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玉整 《探求》2005,(Z1):10-11
追求社会和谐是人类长期的理想,甚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历史上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进行深入研究后,结合现实的工人阶级运动实践,才提出了具有科学内涵的共产主义社会构想.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就曾预言,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和生产都将采取"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形式组织起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建立这种联合体的前提条件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对未来社会的描述中,他们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消灭三大差别,达到社会整体的真正和谐.  相似文献   

2.
李勇强 《社科纵横》2010,25(1):45-46,54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命题,也是马克思终生探索的核心主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最高价值诉求,是我党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反观市场经济下人的生存状态和传统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推进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的重要指导方针,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我们过去没有完全搞清楚的论断,既不是说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说后人对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性或基本特征没有搞清楚,而是说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性或基本特征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现形式没有搞清楚.邓小平的这个论断还阐明了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文本给人留下了这样的一种印象:自由是马克思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一种价值,马克思的著作都是围绕自由展开的。哈灵顿和布伦克特等人甚至由此认为,自由是马克思追求的道德价值,马克思以其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并构想共产主义,但这一观点受到了伍德的有力质疑。通过辨析其中的理论得失,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第一,要历史地、具体地辨析马克思关于自由的思想;第二,注意区分马克思自身持有的自由与马克思分析、批判的自由;第三,在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时,要避免把阅读主体的感受不加辨析地赋予马克思;第四,进入马克思文本的一种恰当的提问方式是,马克思是"如何"批判资本主义的,而不是"以何"批判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5.
李远杰 《江右论坛》2007,8(7):57-58
"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及其辩证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客.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存在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不断实现的过程中,伴随着这个进程的加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两种自由发展"的思想,为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问题,是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关心这个问题,并为我们留下了理解和经过实践实现这一原则的极其宝贵的指示。一八四七年恩格斯写《共产主义原理》时就指出: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消除分工给个人造成的片面性;新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各方面的才能得到全面发挥。接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这一思想作了非常明确的叙述:在共产主义社  相似文献   

7.
成城  吴宏政 《学术交流》2012,(12):21-23
马克思的社会正义理论是建立在历史辩证法原理基础之上的。根据这一原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表现为从"物的解放"到"人的解放"的辩证逻辑发展过程。马克思实现了从天国道路的批判转向尘世的批判,即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扬弃了社会契约论并提出了共产主义公有制,从而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开辟了历史辩证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无论在探讨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还是议论人的现代化问题,都涉及到一个大家关心的重要问题——人的个性发展。社会主义新人必须具有鲜明的健康的个性。这既是消灭剥削、生产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迫切需要。马克思、恩格斯论及新社会人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人的全面的合理的发展,说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与共产主义的社会运动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质和最高目的。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把自由看成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实践主客体的动态统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表现形式;“美的规律王国”的占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确证;而实践的发展、分工的消灭,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演化和最终实现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贺来  田帅帅 《学习与探索》2023,(12):1-8+177
如何理解人的自由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不是抽象地看待人的自由本质,而是将其还原到人所处的社会关系之中加以理解。市民社会构成近代社会的基本形态,为探寻人的自由解放之路,马克思基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双重视域对市民社会进行了批判,超越了仅仅停留于总结近代市民社会物质运动规律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传统与从抽象出发批判近代市民社会的德国哲学传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这一“双重视域批判”的积极成果,创造性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正是借助于“异化劳动”这一分析工具,马克思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现代奴役制本质和人的自由无法实现的社会现实根源。同时,立足于市民社会批判的双重视域,马克思给出了扬弃近代市民社会、实现人的现实自由的实践方案,即共产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11.
"自由个性"是马克思用来表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和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的概念.在马克思那里,"自由个性"既不同于"个性自由",也不同于人的自由发展或人的全面发展,但它们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其中,"个性自由"是"自由个性"实现的基本前提,人的自由发展是"自由个性"实现的基本途径,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自由个性"实现的最切近的基础.作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和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自由个性"应该被完整地理解为在个性自由的基础上而达到的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会和谐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发展的优势。它有可能做到完全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去调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其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达到整个社会协调持续地向前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社会和谐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关系方面的特征,它符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也是共产主义社会最本质的特征。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标志,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恰恰就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是社会关系和谐的最高境界。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  相似文献   

1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第三手稿的"私有制和共产主义"一节中有一段以"性别关系"为例证的论述.学界有三种看法:一是当作马克思论述人道主义和异化史观的辅助论证材料来解读;二是当作马克思关于两性关系、博爱观、爱情观的基本观点来对待和加以研究;三是女性主义者把他当作女性主义理论资源和对社会性别歧视、压迫等问题批判及妇女解放的理论.笔者认为,这不是马克思的根本意图.这里的"性别关系"不是要讲一般的男女关系,而是借用"性别关系"来例证如何基于实践的原则来把握"私有制"与"共产主义"的关系的需要,在于阐明"实践原则"所包含的方法—具体就是历史实践的"内在关系"即"人的自然关系"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关系及其蕴含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崇高理想之一就是追求人类的解放,这一解放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获得自由。马克思年轻时代曾提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概念,后又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中重申这一概念。但其内涵却发生了重要转变。本文历史地分析了马克思在其理论发展不同阶段上对“人的自由”概念的规定,并且对马克思怎样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两个层次来把握“人的自由”,对马克思所指出的获得“人的自由”的条件和途径也作了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展开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是否具有文化哲学思想,这是一个备受学界关注的问题.文章认为,虽然马克思没有频繁地使用"文化"概念,也没有提出系统的文化理论,但是马克思一生的哲学思考中贯穿着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这实际上是以主体性为核心的文化哲学的逻辑;只有抓住马克思思想的这一内在的文化哲学的逻辑,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补充意义以及他对现代性的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哲学共产主义思想的深远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所理解的共产主义首先是指一种实体性的平台,即一种完善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但正如党的十六大修改过的新党章所申明的,共产主义是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在做实体性界定的同时,马克思还从哲学的意义和价值层面,提出了对共产主义的非实体性理解,即他所理解的共产主义并非只是一种实体性的平台,还是哲学视域中的意义、价值和情境,其核心是人作为实践主体在对象化活动中所面对的各种矛盾的真正解决,实现人的本质向人自身的回归。所以我们不能用标准、条件等实体性的尺度去衡量马克思的哲学共产主义思想,他提供的是一种新的方向和维度,虽然对象化的诸多矛盾难以在未来某一天"真正解决",但共产主义应该坚持解决这些矛盾的大方向,要具有解决这些矛盾的意义、价值和功能。这是马克思哲学共产主义思想的真实涵义。共产主义在全部"世界历史"中生成绝不是一句空话,它就存在于现实活动中,存在于我们的实践中。所以,一个共产主义者必须努力工作,积极实践,同时保持共产主义的操守和情怀。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5,(9):90-94
马克思消费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科学的研究原则、视角和方法。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是马克思研究消费的基本原则,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研究消费的主体价值视角,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消费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哲学的理论视野中,马克思的社会学说不仅在经济学的意义上本质地要求积极扬弃私有财产,而且在哲学的意义上决定性地诉诸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其间的内在关联发生于对私有财产之本质的追问.当马克思把私有财产的本质界定为"劳动"("异化劳动")时,作为马克思之"社会"主张的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必然进而表达为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即表达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异化关系的扬弃,表达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自然主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人道主义")的呈现与重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的社会学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政治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更主要地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概念;作为一个哲学概念,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本质内涵乃是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关系的哲学视角的和谐状态的诉求.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即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的和谐社会理论,乃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意义上的社会概念的当代性表达.  相似文献   

19.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结合经济学批判展开了双重哲学批判:就马克思破解"人本身"的生存奥秘而言,他侧重阐发了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本然性内涵,即"感性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对象化"与对象"人化"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从而超越了旧唯物主义的话语模式;就马克思剖析"感性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探索人类解放的道路来说,他注重阐释了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实然性历史境况,揭示了前资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异化境况,并预见性地指出人类共产主义的解放趋向,从而超越了唯心主义的历史理论。通过深刻理解人的"感性实践"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实现了哲学观革命,创立了"感性实践"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  相似文献   

20.
林俊风 《探求》2004,42(5):24-27
康德和马克思分别提出了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深远意义的两大命题--"以人为目的"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对康德和马克思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比较,彰显了马克思与康德相通的价值祈向和相别的理论旨趣,指出了马克思对康德的合理性继承与发展,并着重指出了马克思对康德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