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之间的利益差别和利益矛盾仍然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化解和正确处理方方面面的利益矛盾。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社会利益整合机制,包括社会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陶君平 《探求》2006,(Z1):11-12
中国共产党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它的一项新的历史任务,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法治、利益协调、社会稳定等多个方面,需要以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因而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尊重利益的多元化.在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充分凸现的情况下,必须通过民主、法治的方式,建立社会矛盾调解机制,来容纳、规范、协调和化解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冲突.这种制度安排必须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具有均衡性的利益制度和利益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政法诉求立足于实现行政法治社会。行政法治社会的外在形态即行政法秩序,其基础性本质内容是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法律性实体性本质内容是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法律价值性本质内容是公正与效率的平衡。行政法治社会是渐次实现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是由行政法运行所展现的“控权”与“平衡”内在联系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依意识形态观念去看待并处理群体性事件,会基于对参与者忠诚性的排斥而将群体性事件定位于先在的恶,并试图在实践中消除群体性的权益诉求方式。现代多元社会中群体性事件的出现乃社会常态,应在政治文明建设目标的指引下和法治国家的框架内,实现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态度和处理方式的转换。主体间性是群体性事件处理的思维进路,坚持处理者与参与者平等原则,重在改进政府工作并深化与公众的理性沟通。群体性利益诉求乃群体性事件处理的核心,应通过认真对待权利及回应型处理具体事件等化解和保障群体性利益诉求,以达发挥群体性事件外部正效应之目标,并促进法治秩序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营资本在社会利益分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地位作用日益提升的过程,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必将日益显现。而民营资本对政治领域的希望、要求、价值取向或偏好,即民营资本政治诉求不仅仅是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同时作为中国政治发展中一个现实存在的变量也是推动政治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通过对民营资本的特征和地位、民营资本政治诉求概念的界定、民营资本政治诉求的特征和实现途径等几个层面的分析,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民营资本的政治诉求对政治发展产生的影响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也是基层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基层社会矛盾主要是因为民众民主法治意识的提高与管理者能力缺失,利益主体和格局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与社会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失衡,民众的文化心理、不同宗教信仰等带来的行为差异以及宗族势力、家族势力等各种潜在的非正规组织势力与社会管理不善等之间的冲突所引起的.为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应着力从提升基层政府能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矛盾处理合力、畅通利益表达渠道、提高司法效能、强化公民素质、完善监督制约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构建一个和谐、有序、高效、安全、经济、系统的基层社会矛盾化解的运行机制,惟此方可能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社会逐步形成了由多元利益主体、多元利益客体、多元利益意识与多元利益追求有机构成的多元化利益格局,该格局中各种利益交织共生,彼此制约影响,甚至产生矛盾冲突。由于解决利益矛盾的理念与制度缺失,多种利益矛盾的激化风险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由此催生了大量的群体性事件。有效防控群体性事件的根基在于理清社会多元利益、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公民集体行动这三个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构成要素的现实机理与逻辑关系,从而把握群体性事件的演进过程与症结所在,进而为预防与化解群体性事件找到法治思维进路,即以利益保障为要旨,将社会多元利益、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与公民集体行动纳入法治轨道,把法治作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现代制度的秩序保障与支撑,赋予法治以确保利益的有效保障与公正分配的重要使命,通过法治精神的引领与法治秩序的规范,促进三个要素的法治脱胎于有机协调,构建法治关怀下的和谐利益关系,最终实现对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8.
国家对科技的追求承载着对安全的价值诉求。其中,科技是国家实现安全目的的工具,安全目的是国家在观念上事先建立的科技活动的未来结果。但国家科技安全价值诉求的实现远非如此简单,作为价值客体,科技安全诉求始终存在着强烈的利益意识倾向,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关系体系下,国家对科技安全的诉求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国家间科技安全的博弈与较量,加深了国际社会的安全困境,潜伏了威胁整个人类安全的危险。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呼吁国际社会坚持科技人道化,要在科技人道原则的指引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安全理念;坚持走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和谐科技安全道路;构建公正、公平的国际科技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群体利益分化日益显著,民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逐渐觉醒,同时,民众表达自身诉求的能力也有所提升,但是我国尚缺少合理的、畅通的、制度化的诉求渠道,社会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和工作理念也有待提高。因此,本文主要从对郑州市"万警进社区"活动及信访工作的"义马模式"的分析出发,表明完善民众诉求渠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在理清民众诉求渠道与社会管理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民众诉求渠道的可行的路径,主要包括坚持贴近群众原则、引入社会工作方法、培育社会组织,以及重视专家学者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0.
刘婷 《社科纵横》2007,(9):35-36
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两大课题。构建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统一的,而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着重阐述和谐社会的建构对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诉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大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公众社会心理引导和调适,完善运行体制,优化社会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1.
楚汉战争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为重大的战争之一,关于这场战争胜负的原因,史学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有用人说、刘邦项羽性格素质说和地理因素说。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两大集团对于当时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的回应。项羽在主持分封时损害了旧贵族和豪杰出身的义军领袖利益,导致他们起兵反叛。又不能分利与士,失去士阶层的支持。他完全忽略底层民众的利益诉求使他丧失民心,无法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最终陷入各种势力的联合剿杀,兵败而亡。而刘邦则相反,他不仅"饶人爵邑",与士同利,赢得士阶层的支持;又顺应民意,废除秦之酷法苛政,并把秦之苑囿园池与关中民耕种,与民同利,赢得关中民心,有关中作根据地,这是其取胜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的观念是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现代化观念史的延续.这种观念坚守的是进步的思想、技术给人带来福祉的诉求和对理性的崇尚.因此,现代性本身就内在着经过预设的、未经证明的进步价值诉求.历史和社会的进步的基本尺度是人.以此去评价,现代性的进步价值诉求的合理性是缺乏根基的.马克思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进步的价值评价原则和尺度,即实践的原则、社会历史原则和人本的评价原则与尺度.这也就是人类社会进步价值诉求的合理性根基.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结构的变迁,实际上体现的是人们利益分配机制的变化.如何给各阶层合理的流动机会,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教育公平是重要手段和途径.从社会学视角透视教育公平,能更好地体现人类对公平诉求与政府责任的内在统一性.推进中国教育公平,需要转变政府角色,转变学生评估体系,建立弱势群体补偿机制,这样才有可能给每位社会成员提供合适的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14.
沈雄杰 《学术交流》2007,(12):50-52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著作权的精神权利保护问题又成为著作权法领域的焦点之一。精神权利是否需要保护?透过分析答案是肯定的,并得出保护精神权利不仅需要追求作者私人利益与公众利益之间的动态平衡,还需要保持公众利益之中的不同类型利益的平衡。在不同类型利益的不断冲突与保持其平衡的矛盾中,需要对精神权利的保护选择最优的制度安排。我们尝试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以效用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制度变迁与选择理论,结合相应的数学模型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精神权利保护应遵循制度净利益最大化原则,并给出制度净利益最大化原则实现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前,1.25亿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但如果新生代农民工既不能融入城市,又无法退回农村,他们长期的“城乡漂移”必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农民工阶层内部分化日益明显,剖析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诉求的多元化和利益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不仅有利于揭示中国农民工问题时代变迁的主要特征及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而且有利于提出一系列化解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可行路径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气象利益分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多元利益诉求,气象服务也正逐步从单一的公益气象服务向多样化的气象服务转变。公益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商业气象服务之间是互补基础上的竞争关系,且公益气象服务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缺乏竞争力。正在逐步形成的气象服务市场要求气象法必须及时做出回应,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来协调各种气象利益诉求,为实现气象资源利用公平、提高气象服务绩效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在制度设计上,应着重从气象公益与私益的明确界定、专业气象服务与商业气象服务的合法化设计、气象公益倾斜保护机制的构筑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求是学刊》2018,(5):120-126
文学中如何表达政治诉求,实现文学与政治的联姻,使其既保持文学自身的特点,又实现教化功用,是文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实现文学与政治的有效联姻,中国古代选择"比兴"的方式。"比兴"是中国古代"言志""缘情"时找到的最好叙述方式,也是表达道德判断和政治诉求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18.
任何时期的社会建设都体现着人的价值追求,价值追求是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和力量之源,它决定着社会建设的方向,激励和凝聚着社会建设的主体,是社会建设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首先,社会建设体现着人的价值理想;其次,社会建设体现着人的价值认同;最后,社会建设体现着人的价值评价.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主体价值诉求不同,社会建设的内容、方法、途径和重点也就不同.所以,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的价值诉求建设,有利于保证社会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利于促进社会建设的公平正义,有利于调动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有利于保障社会建设与其他建设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社会建设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阐释诉求表达实现机制概念的基础上,强调了该机制中决策主体的多元性,并进一步分析了多元化决策主体在诉求表达实现机制运行过程中,所发挥的尊重利益、承认差别、促进沟通、协调整合、客观可行和促进发展等六大功能。  相似文献   

20.
价值主导型群体事件中参与主体的行动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荆红 《社会》2011,31(2):73-96
本文基于SS事件的田野调查资料,从微观层面考察参与主体的行为互动及其逻辑演进,剖析利益与价值因素的交替主导效应,进而解释聚集者何时、因何、如何参与和退出集体行动,并以此回应海内外学者的观察。本文的结论主要有:直接利益受损者行动目标由利益诉求向价值诉求的转变,为聚集者提供了参与契机;价值因素是聚集者参与集体行为的核心动力;直接利益受损者在面对社会价值诉求与个体自身利益选择时,后者的作用凸显,聚集者也随之选择退出,集体行动终结;当前,“价值-利益回归效应”在处理由偶然事件引发的价值主导型群体事件中具有有效性,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主导型群体事件并不完全与西方集体行动理论相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