另一是来自除止摄以外的日母字,今音开口呼字多读零声母齐齿呼,合口呼字多读零声母撮口呼.中古日母字声母今读零声母是东北方言(包括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在内)的重要特点之一,其演变过程与东北各民族间的语言接触有关.  相似文献   

2.
都昌方音中存在着大量的娘母字,这些字分布较有规律,多数是三等字,少数是四等泥母字,只和齐齿呼、撮口呼(-i-、-y-介音)相拼。这些娘母字有三个来源:①泥母字在/-i(y)/前颚化的结果;②疑母字在高元音/-i(y)/前同化的结果;③娘日二母同从泥母分化出来、混同的结果。认清这些规律,有助于娘母方言区人读准相应的普通话读音。  相似文献   

3.
从中古音和上古音分析崇阳方言声系,并对语音现象成因探讨,全面总结其读音规律,可得出一些重要结论:部分晓匣母字读f是介音清化的结果,部分书禅母字读f是声介合音的结果,泥疑影三母的舌面音值η.是腭化的产物,日以二母的舌面音值η.不是腭化的结果,见母的腭化与否与介音ν的位置密切相关等等.  相似文献   

4.
吉安方言今读中的古音遗迹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今读唇音“f”与零声母的字中有一部分仍读重唇:1、源于36母中“非、敷、奉”三纽的部分字今读与“滂”纽同。2、源于“微”纽的今读与“明”纽同;三、今读舌尖后音“zh,ch,sh”的仍保留中古读音;三、源于古日纽今读“r”声母的读与“泥”纽同。源于喻纽今读“r”声母的今保留了喻母的读音;四、源于“见、溪、群、精、清、从、心、邪、晓、匣”今读“jqx”的仍保留了中古读音;五、源于“微、影、喻”母R部分“疑”母今读零声母的仍保留了中古的读音  相似文献   

5.
汉字中娄、律、轹、(黑枼)是来母字,擞、数、核、铄、揲分别是心、生、邪、书、禅母字。对这样的谐声关系,高本汉、董同和、李方桂等都为之拟个共同声母sl-。除了谐声字,在闽西北还有一大片地方把一部分来母字念成S-(白读)。如建瓯:  相似文献   

6.
广西粤语、平话中的边擦音礵主要来源于古心母,古邪、生、书、禅母次之,其他古声母零散分布。本文采用阶曲线分析法对今读边擦音礵的古声母性质进行判定,认为古心母作为边擦音礵的主要来源,经历过早期的接触和语言转换完成后形成自源层次这两个阶段,而古邪、生、书、禅、晓、澄、船等声母属于外源层次。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在闽南方言里,有一部中古属于鼻音声母的字,在其白读的时候,鼻音声母竟变为喉擦音声母。在其它汉语方言里,这是颇为少见的现象,我认为有提出讨论的必要。在这课题里我们将讨论到的有: a.由明(微)母变为匣母; b.由泥(日)母变为匣母; c.由疑母变为匣母。  相似文献   

8.
李红 《延边大学学报》2005,38(4):103-106
《九经直音》中直音部分出现的知、章、庄、精组声母读如t的现象,说明在赣方言的发展历史中,上古时期见组发生颚化变成t、t‘,一部分字演变为精庄母字,另一部分字继续颚化与来自端组音t、t’的字合流,这部分中有些经历了喉化的过程读如[h],但很快就消失了。而精、庄、知、章组受共同语的影响,很快又从喉音中分离出来,一部分与原来颚化后读如t、t’的部分合流,一部分发展到ts(知)、ts(知),与共同语的精、庄、知、章同音。  相似文献   

9.
以《切韵》为参照,吴语青田话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切韵》时代的音韵特点。例如:古全浊声母今读浊音、部分非组字读重唇、部分知组字读舌头、部分匣母字读如古群母等声母特点,鱼虞韵相分、咍泰韵不混、盐仙-添先有别、东钟韵分明等韵母特点,四声八调、阴阳调调型一致等声调特点。有些特点并非传承于《切韵》,它们或源自当地古代百越族先民的语言底层,或源自前乎《切韵》时代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0.
安徽境内中原官话信蚌片的语音特点并不一致。知庄章三组声母的读音、晓匣母合口一二等字与非组声母分混以及疑影母开口一二等字声母今读的情况皆有不同;各点方言合口介音的存废、阳声韵尾的归并以及古入声的今分派规律也有差异。根据以上不同,此区域方言可分为淮霍型、蚌固型和五凤型。语音差异的形成与各小片的历史行政区划和历史移民有关。  相似文献   

11.
1 引言笔者在《新疆汉话的语音特征》一文中提出了12条特征,那是从发音学的角度来观察的,该文见本学报上期。音韵特征则是从音系学角度来分析的,即用新疆汉话跟中古汉语,跟普通话北京音系相比较,揭示其声母、韵母、声调方面的分合关系。在音韵特征方面,新疆汉话也有不少特征。2 音韵特征2.1 新疆汉话有舌根鼻音声母(?) 普通话没有舌根鼻音声母(?)。古代汉语有舌根鼻音声母(?),那就是疑母字。在普通话里,古疑母字都与影母、喻母和微母字合并  相似文献   

12.
通过"澳"字的正音论述广州话η声母的古音来源,分析中古疑母和影母互转的语音变化规律;评述广州香港两地字典字汇"澳"字以及η声母字读音差异:广州比较重视口语读音,而香港则偏重传统读书音;比较国内一些方言论证"澳"字读η声母合乎音理;对比越南华人的读音论证η声母字音丰富是广州话的特色,百年不变。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记录了粤西电白县沙琅镇的话,即客家话。初步分析整理了其语音、词汇、语法特点,电白话共有20个声母,61个韵母,6个声调。从其特点看,既有客家方言的共性,如浊上归阴平,有iai韵母等。也有不同于其他客家话的地方,如:中古心母字、生母字及崇母部分字读边擦音等,反映了电白话受当地雷话与白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除零声母外,罗山方言共有20个声母,均源于中古36个字母。但与普通话相比,其微母、邪母、疑母为普通话所无;舌尖后音的消失和因此而引起的舌尖前音及舌面前音的重新组合,非母、微母、邪母、泥母、来母及其他各母(包括零声母)的具体归字,都与普通话有许多不同。  相似文献   

15.
心母三源     
中古的心母字上古如何,目前尚很少有人作深入的研究。笔者通过对经籍异文和谐声字的考察,发现一部分心母字和端组、章组关系密切,一部分心母字和见组(包括晓匣)关系密切,一部分心母字和精组(邪母除外)、庄组关系密切。从而由此得出结论:中古的心母字来源于上古的舌音,齿音和喉音。来源于齿音者,上古即为心母。为了区别于中古的心母,祢之为古心母。  相似文献   

16.
余姚方言的语音特点表现在声韵调及其拼合特点上。声母特点:保留"帮滂並""端透定""见溪群"三分格局,"从澄崇船禅日文读"等母今读[dz]、[z]相混,匣母逢遇摄模韵今读[v]。韵母特点:遇合三鱼虞韵知庄章日组字今读舌尖韵母,臻曾两摄舒声一等字(合口见系除外)与深臻曾梗三四等字合流,通合三与臻合三见系入声字今逢细音时合流。声调特点:古平上去浊音声母字今余姚方言合流。拼合关系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7.
平南环城方言的音韵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城是平南县的一个乡,人口十三万,位于平南县城郊区,环城方言属粤方言桂南系。它跟广州话比较起来显著不同的有三点:一是无ts、ts‘声母,中古精、从、心、邪诸母字今全读为[s](或[φ])。清母部分字也读[s](或[φ],部分字读[t‘],其次是有自由变体浊声母[d],出现于中古浊声母,再有便是两字连读,头一个字如果是阳平则变为阳去调。  相似文献   

18.
日母归泥     
在上古音到现代普通话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上古音里具有舌面鼻音声母n-的字,由于鼻音消失,又经过卷舌化,逐渐变成了现在读r-声母的字,如“日”、“人”、“如”等;同时止摄日母三等字由于失去了声母,在现代普通话里念成零声母的er,如“二”、“尔”、“儿”等  相似文献   

19.
上古汉语中“来”母字的构成及其演变一直是汉语史学界比较关心的问题。本文从上古汉语部分“来”母字在苗瑶语中的对应出发,指出上古汉语的部分“来”母字不但对应于当代苗语三大方言中东部方言的舌面音声母[z](有的学者为[r])和西部方言的舌面音声母[z],而且与中部方言的舌根音声母[v]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并指明这一对应关系在今后汉语史研究中将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广西蒙山陈塘话有声母20个,韵母64个,声调10个。其音系主要特点:声母方面,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者,不论平声、仄声,绝大多数读为相应的不送气清音;精、清二母分别读t-、t~h-;流、深、臻三摄开口三等见组字读舌叶音■-、■~h-等。韵母方面,如较整齐地保留了-m、-n、-■、-p、-t、-k韵尾的配对等。声调方面,古平上去入四声按声母的清浊各分为阴阳两类,阴入、阳入再依据韵母元音的长短分为四类,共十个声调。同音字汇收字4400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