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诗经》的句式、用韵、辞采、章法等多种艺术质素已摆脱二言体诗较原始的形态,标志着中国韵文文体发育已基本趋于成熟。《诗经》产生的背景,促成这一文体之风貌逐渐形成其特有的写实性特点。而这其中,尤以赞颂体、怨刺体与爱情体最具典型性,对后世相关文体的演进有着重要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韵文之辞采在其长期的运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特点是 :文与质渐趋合理的进步性 ,情与采逐步结合的技巧性 ,辞与体因势而动的适应性。这些特点促使中国韵文辞采运用的艺术水准日益提高 ,艺术品质日臻完好。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先生爱讲“诗唐”,他认为唐代是诗的王国。确实,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与之相应,以诗歌为主体的唐代韵文,也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阶段。它的标志是,韵文体式空前齐备,韵文作家空前活跃,韵文数量空前繁富,韵文质量超轶前代,尤可瞩目的是唐五代出现许多先唐韵文史上从未见过的、面目全新的韵文体式和韵散结合的文学新样式。假如把我国整个韵文发展比作一条锁链的话,那末,唐五代的韵文便是其中一个重  相似文献   

4.
考察了先秦、两汉的二言、四言、骚体、乐府与五七言古体等诗歌体式的嬗变轨迹,阐述了五七言诗体之所以滞后的原因,认为古代诗歌体式的嬗变呈简朴向繁富发展的趋势。其内因主要是因汉语特点而形成的齐言化与杂言化、音乐化与诗化、俗化与雅化、自由化与格律化等多对矛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古代四言诗的产生,目前研究者大多认为,它是从古老的二言体诗演化而来的。实际上中国古代四言诗的产生是在早期二言诗和三言诗的基础上共同演化而来的;并从句式上较深入地探讨了这一演化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6.
五四白话新诗运动的崛起,如同五四文学革命的总爆发一样,它是由多种因素的能量酿成的。从诗歌本身的内在裂变来看,它既顺应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趋向,又直接承受了晚清“诗界革命”的优良传统。纵观中国文学发展史,仅就韵文(主要是诗歌)的体式革新而论,竟达五次之多。即“三百篇变而为骚,一大革命也。又为五言七言,二大革命也。赋变而为韵之骈文,古诗变  相似文献   

7.
汉语四言句式略论孙建军四言句式是文言文中最习见、最常用的句式之一。四言式曾是早期韵文的主流,对古代韵文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并且影响及骈文乃至散文,成为古代汉语中最具特点及优势、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句式。一、四言句式的形成四言句式的广泛应用最早是在诗歌...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9,(4):36-45
鲍照七古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堪称举足轻重。其体制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以杂言为主,纯七言为辅,近七言和骚体较少;多短篇之什;转韵七古中,四句节最多,二句节次之,也有少数三句节等;联锦特征虽不显著,但也偶有分布;转韵和一韵的数量大抵相当,首句多入韵,以隔句押韵为主,句句押韵仍有传承,转韵诗各节平、仄交替用韵的特征尚不明显;有一定数量的奇数句;隔句押韵诗中,上句末字用声已颇为留心;对仗数量远逊于五古,有三言对、五言对、七言对等;平仄,主要是诗句的入律情况则互有高低。其体式贡献在于:奠定了杂言七古参差不齐、变化纵横的句式典范;开创了七古诗喜用"君不见"句式的风气;确立了隔句押韵在七言诗中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诗歌体式演变的过程中,从《诗经》到五言古诗,体现了尚简重自然的节奏特点;从楚辞、楚歌到七言古诗,体现了繁声长言的节奏特点。到唐代五七言律诗的正式形成,由前此句式音节的变化,转向了“异音相从”“同声相应”的声律方面,在整饬中体现了“和”的节奏特点,词则融句式的繁简与声调的和谐于一体,在长短相间、奇偶相寻以及三字尾与两字尾的交替中,表现出错综的节奏美,而词的错综节奏又孕育了元曲向自然语言节奏的回归。正是作为诗歌生命的节奏因素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文章试图从诗之一体的层面探索慢词的体式特征。慢词是奇偶言板块的高速运动与唐宋燕乐中的慢曲相纠葛的艺术形式,它以挟带赋体遗韵的四六言为主体的偶言与诗的五七言为主体的奇言的高频率、大幅度的交错间杂、翻变组合为基本格局,拥有层出变化的体式,空间上的参差和谐以及流转变幻音律之美,是抒情艺术的最佳载体。  相似文献   

11.
从诗体角度看,臧克家的《老马》是一首现代格律诗,是臧克家现代格律诗的精心之作。形式整齐,声韵和谐,音节鲜明,语言洗练,是《老马》这首诗的美学特征。此外,文章还从闻一多和臧克家的师生关系入手,对《老马》这首诗进行了解读,并就臧克家与新月诗派的关系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孙光宪的词创作在晚唐五代词坛是很有特色的,其最大的艺术特征便是洋溢于其中的勃勃生机。这一特质使得其词作无论是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极富个人风格,并给北宋词坛以一定的影响。在遣词造句方面,孙光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虚词、叠字、象声词及俗词的运用上;在布局谋篇方面,孙词中“跌宕起伏”、“一唱三叹”的艺术特色在很多北宋词作中都能看到;而孙光宪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所取得的成就更是给北宋的一些词加以极大的启示。因此,孙光宪在唐宋词发展史上应占据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楚辞体是继《诗经》之后产生在中国南部楚地的一种新诗体。它以其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瑰奇绚丽的文辞、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 ,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体式中个性鲜明、独具风貌的诗体  相似文献   

14.
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式,凝练灵巧,富有情韵,具有小巧、凝蕴、空灵、意境、理趣、音韵等六个方面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贯云石为元代散曲创作成就突出的少数民族作家,在延佑、至治的曲坛上是领时代风骚的“曲状元”。其散曲艺术风格呈现出以豪放直率为本色而又多格并存的风貌,语言以通俗自然为本色而又不乏雅炼精整之风韵。其作品兼收各民族文化之长,既有北方文学的阳刚之美,又有南方文学的阴柔之美,代表性地体现了我国各民族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法隐喻理论认为意义的表达存在着“一致式”与“非一致式”,隐喻式就是意义表达的“非一致式”,即一种意义可有多种表达。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尤其是从语法隐喻视角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尚为少见,揭示诗歌语言的“隐喻性”本质特征能促进语言与文化的融合,探索译本中语言形式与其功能的辨证统一。有鉴于此,文章通过三个英译本(龚景浩,许渊冲和叶维廉)对比分析,试图证明语法概念隐喻理论可以为不同译本的评价和原诗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同时,当翻译过程中面临不同“等价物”选择时,语法隐喻理论所提供的考虑因素能有助于译者做出更合适的选择。最后通过分析得出以韩礼德语法隐喻的理论假设为指导下的诗歌翻译具有更多优势,”非一致式”的表达能更好的挖掘内涵,三位名家的译笔精妙各异。  相似文献   

17.
散文诗与杂文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诗是诗与广义散文的一体化融合,而广义散文包括着杂文。学界却存在着混淆杂文和散文诗文体的现象。本文试论散文诗与杂文的异同;提出了杂文式散文诗与散文诗式杂文等重要概念,并进行了说理论证。  相似文献   

18.
格律诗能够成为汉诗自唐代后经久不衰的主流诗体,既是因为格律诗本身具有其他汉诗诗体没有的优点,也是因为词和曲作为格律诗最重要的辅助诗体,加速了汉诗诗体由定型诗体到非定型诗体的诗体解放进程,促进了汉诗诗体在诗体规范与诗体自由之间的和解,避免了汉诗诗体走上极度律化或极度散文化的极端。从唐代开始,汉诗便形成了以格律诗为主导诗体,词、曲为辅助诗体的定型诗体与准定型诗体并存的诗体多元格局,宋、元、明、清是齐言体的律诗与长短句的词并驾齐驱的时代,也是格律严谨的格律诗与格律松散的曲并存的时代。在形式和内容上,词和曲与格律诗相比,更具灵活性和通俗性,有效地纠正了以格律诗为代表的正统诗歌"高度严肃性"。  相似文献   

19.
代绪宇  王珂 《南都学坛》2003,23(1):80-85
世界散文诗已经有了 1 5 0年历史 ,对散文诗进行文类研究 ,不难发现散文诗已经成熟为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由于散文诗文体的易变性 ,散文诗被认为是诗或者散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散文诗文体的稳定性确定了它的文体独立性。中国散文诗创作和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都源于没有确立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类  相似文献   

20.
“二十四友”是西晋惠帝朝“暗主虐后”政治环境下的特殊产物,是强权政治下士人攀附权贵的一个典型。他们是当时热衷政治的代表人物,又都能“著文章”。西晋一朝的文化精神和文学风貌在“二十四友”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