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李 《社科纵横》2013,(1):95-98
玛格丽特·劳伦斯在小说《占卜者》中通过讲述女主人公作为艺术家的成长经历,深入地探讨了女性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为小说的女主人公赋予了女性自主的话语权。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女主人公莫拉格在历经了觉醒与反抗之后寻求自我、发现自我、追求女性自我属性的成长历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占卜者》是一部反映女性意识,关注女性生存的女性艺术家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在美国文坛上的杰出地位和他对美国文学发展所作的卓越贡献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海明威作为一名作家对女性的态度,却一直是评论界论争的焦点。无论是认为他的作品中只有硬汉形象、具有厌女情节,或者认为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个男性作家强烈的女性意识,又或者将他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简单分为妖女和天使,都过于笼统、简单。本文试图以《太阳照常升起》这部长篇小说为解读对象,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阿什利.勃莱特与众多男性角色的关系,从而较为客观地探究海明威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许娟莉 《唐都学刊》2000,16(1):73-74
分析了《不可征服的》中女主人公安妮特的形象,她是一个不屈的反抗者,通过这个人物把毛姆对反侵略战争的深刻思考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不可征服的》中女主人公安妮特的形象,她是一个不屈的反抗者,通过这个人物把毛姆对反侵略战争的深刻思考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5.
高红霞 《社科纵横》2007,22(5):156-158
本文通过对《熊》的狩猎仪式和《金枝》中原始部落杀死神熊的顺势巫术进行比较,以主人公艾克同归自然、融入自然、最终感悟自然的精神成长历程为依托,探讨了福克纳的生态观和历史观.  相似文献   

6.
杜丽霞 《社科纵横》2011,(8):106-108
《女勇士:一个在鬼中间生活的女孩的童年回忆》书名自身已经揭示了汤亭亭这本开山力作的文类属性:个人传记,成长故事。在美国特殊的背景里,这个成功人士的个人传记和成长故事又涂抹着浓重的"美国梦"色彩。事实上,这三种归类不仅依据充分,而且密切关联。重要的是,女主人公的成功和美国梦的实现充满了中国特性。其中国特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女主人公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了奋斗的力量;其次,她成为女勇士的动机不只是美国式的个人成功,而是中国式的为美国华裔族群效力;最后,她为自己确定的任务是把中国文化介绍"翻译"给西方读者。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5,(4):132-136
《黛丝·米勒》是亨利·詹姆斯在美国文学史上第一次让女性以主人公的身份进入小说的杰作。本文拟从"凝视"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对女主人公黛丝·米勒的"凝视"及黛丝·米勒对审视自己的人类的"对抗式凝视"和对大自热的"融入式凝视",最后实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自我殉葬,构建并维护了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试图进一步挖掘作者在序言中提出的"对某一问题的凝视"。  相似文献   

8.
盛晓玲 《社科纵横》2012,(7):76-77,82
铁凝的长篇小说《大浴女》为主人公尹小跳铺设了一条"原罪和灵魂救赎之路",使她最终发现了心灵的花园。论文运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文本细读,认为小说中的人物都没能实现灵魂的救赎和人格的完善,最终无法逃遁心灵的荒芜。  相似文献   

9.
阿吉是贾平凹的同名中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其性格特征与鲁迅笔下的阿Q颇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是一个阿Q式的人物.贾平凹创造这个人物时,正是想把他作为一个新世纪的阿Q来刻画的.但是,阿吉毕竟与阿Q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体现了两位不同时代的作家对时代、社会和人生等思考的侧重点不同.另外,在形象刻画方法上,两位作家也有他们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10.
对作者与人物内在间距的自觉控制是乔伊斯写作的显著特点,在其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伊芙琳》对此的体现最具典型性,集中呈现了乔伊斯操作文本的匠心。由于在故事结尾处,女主人公伊芙琳在都柏林北墙码头近似疯狂的行止,使得这部小说显得艰涩费解,在众口称颂的同时,也引来颇多歧见。本文拟以艺术家与人物的内在间距为着眼点,从乔伊斯的“瘫痪”和“显形”两个概念入手,并通过细查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相关论述,试图廓清《伊芙琳》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自恋在小说创作中的描写应当是一种相对唯我的情结,尤其在自传体的小说作品中往往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绘与人物的情绪化揭示来反映人物的理想化本身,恰恰也通过作家对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内化以及人物的情绪化展现,来彰显人物的完美理想与情欲化的根本。本文通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自恋情结进行分析,简单地剖析小说创作中人物的自我理想,自我意识,自我回归以及精神释放的自我承认。  相似文献   

12.
杜俊杰 《社科纵横》2008,23(6):171-173
自1847年<呼啸山庄>发表以来,相当数量的批评家将其中的主人公希斯克里夫看作来自地狱的魔鬼.作为现代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呼啸山庄>一直是批评界争论探讨的一个话题.批评家们从未在希斯克里夫这样的一个人物身上达成一致的看法.然而,要评价希斯克里夫的性格特征,在探讨他残忍而粗暴的复仇之前,必须对其采取如此行为的原因及他成长的环境予以充分而全面地关注.希斯克里夫不是一个神经质的魔鬼或撤旦式的英雄,而是一个拥有爱恨勇气的"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简·爱》和《呼啸山庄》中塑造的两个男主人公的不同形象特征来分析夏洛蒂和艾米莉·勃朗特二姊妹不同的偶像崇拜模式即男性崇拜和“自我崇拜”模式的成因,具有新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4.
吴丹  彭萍 《社会工作》2021,(4):59-68
留守儿童偏差行为是其成长过程中出现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它与儿童的成长历程密切相关.个体范式、社会范式和互动范式对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解释侧重从横向视角看待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生成,使得既有政策在对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进行治理时,相对忽视留守儿童的成长历程这一历时性变量.基于生命历程视角,从"依附-控制""承诺-信念"两条路径...  相似文献   

15.
雷晓敏 《唐都学刊》2012,28(4):76-80
《个人的体验》是大江健三郎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如何对待脑残疾婴儿的故事。主人公鸟得知自己初生的孩子患有先天性脑残疾后,陷入极度的心理矛盾之中。弃婴还是救治,他经历了剧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做出与残疾儿共同面对苦难人生的抉择。这部小说可谓苦难酿成的杰作,是向死而生的升华。作家给小说以转入坚持的结尾似乎有主观干预之嫌,但是作品人物与作家在苦难包围中经磨历劫,共同展示了成长的逻辑。大江健三郎小说高超的思想境界与艺术造诣,就是来自这样一种成长的逻辑和向死而生的升华。  相似文献   

16.
夏目漱石的《三四郎》之所以被认为是日本近代文学中具有深刻思想性的作品,是因为它通过对爱情道德的探索,对明治时期“文明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深刻的批判。而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表现出如此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是因为通过对三四郎从幻想到追求、从追求到幻灭的爱情命运的表现,反映了明治末期那一代青年精神上的觉醒和成长过程。而且,这部作品人物心理过程的表现,思想发展动因的揭示,是同步运动、协同发展的。作品从人物头绪纷繁、变幻莫测的内心活动中理出一条心路历程来,并赋以鲜明的时代色彩,进而揭示出人物心路历程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因。从而既成功展示了变动时代的历史环境中的人物心路历程,又通过人物心路历程的展示,形象地反映出变动时代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秀拉>是托妮·莫里森所有小说中最具争论的一部,小说人物性格及情节发展的可信度和逻辑性受到质疑.笔者认为该小说情节发展的逻辑性欠强以及女主人公秀拉的某些行为可信度不大,其主要原因是莫里森在创作过程中,把重点放在体现黑人群体独特的善恶观和是非观上了.为了让读者了解黑人民族与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信念,她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人物的可信度和情节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18.
拜伦的长篇叙事诗《堂璜》讲述了主人公的成长、离家、冒险、爱情 ,表面上看 ,这部作品是以人物行动为线索 ,按时间顺序把事件连接起来 ,是时间性逻辑结构。但事实上 ,它在深层上却是一种空间性的情感结构。这体现在 :( 1)作品中五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 2 )每个子故事中具体场景之间的关系。《堂璜》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结构 ,与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非理性精神和由此而形成的创作心理过程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心理距离”的美学理论,剖析了《雪国》男主人公岛村的审美心态,借以纠正评论界对《雪国》两个女主人公美形判断的差误,阐述了岛村、驹子、叶子、妻子几个人物形象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佳英 《学术交流》2015,(2):192-195
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是一部跨越时空的女性小说,揭示了三位知识女性积极探寻的精神家园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她们来自20世纪不同年代和不同城市,面对禁锢身体和心灵的"牢笼",却承受着同样的挣扎、困惑、恐惧和绝望的命运。虽然每一位主人公冲破"牢笼"的方式不同,但她们的选择及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苦苦求索都诠释了女性找寻自我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