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礼运》和《大学》皆出自《礼记》。一般认为《礼记》乃是自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著作的资料汇编。《礼运》、《大学》皆为《礼记》之重要篇章。《礼运》提出大同和小康的政治理想,并立足于“天下为家”的社会现实,提出其治国方略,强调礼的作用和礼以仁义为本。《大学》则阐明于此“为家”社会中的治学次第,要求通过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去改造社会、改善民生。此两文表现了孔盂之学的发展,对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林乐昌 《唐都学刊》2009,25(3):34-38
完整地看,张载礼学是由两套系统构成的:一套是关于礼的基本观念和礼学结构功能的学理系统,一套是突出礼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的实践系统。以《张载集》以及集外佚书《礼记说》辑本为文献基础,以张载礼学的学理系统和实践系统及其关系作为整体把握的着眼点,从礼之多重根源和体系定位、礼学结构功能、“以礼为教”的教学主题等三个方面辨析张载礼学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3.
《论语·泰伯》载:“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现存对此语最早的注释是何晏《论语集解》所引包咸的《注》:“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邢昺《疏》:“此章记人立身成德之法也。兴起也。言人修身当先起于《诗》也。立身必须学礼,成性在于学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既学诗礼,然后乐以成之也。”《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中又有语曰:“吾闻夫子之施教也,先以《诗》,世道者孝悌,说之以义而观诸体,成之以文德。”据此,后世学者便普遍认为此语说的是修身所学三门课程的先后顺序,以为其意是说“学《诗》之后,即学礼,继乃学乐”,“把音乐作为他的教学工作的一个最后阶段。”研读再三,总觉此解于理难安。孔子讲授课程也许真象《大戴礼记》所言,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此语却未必是陈述讲授课程的顺序。疑之者有四:  相似文献   

4.
陈丛兰 《社科纵横》2004,19(6):110-111
作为中华文明史中的元典性著作 ,《礼记》所包含的婚姻伦理思想是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婚姻观的渊源与核心价值。本文拟从婚姻伦理原则的角度对《礼记》婚姻伦理观进行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5.
徐宝锋 《阅江学刊》2011,(3):126-129
《礼记》是一部对于中国士人的精神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儒家经典。把《礼记》作为一个系统文本予以整体探究,以一种宏观的诗性视角敞开《礼记》所包蕴的儒家早期伦理世界,而非断章取义、纠缠于单一的伦理或者诗学观念,有助于藉此探寻中国士人的原型精神,进而深入思考出早期中国传统诗学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轨迹,从历史纵深和横向发展的角度透视儒家的精神境界以及诗性人格建构。  相似文献   

6.
《礼记》所含哲学观念庞杂。其中,包含有泛灵论或多神论思想、道家、杂家、天人合一,以及维护秩序为目的的伦理思想、宗教思想、实践观、辩证法与机械论、循环论共存等等。其哲理观念成分丰富。但是,哲学思想不成熟、不成系统,因而具有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目前,尚未有关于《礼记》的哲学论文发表。本文特提出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李旭 《浙江学刊》2007,(2):48-55
修德是儒家学问的根本,《礼记·大学》一文明示了古大学的教育是美德教育,而古大学的美德教育的起点则是格物致知。对“格物致知”的具体含义,宋明以来儒学各派一直争论不休,本文根据《尚书》、《周礼》以及《礼记》等文献推定格物致知的首要内容当是习诗书礼乐,并根据《论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具体阐明了古大学的美德教育的次第。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批判。这种批判,是马克思从1843年末到1844年8月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研究过程的反映。同时也是这个研究过程的总结。马克思的《巴黎笔记》的前五本可以向我们说明,马克思是把让·巴·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及《实用政治经济学教程》和弗·斯卡尔培克的《社会财富的理论》作为他研究国民经济学的入门读物的。而对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15,(5):131-139
"三礼"属于中国儒家的传统经典,其中《礼记》又名列"五经"之一,在明清科举考试中属于考生"各占一经"中的选项。蒲松龄在科场奋战大半世,"四书"而外,他于"五经"中究竟所选哪一部应考,今天虽已难于考见,但《聊斋志异》的写作受到《礼记》乃至《周礼》、《仪礼》这"三礼"的影响则显而易见。如何正确诠解《聊斋志异》,涉及利用"三礼"相关书证对《聊斋志异》文字加以校勘辨析诸问题。探讨蒲松龄如何巧妙灵活运用"三礼"相关词语典故的问题,更是今天的读者鉴赏《聊斋志异》写作技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东汉会稽学者赵晔素以《吴越春秋》饮誉学林,但其本位身份乃是研究《韩诗》的经师,故《后汉书》将其列入《儒林传》,以明其主要学术成就体现在经学领域。赵晔师从东汉《韩诗》学派大师杜抚,撰写了三部《韩诗》学著作,并影响了会稽地区的学术氛围。遗憾的是,赵晔的《韩诗》学著作已全部亡佚,现已无从了解这些著作的具体内容。但就散见各处的相关史料细加钩稽,仍可大体考出赵晔《韩诗》学的渊源、著作及影响,从而较为客观真实地还原赵晔《韩诗》学的基本面相。  相似文献   

11.
刘介民 《探求》2008,(4):65-68
《礼记·学记》是先贤圣哲们阐述为师之道的经典之作,它把教育作为“建国君民”之本;把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之本;把爱生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师德的基本要求。它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大学之师应为“经师”、“人师”、仁爱之师、善教之师。  相似文献   

12.
1.人大复印资料: 1.1全文复印; 1.1.1罗积勇《“对称同构”原则在汉语及汉文化中的体现》,《唐都学刊》199。年第、期, 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语言文字学》1990年第扭期全文复印。 1.1.2梁瑜霞《<长恨歌、主题思想研讨会综述》,《唐都学刊》199。年第2期,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一卿O年第9期全文复印。 工.1.3丁乃宽《沦儒学、社会心态与宋代词风之演变》.《唐都学刊》19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年第11期全文复印。 1.1.凌梁瑜霞《唐代小说与诗并称奇作原因考》、《唐都学刊》1990年第‘…  相似文献   

13.
谱牒之学,由来已久。《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序》:“序其历谱牒》,司马迁据《帝系》而为《世表》。《周礼·春官》:“小吏奠系世,序昭穆”。郑玄注:“系世谓帝系本之居,小吏主次序先王之世,昭穆之系,述其德行。”贾公彦疏:“天子谓之帝系,诸侯卿大夫谓之世本”。所以梁朝的刘杳认为谱牒始于周代,大体还是可信的。《国语·鲁语上》有“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之亲疏也。故工史书世,宗祝书昭穆,恐其踰也。三闾大夫屈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伟大诗人,而他就是掌管五族屈,景、昭三姓,叙其谱属的长官。周代的谱牒,已不得其详,今天我们只能看到《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和后人所辑的《世本》以及见于著录的《春秋公子血脉谱》而已。恩格斯说:  相似文献   

14.
张海楠 《社科纵横》2005,20(1):119-120
《七月》一诗应该是编定《七月》一诗的人把两首或两首以上关于豳地的农事诗加以整合的结果。对《七月》中不同来源部分的创作时间应分别加以分析。经过参照《大戴礼记·夏小正》、《逸周书·时训》等文献 ,以及结合古代历法知识 ,我们可以大致确定《七月》原始内容的创作时间不晚于夏代 ,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 ,其内容历经后人的充实与改造。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七月》也许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相似文献   

15.
周书灿 《学习与探索》2007,4(5):222-228
《左传》是中国最早且又最详备完整的编年史著作。《左传》于战国时期一经写定,即在三晋一带流传。汉唐学者对《左传》的训诂与疏解、宋代学者对《左传》怀疑批判与解释方法的创新、元明时期《左传》研究的迟滞与徘徊不前、清代前期学术界对《左传》集大成的整理研究、晚清时期《左传》研究中义理之学重新崛起,呈现出经学传统下《左传》学鲜明的时代特点。不同历史时期,《左传》研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或干扰,但《左传》的学术价值在不断的学术探讨中被重新发现并日渐受到重视,《左传》研究水平在学术批判继承中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窦海潮 (陕西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唐都学刊》的全体编辑人员:在这里我代表教育厅对《唐都学刊》创刊2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刚才,王书记对《唐都学刊》20年办刊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唐都学刊》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在不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中做出了贡献。《唐都学刊》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刊物,20年来,对教师发表科研成果提供了平台,对造就教学科研骨干、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研究水平提供了平台。西安文理学院作为文理兼有的学校,在文学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担负着繁荣和发展国家和地方人文社会科学、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的光荣职责。在当今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别于其他学科。所以我希望西安文理学院的各级领导、希望《唐都学刊》的全体编辑人员、希望学校的教学科研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和使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地担负起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重任。根据我们20年来的办刊经验,努力发挥自  相似文献   

17.
经书引论     
《易》、《书》、《诗》、《礼》、《乐》和《春秋》六部典籍原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在整理古文献的基础上编定的,作为孔子办教育的教材流行于春秋战国之际。所谓“六经”之名,到战国后期才出现,见于《庄子·天运篇》和《荀子·劝学篇》。但是,当时未被社会承认,而定为一尊,成为经典著。到了汉代,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家的学说典籍便成为社会统治思想。因之,汉代文人才把《易》、《书》、《诗》、《礼记》和《春秋》称为“五经”。 有关“经”的解释,班固在《白虎通》一书中解释为“常”,即常道的意思。据此,柳宗元在《断刑篇》中…  相似文献   

18.
《中庸》索隐方尔加《中庸》,孔子之孙子思所撰,从某一方面对孔子思想加以深化。《中庸》本为《小戴礼记》之一篇,自唐代中兴儒学的韩愈、李翱开始,将之奉为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宋代二程朱熹祖述这种观点,竭力尊崇其在经书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二程...  相似文献   

19.
昭穆制度习见于古代文献。若指墓葬,便如《周礼·春官·家人》所云:“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若指宗庙,便如《礼记·王制》所言:“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若指祭扫,便如《礼记·祭统》所说:“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太庙,则群昭群穆成在而不失其伦。”要之,所谓昭穆制度,系指古人祖先墓葬的次序、宗庙的顺序和祭祖中族人位置的排列均须分为“父昭子穆”两列,父子异辈异行,祖孙…  相似文献   

20.
[说明]我在《<天问>试译》(见《唐都学刊》1987年第三期)中,曾经大胆地将《天问》原诗的顺序作了某些调整。《天对》是柳宗元对《天问》的回答。因此,在试译《天对》前,亦将《天对》的顺序作了相应的调整。今按调整后的顺序译出,以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