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元宵节寄托了老百姓多少平安团圆的愿望,更让多少宋代文人感慨赞叹,即便时光流逝那份美丽却变成永恒。选取几篇脍炙人口的宋人元宵词作进行分析,关注的重心在词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怀报,体味凝结在词中的元宵情结。  相似文献   

2.
在宋代的元宵词中,词人大部分都采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或是用元宵节喧闹的场景衬托主人公孤独的境遇,或是用以往节日的美好回忆对比今日凄冷悲凉的处境。这种艺术手法的使用,无非是为了抒发元宵之夜词人们无比复杂的感情,这些情感和美好的节日结合在一起,更能表现词人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深沉的人生思考。  相似文献   

3.
词较之诗文所揭示的社会文化内容,更能适应民俗、容纳民俗、表现民俗,所以宋词中与民俗有关的词占很大的比重。节序与人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最能反映民风,所以大量的节序词可以成为我们研究民俗的最好材料。节序词中元宵词居首位,在这些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民俗的转变过程,尤其是到了两宋时代,出现了女性元宵词,表现出了浓厚的张灯夜游、全民狂欢、男女交游的娱乐色彩。  相似文献   

4.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艺特色,正如唐诗和元曲一样,词在宋代是成就最大、流行最普遍的一种文学样式,是词的发展史上最繁荣阶段。词为何能在宋代兴盛呢?弄清其原因,对我们全面考察研究宋词是不无裨益的。历来词学家们对此多所论及,兹结合前人观点,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宋代元宵词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宋代词史,不仅可以从逐个词人的作品入手,而且也可以从同一类题材的各个“专题”入手。在宋词长河中,歌咏元宵节的词作数量相当可观。我们不妨从这一个支派中,勺取一些“样品”来,求得对于整个长河“水质”变化的若干结论来。一、从元宵词看宋代上层社会的享乐风气和词为“娱宾遣兴”、“歌咏太平”之具的传统观念宋代是一个十分讲求享乐的朝代。从开国之君宋太祖亲自提倡“人生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置歌儿舞女,日夕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开始,到宋真宗大兴士木建造寺观亭园以应“封禅”之需(《宋史·真宗本纪》),再到宋徽宗穷奢极侈地征  相似文献   

6.
文人词从兴起到词体的成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词与唐诗、元曲,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并峙的三峰。宋词是有宋一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宋代是词最灿烂辉煌的时代,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词这种文学样式并非到宋代才出现的,文人词早在隋代便已兴起,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路程,到晚唐才达到成熟,至宋代则大放异彩。本大试图探讨一下文人词的起源和词从兴起到成熟过程中内部特征的演变问题。一般认为,词兴起于隋代,最初称曲子词,是为配合当时新兴的音乐——燕乐的演唱而作的歌词。歌词的作者起初主要是下层士子、民间艺人和歌妓,后来,文人逐渐依照词调模仿民间词来作新词,于是…  相似文献   

7.
词兴起于初唐,经过盛唐、晚唐五代的发展。到了宋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在经历了宋代文人的苦心经营后,词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地。宋人在精心苦雕、刻意经营的过程中,对意象的营造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可以说.“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自然景物不断意象化的过程”,而词更是如此。宋代词人为我们构建了瑰丽的艺术殿堂,并使词具有了经久不衰的魅力。意象的选择、提炼和运用,更使宋词五彩纷呈,进而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月是宋人词作运用最广、文化意义最浓的一个意象。  相似文献   

8.
在宋代元宵诗词中,以集体欢乐为主题的诗词占比较高,体现出国家形象、儒家理想与市民文化的鲜明因素及其协调融合。在关注国家、政府权力彰显时,审视百姓市民共享欢乐的真实践行;在聚焦百姓权益的实现中提升对国家、政府形象的社会认同;在表达自我愿念时,又不忘张扬国泰民安、人性人欲实现的同情心、同理心。宋代元宵诗词因为以上三个维度的融合,避免了这类题材单纯享乐、感官追求的浅薄化;规避了一味说教、迂腐刻板的学究气,无论在境界品格,抑或书写技巧方面均较唐代大为充盈,亦为后世元宵诗词书写树立了不俗的榜样。  相似文献   

9.
戏曲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宋代曲子词的影响。宋代以前,歌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为同处于萌芽状态的曲子词和戏曲所共有。到了宋代,曲子词成为雅俗共赏的歌唱艺术,曲子词的曲调在宋代杂剧和南戏的共时态横向交流中融入戏曲曲调,并对后来的戏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曲子词的缠达、唱赚和诸宫调三种表演形式是戏曲发展的艺术渊源。  相似文献   

10.
朱彝尊在宋代词选本的传播接受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从词学观念出发或对宋代词选本进行揄扬、批判,或从中借鉴,把宋代词选本作为伸张自己和浙西词派词学观念的理论武器。凸显朱彝尊在宋代词选本于清代传播接受史上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男子作闺音"是唐宋词发展历程中凸现的一种畸形的文学现象。而宋代元夕恋情词,则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视野,男性词人笔端流露的不再局限于女性的哀怨与叹息,他们更以"男性话语"昭示着自我的高傲与尊严。用平淡语写浓情,用端直语写缠绵,在一定层面上实现了"作妇人语"向"男性话语"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作为南宋词坛较早大量创作咏物词的词人,姜夔对咏物词倾注了浓郁的深情与毕生的心血。本文将姜夔的咏物词作置于咏物词的发展流变中加以考察。姜夔在词作中融入江湖漂零之感、对失落恋情的追忆之思、对国事衰微的忧虑之情,从而使其咏物词作较之前人有了新的特质。姜夔咏物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为立意深远、含蓄蕴藉;字琢句炼,音节谐婉;虚处落笔,追求神似;幽韵冷香,清虚淡雅。姜夔的咏物词受到后代词人的激赏,并为南宋遗民词人树立了一种新的创作范式。  相似文献   

13.
唐代元宵诗反映了人们极度狂欢的盛况,不但表现了女性美,而且彰显了文人士子的责任感,对后世元宵诗的创作有较大的影响。挖掘元宵诗的文化内涵,对于当今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宋代元夕词是记录历史、反映历史变迁的一条内在感情线索,记载着历史的沧桑巨变。宋代词人常在节序词中不经意地对社会变迁作纵向比较,叹眼前景,诉心中情,从而使得节序文化日趋成为词人创作的缘由和契机。这里以柳永、李清照、刘辰翁三位处于宋代历史转型期的词人为例,通过对其有关文本的解读和比较来阐释时代巨变给词人的心理和创作所造成的巨大影响,解析宋代元夕词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晚清民国时期的唐宋词选本中,"名家词选"的编纂体例较为盛行,选者各矜手眼,注重于凸显各自不同的词学主张和现念,故而名家词地位的高下成为选者甚至词坛风尚的反映.经过历代词选的遴选和积淀,在晚清民国时期,唐宋词逐步完成了接受史意义上的经典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汪元量是宋元易代之际的一位爱国诗人、词人。人们向来只重视他的纪实诗,却往往忽视他的爱国词,而事实上,他的词也是有着很大的价值的。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其词饱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感,充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抗争力量;从创作方式上来看,其词亦有许多独到之处,如以词写史的大胆尝试、独到的比兴等。  相似文献   

17.
宋词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宋诗的影响和支持,这一点最早可以从欧阳修的词中看出。欧阳修是宋代第一个诗词兼擅的大词人,他的词和他的诗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二者在主体形象和理性精神的突出方面表现出深刻的联系,颇能说明宋词在发展的过程中深受宋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唐宋诗论争中,曾国藩秉承姚鼐的诗学观点,深受当时宗宋思潮的影响,崇尚宋诗。他论诗着眼于诗文相通的原则,形成了"艺通于道"的诗文观,强调积理养气对诗歌的重要作用,主张奇崛和不俗论,也注重才情,标举"机神"说,初步合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于一。作诗取径杜、韩、苏、黄,尤其推崇黄庭坚,晚年诗径有所拓展。其宗尚对同光体有很大影响。其诗学观的褊狭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9.
元宵节起源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元宵节的来源历来说法不一,其中比较有影响的说法有三家,分别为汉武帝太一神祭祀起源说、道教起源说、佛教起源说。然而,这几种说法都难以成立。从节期来看,元宵节的节期正月望日与上古时期元日祈谷的时间孟春元日同为农历正月里的一个吉日|从文化内涵来看,元宵节与元日祈谷的祭祀活动都具有祈求丰收的文化内涵|从活动内容来看,元宵张灯与燔燎祈谷都有灯火娱神的内容。因此,元宵节的起源与农业文明有直接的关系,元宵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农业祭祀活动,'元日祈谷'为元宵节的滥觞。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花是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在欧阳修词的创作中,出现了大量具有女性情怀的花意象,表现出他的多情和宋词婉美的特质。众多的花意象,折射出作者的词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