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考察郭店楚墓竹简中的565组通假字,可知郭店楚简中的通假字反映出的上古音声母的使用情况有四种:(1)全清、次清混用;(2)清浊混用;(3)照二归精;(4)照三归端.以此与已有的楚简研究、传世文献研究成果比勘互证,可证以上四点并非楚方言的声母特点.同时又指出利用出土材料确定方言声母特点时应考虑以下三个因素:(1)语料的复杂性;(2)其他地区语料中声母的亲疏关系;(3)两汉时期某方言区的声母特点.  相似文献   

2.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未涉及音近异形词。音近异形词问题似乎是一个无人发表过比较系统的看法的难题。语言事实证明普通话中确实存在着读音相近的异形词,异形词的音近都是由音同转化而来的,它可以从口语音变、古今音变、方言音变中找到同音的根据,还可以从外语中找到音同的根据。解决异形词音近问题应以语音事实为根据。只要能找到音同的根据,便可纳入异形词规范范围。  相似文献   

3.
朱熹《诗集传》叶音是在参考吴械《毛诗补音》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的,考察朱熹对吴械补音的修改,可以看出三条修订意图:一是运用方言与文献语料考定古音,做到理据更充分、更合理;二是在叶音中注意韵段押韵的开合洪细和谐;三是在不违背古音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靠近诗韵.此外,改订语料里面还可能透露了新的语音信息.  相似文献   

4.
冬部归向的时代和地域特点与上古楚方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1.上古冬部因时期和地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归向:先秦时期在西北方言中近于侵部,在东南楚方言中近于东部;2.战国以后东、冬、阳三部互通成为楚方言的一大特色;3.幽部兼通东、冬、阳三部,是上古楚方言的又一特点;4.现代湘、赣方言“农(犭农)”二字的读音与上古楚方音相关。 1 在上古韵部的划分中,冬部的独立与否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冬部与东、侵两部的关系从清儒到现代学者一直聚讼未决。或以东、冬不分,如顾炎武《古音表》、江永《古韵标准》、段玉裁(早年)《六书音韵表》、戴震《答段若膺论韵书》、王念孙(早年)《与李方伯书》、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于省吾(释(?)、吕兼论古韵东冬的分  相似文献   

5.
虽然早在西汉的扬雄就已注意到音转现象,但是最早探讨音转理论的乃是清朝戴震。戴震认为音转主要是声纽之转,他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考察声转之法,发现声转不外乎两条规律,即"同位"正转和"位同"变转。同时戴震还指出,韵部也可发生转化。他于《声类表》中将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注意阴、阳、入三分,总结出韵部转化的三条规律:一为转而不出其类,二为相配互转,三为联贯递转。通过对戴震《方言疏证》中方言词、假借词、同源词以及联绵词异形等语音材料的全面考察,得出音转语料128条,这些材料显示的音转规律,不仅可以展示戴震音转理论的科学性,还可以与前辈学者提出的音转理论相补充、相印证。  相似文献   

6.
《渡江书十五音》是一本清末闽南方言韵书,关于它的音系性质讨论,有诸家看法。对韵书的韵字进行了穷尽式研究,将它的音韵系统与厦门、漳州(市区)、长泰三地方言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渡江书十五音》以长泰方言为基础,同时也吸收了厦门的个别音类。  相似文献   

7.
以秦汉时期楚方言区文献中反映语音的资料为对象,我们发现,东冬合韵与方音有关,带有楚方言色彩,楚方言中幽部与东部相通、冬部与阳部相叶、东部与蒸部相叶的现象更能说明楚方言里东冬两部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绝非偶然,东冬合韵的性质也必然需要从方言角度加以认识与解释,而且当我们将东冬两部置于他们各自与其它韵部的联系中时,这种系统而有规律的关系网进一步有力地证明了东冬合韵的方言性质。  相似文献   

8.
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的脂微合韵与方音有关,带有楚方言色彩。先秦时期,楚方言里脂微合韵现象较为突出,至东汉,脂微两部发生合并。这种音变现象起初是在方言中发生的,是秦汉时期楚方言、秦晋方言共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陕北方言中有为数不少的分音词,这成为它词汇上的又一个重要特点。据初步调查,陕北方言中可录出十四个分音词,按词性可分为两类。这些分音词在声、韵、调的组合等方面有共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人撰作的等韵图,丰富多采,种类繁多。有的专明中古韵书的反切系统,有的专表当时共同语的读音,有的记述各地方言,有的分析上古语音。在记述各地方言的韵图中,有几种是兼表当时的南北方音、具有综合各地方音的特点的。较为著名的韵图有李汝珍的《李氏音鉴》、丁显的《双声迭韵一贯图》、劳乃宣的《等韵一得》,胡垣的《古今中外音韵通例》和张文炜的《张氏音括》等。它们的表现方法各异,列图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但它们也有共同的特点:不专以一个地方的方言为描述对象,有意综合南北方音,将其汇于一个大的语音骨架之下,以体现其音有定类、类可括天下一切音的思想。从这些韵图上,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从《切韵》以来那种编纂韵书、韵图时企图综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系联法与比较归纳法,整理出《文选音决》韵类为52个,共176韵。其韵系有如下特点:各等重的已有程度不同的合的现象,但与《颜氏家训》及周祖谟先生注文指出的六朝用韵宽的情况似有不同,如支、脂不混,鱼、虞不杂,洽、狎分明,可说明《音决》所反映的音系似为当时的江南读书音。  相似文献   

12.
罗山方言是中原官话的一个分支,也是北方方言的一个次方言。无论是声、韵、调,它都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有很多不同之处。就韵而言,罗山方言共有17个韵部和38个韵母。普通话里的"东"韵在罗山方言里已合到"庚"韵去了,各个韵部主元音的实际音值与普通话也有不小差别。其韵母系统与中古206韵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承传关系,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很多不同。  相似文献   

13.
《台湾十五音辞典》是一部闽台闽南方言韵书辞典,编著者为台湾省云林县斗六镇的黄有实。其语音系统并不是单一的斗六方言,而是在斗六方言基础上"大量收录他乡别读"的偏漳腔闽南方言综合音系。《台湾十五音辞典》的语音系统极其复杂,既沿袭了闽南传统"十五音"韵书,又有自身独特创新之处;既有韵书编撰原则、目的的原因,也有著者生平经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释"鸡亦"     
考证古音、方言和文献 ,得出“翼”、“亦”为同源字 ,进而分析出部分以两字为声符的字也都存在着音近义通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提出研究晋方音史的资料包括当代方言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当代方言资料包括:现有研究晋方言的各种资料及研究各大方言的资料;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晋人不同时期的韵书及诗词用韵,不同历史时期散见于典籍中的有关晋方音记载,域外民族语言与汉语西北方音的对音材料的整理成果。最后提出应当遵循的四条原则。  相似文献   

16.
《菽园杂记》是明代的一部笔记杂说,内容丰富,无所不包,记载了明朝中期各地方言的语音现象,如吴方言"鱼虞不分"、"王黄不分"、"张浆不分",北方方言"前后鼻音韵不分",山西方言"同屯不分"、"妻青同音"等,这些语料对汉语语音史和方言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清代学者顾炎武对《诗经》韵例的探讨集中反映在他的《音学五书》之《诗本音》中。而《诗经》中虚字是否入韵的问题正属于《诗经》韵例的研究范畴。在《诗本音》中,顾炎武一方面认为虚字不入韵,另一方面又认为虚字可以入韵。从现代音韵学的角度来看,顾氏的观点有得有失,值得后世学者加以深究。  相似文献   

18.
胡三省为《资治通鉴》所作的《音注》反映了宋末元初文献语言的语音特点,该书反映方言的用例虽然不多,但素材好,可析度高,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南方方言音韵发展的阶段性认识,为研究南方方言特征的形成史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9.
《徐氏类音字汇》是由徐宗斌编著的一本方言韵书,代表了一百多年前的盐城方言语音.文章介绍《徐氏类音字汇》的作者、成书过程、编写体例及影响,认为它在研究盐城方言及苏北江淮官话语音史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段玉裁古音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构建古音系统,从历时纵向上说明韵部系统的演变,并用"音转"解释例外;从共时横向上说明韵部系统与支撑材料的关系,并用"合韵"解释例外。"音转"与"合韵"是段氏古音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段氏通过重点解释"音转"与"合韵"两类例外现象,保证了其所分韵部系统的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