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7,(3):65-72
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蕴含在他对以往一切"生产劳动"思想的批判和对未来理想社会展望的构思之中。他以对他之前各个学派生产劳动思想片面性的批判为起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视角,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基本逻辑,设想了未来社会生产劳动的基本存在形式,阐述了生产劳动理论的现实价值旨归,形成科学完整的生产劳动理论。沿着马克思研究生产劳动理论的逻辑思路与方法,结合当前中国的生产劳动领域的现实问题,需要坚持以劳动的本体性为前提,以"共享"发展为目标,促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合理结合来印证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必要性,使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思想的核心既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正是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完成了哲学革命,确立了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阐释人类历史的基本原则和理论结构,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创立则使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而成为一种社会历史批判.从宗教批判到对国家、法和政治的批判,再到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构成了青年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第一重逻辑;而从宗教批判开始的对黑格尔和整个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则构成马克思批判哲学的第二重逻辑.无论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还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始终是围绕着现实的人及其生存危机展开的.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人的对象性的本质,将人自身的存在理解为一个在对象性实践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过程,这同时也就是现实的生活世界的生成过程.一般形而上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三者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脱离三者任何一个,都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思想.通过批判分析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系统化,使之成为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在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始终贯彻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资本论》的逻辑所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经济结构,而是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全部的历史过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3.
全面与单向——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主要体现着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种长远历史设想与基本描述,马尔库塞则针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对人的异化作用进行了批判,集中体现于"单向度的人"的理论观点.通过对于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探析,丰富了我们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维,拓宽了我们的理论视野,使我们能以此回应当代社会现实的挑战并能更好地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高璐佳 《社科纵横》2014,(11):12-15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自由时间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不仅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及组成部分,而且还潜在地隐喻了休闲思想,并成为研究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内在逻辑基点。"休闲"也就很自然地成为完整的理解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据和现实视角。  相似文献   

5.
吕艳红 《探求》2013,(2):118-120
市场经济越发展,物质生活就越充裕,我们就越需要寻找精神家园.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反思和重建是中国社会实践发展提出的重要时代课题.这个课题的解决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需要我们回到马克思开辟的道路寻求科学的方法和价值支撑.马克思将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使哲学真正关心人、服务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题和核心就是人学.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解读不能仅限于个别字句和简单的文本研究,更要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忠实于马克思文本的逻辑发展基础上,揭示马克思人学的精神意蕴和变革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隽鸿飞 《学术交流》2005,4(7):14-20
对历史动力问题的传统理解,已经越来越不能解释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理解所依据的"经典表述"并未揭示马克思历史动力理论的全部内涵.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及其生存方式出发,对历史发展动力问题从不同的层次做了全面的阐释,从而形成历史演进机制、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和两种生产理论.对历史动力的这三种不同的理解是统一的,只是由于三者言说的语境和探讨问题的层面不同,才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形式.但无论是在哪一种阐释中,现实的人始终是马克思立论的核心.正是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动力.这种理解的一个内在的逻辑结论就是,在未来社会中,现实的人自身的生产,必将成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7.
金鸽 《创新》2013,(4):34-38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马克思生态思想在中国语境发展实践的根基,以人、自然、社会和谐为轴线是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的逻辑进路,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一系列的生态思想为当前我国的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同时,中国化的马克思生态思想也面临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整体生存结构,从而把对人类自由解放的研究推进到对作为自由活动之典范的审美活动的考察,由此丰富发展了其哲学思想。具体而言,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审美主体能力和客体条件的破坏,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通过追问审美活动的社会现实基础即自由时间的充分运用,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与自由活动的对抗性,寻找到现实政治经济活动与审美自由活动的可通达性和无产阶级自由解放的现实路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更好地理解美的理想追求在现实生活中的定位,更好地立足现实创造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9.
王越 《社科纵横》2009,(7):8-10
马克思未来社会思想中所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制度特征的预测、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思考以及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价值目标的科学预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清涛 《社科纵横》2010,(2):120-122
逻辑起点、逻辑终点和逻辑中介的准确确定是该理论体系严密科学性的根本保证。科学、严谨的理论体系都是从逻辑起点出发,严格遵循逻辑规则展开,逐个层次构筑起来的逻辑体系。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学说的逻辑起点,全面发展的人是马克思学说的逻辑终点,而革命的实践则是贯通马克思学说逻辑起点、逻辑终点的逻辑中介。马克思学说逻辑起点、逻辑终点和逻辑中介的准确定位是构筑科学的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前提,也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发展一脉相承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1.
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思想史的重要内容,这一思想是马克思整个学说体系的价值旨归。马克思摒弃了传统哲学对"人"的遮蔽,从"现实的人"出发,指出在实践中实现人的本质力量,使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实现人本。在当下语境中满足人民正当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是人本思想的实践点、落实点,而这一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合理的制度保障。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逻辑体系与核心话语的深刻把握,有助与我们深入理解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与正义"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外学界重点关注和讨论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之一。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根源于物质实践而不是抽象的观念,因为,他的正义思想突破了传统分配正义的局限,是唯物史观视域中分配正义和生产正义的有机统一。其分配正义和生产正义有机统一的正义思想主要体现在《资本论》中。对"马克思与正义"的问题,"伍德-胡萨米之争",双方虽各执一端,但都局限于分配正义。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也没有达到马克思正义思想的高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确立的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核心的、分配正义和生产正义统一的正义观,是对资产阶级以平等权利为核心的抽象正义观的超越,是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马克思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实质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哲学人本学批判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从批判地分析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入手,揭示了市民社会与国家分裂基础上现实的人的基本的生存状况,并转向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分析,马克思揭示了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以及这种状况是如何根源于人的对象性的实践本质,从而既确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基础,也拟定了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基础,并为阐明其一般形而上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思想的三者同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展开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是否具有文化哲学思想,这是一个备受学界关注的问题.文章认为,虽然马克思没有频繁地使用"文化"概念,也没有提出系统的文化理论,但是马克思一生的哲学思考中贯穿着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这实际上是以主体性为核心的文化哲学的逻辑;只有抓住马克思思想的这一内在的文化哲学的逻辑,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补充意义以及他对现代性的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15.
蒋明伟 《社科纵横》2013,(4):122-125
马克思立足唯物主义视角扬弃了黑格尔本末倒置的精神辩证法,以人和自然的现实关系为切入点,以深刻批判私有资本的内在本质为中介,以实现现实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理论旨趣,独辟蹊径地创建其生态辩证法思想体系。为了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其理论内涵和思想外延,紧扣自然、人和资本三大核心要素,从人的类本质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私有资本与人、自然的辩证关系和世界性的人与世界性自然的辩证关系入手深入探究马克思的生态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6.
学界关于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理解和解读,目前仍存在着诸多观点上的分歧。尤其是在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立场、原则问题上,学界并未给出明晰一致的阐释和解答。事实上,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立场是非常鲜明的。马克思通过哲学、社会理论、理性形而上学和资本的逻辑等不同视角对现代性进行了批判,并且,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根本原则,内在于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原则,体现为历史生存论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历史的终结”是对现实的社会历史依照资本的固有逻辑和文化逻辑做出的主观设定,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限度,迫切需要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中获取灵感。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得出了市民社会必然被克服的逻辑结论。而克服市民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的过程。作为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在典型意义上使得全部历史被合乎逻辑地分成“三个阶段”: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三个阶段与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具有内在关联。三大形态理论着眼于人的发展状况与解放程度,决定了人类解放理论同时还兼有社会形态的意义,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实际是同一个过程。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历史定位中,中华民族在实践与理论的双重探索中寻求人类解放的一种方式,将为人类社会形态的巨大变迁创造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批判和拒斥"抽象"的人,它以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拨开观念和意识的层层迷雾,揭示出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受"抽象"统治的世界。马克思怀着对资本逻辑主宰下的人的命运的关切,深刻洞悉到人类的生活世界的本质不是一个自然的生活现象,而是一个现实的辩证的能动的生活过程,人在改变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改变着整个世界,包括改变着人自身。马克思的这种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从根本上实现了对西方哲学生活世界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存在和发展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形成了独特的人本思想,开创了崭新的人学景象。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研究现实的人的活动以及生存条件、生存境遇,运用在改善民生实践中,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让全体人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今年两会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首提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当前,深入学习和认识马克思人本思想是非常契合实践需要的。  相似文献   

20.
单丹丹 《学术交流》2013,(2):220-222
马克思人学理论,是从哲学角度对人所作的最高层次的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体是人,二者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因此,马克思人学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先导,规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本质和根本任务。鉴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人的潜能发挥、忽视个体差异性以及缺少人文关怀的实际,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应致力于理论创新、目标创新、内容创新和手段创新,从而促进研究生群体人格素质的普遍提升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