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向西方读者展示了古老神秘的中华传统文化,让他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以外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作品中着力体现的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的“慈”与“孝”,使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与东方文明文化能够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
综合大量史料,提示中华传统社会孝慈伦理效用闭路循环的基本内容,探讨其设计原则、运行机制,并追问其价值归宿。分析认为,孝慈之伦理效用就是孝与慈在亲子之间表现出来的环环相扣、代代相续的双向约束力;这种双向约束力凭借“亲亲”、“尊尊”的设计原则、差时与秩序的运行机制、家国一体的社会制度,成功地调节、规范了传统社会亲子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了保证血缘生命存在与绵延的价值目标,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论语》是论述中国传统伦理最经典的著作。本文以《论语》中的"孝"观念为基础,论述了"孝"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特点;在近代和现代化背景下人们孝意识的变迁;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孝"带给我们现代社会的论理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语》的“孝”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语》关于"孝"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意识是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群体特征和人性,而又必须在群体生活中被构成的一种人类现象。孝与慈、礼、仁、忠联系密切,相互构发。依据伽达默尔关于"历史理解的真正对象不是事件,而是事件的‘意义’"的见解,分析了"孝"思想对于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孝在西周时多在祭祀用语中出现,其使用大致经历了由生前的孝养到死后的祭祀、由物质的供养到精神的遵循的过程。孝在西周时的使用对象大多为死去的父祖,但也存在例外。西周时孝的出现及其与祖先祭祀的结合是因为要维系日渐衰落的宗法制;另外孝作为一种普遍的家庭伦理也由于下层庶民个体家庭的独立趋势而有所萌芽。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对传统文化的"孝"认识最深刻、批判最激烈的作家.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有时不得不遵从封建礼教,因为他又不敢背负不孝之罪,是在十分守"孝道"的同时剧烈牺牲自己的,是什么促成了如此的矛盾?又是什么使鲁迅面对朱安有"罪人"之感.因为他仅仅是历史过渡"桥梁中的一木一石",他所承载的历史变革重任还要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7.
“孝”与家庭文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认为,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可以批判继承。孝应当成为我们家庭生活中的重要道德规范。作者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具体地分析了孝的二重性,即其特殊的意义与普遍的意义,并从理论上探讨了这二种意义的根据。作者明确提出,可从传统的“孝道”中吸取尊、敬、养的合理成份,在今日的家庭生活中应当提倡“孝敬”父母,“孝敬”老人,以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8.
孔子认为"孝"是"仁"的基础.他提倡敬重父母、子承父志、慎终追远,认为个体精神自觉是行孝的基本原则."孝"与政治具有一致性,二者是分不开的.同时,孔子还提倡崇拜祖先,祭祀鬼神.  相似文献   

9.
“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家庭伦理的核心。新的孝道包括:赡养之责、敬重之心、关心理解之情,发展“孝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由之路,是理顺人际关系、治理国家的有效途径,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孝文化需要建立平等、民主、互益的新型家庭伦理道德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注重“孝”道德教育与法律调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新民谣作为民众评价活动从正反两方面诱导着“孝”的实施.它以诙谐讽喻的方式记录着双向“反馈”模式中单向错位的孝道观;以平易幽默的形式诱导着积极向善的“孝”.新民谣对“孝”的诱导是通过道德之力来弥补自然本能的不足,以亲子双方的精神需要和子女的自力要求发生作用.在当代工商社会中,对“孝”的诱导可以弥补社会养老的不足,在和睦家庭和稳定社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先秦道统思想的庞大体系中,“孝”是道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阶段对“孝”思想的继承不是全盘肯定或者否定,应该批判地继承传统“孝”的思想,充分发挥“孝”思想的现代价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有力的依据,更好地实现“小家和谐”和“大家和谐”。  相似文献   

12.
自古至今 ,“孝”一直是中华民族推崇并遵奉的一个重要道德伦理规范和做人的最基本原则 ,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得以延续和维系的重要纽带之一。自民国打倒孔家店以来 ,“孝”积极向善的功能和作用 ,受到了明显的冲击和破坏 ,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 ,不但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并且应当把它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与侧重。孝文化作为精神元素,以旺盛的生命力诠释着中国人的道德伦理。由此,探究孝文化的内涵,厘清孝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对于重铸民族精神,传承优良传统,形成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中,孝具有深刻的伦理意蕴,是个体道德自觉的集中体现。首先,孝是一种自然的家庭伦理情感,是个体在家庭中的道德自觉;其次,孝外推到社会上,完成个体作为社会公民(即社会成员)的道德责任与义务,体现个体在社会的自觉的道德责任感。最后,孝以圣人作为道德自觉的终极目标,不断推动和激励个体的德性完善。孔子的孝充分体现了个体道德自觉的能力和走向。  相似文献   

15.
孔子认为“孝”是“仁”的基础。他提倡敬重父母、子承父志、慎终追远,认为个体精神自觉是行孝的基本原则。“孝”与政治具有一致性,二者是分不开的。同时,孔子还提倡崇拜祖先,祭祀鬼神。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以日本史书、古文书中的"孝"观念为考察对象,进一步探讨"孝"观念在日本传承以及与日本社会、文化融合的过程,诠释儒家思想的"孝"观念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进一步深化该课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孝"意识是中华伦理道德的原点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思想莫不发端于此。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中,"孝"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伦理及政治功能向来为人们所重视。"孝"的发生发展是民族心理中族类不朽精神的逐步张显过程,传统文化尤其是其分支民间文化中"无后为大"的孝意识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人超越死亡焦虑的强大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独具特色、最能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别的就是"孝"。中国传统孝文化本身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它对维护古代中国家庭和谐、国家和谐和社会的普遍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我们应批判地继承传统孝文化的精华,消除其消极影响,使其在构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过程中,仍然发挥出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据预测到2035年,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升至37.7%,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农村老年人赡养的问题也接踵而至,相对应的道德困境也逐一显现,主要体现在“父母在,不远游”“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本文基于上述问题,讨论孔子“孝”说与现世发展匹配不一致之处,探讨孔子“孝”说对现世的农村老年人赡养的启示。提出赡养老人应当物质和精神双管齐下,不仅应当关心父母的日常生活,也应当关注父母的心理健康;行孝须及时,应当趁着父母健在的时候多多尽孝,而不是借着各种理由逃避等到父母离开后悔恨当初;敬重和关爱父母,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学会用孝的思想去践行孝,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相信社会会越发充满爱。  相似文献   

20.
正确对待孝文化,弘扬孝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践行,已深深地融入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液。用客观的态度正确对待孝文化,发扬孝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传统孝文化赋予新的内涵,把孝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之中,加强孝文化渗透,增强孝道教育,这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和谐家庭、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以及对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