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内在要求一致,生态文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
孙慧明 《社科纵横》2008,23(12):19-20
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首次写入中央文件,这是我们党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从哲学上进行反思,转变传统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9,(11):10-14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就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问题,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生态"本质上是自然意义的,"文明"本质上是社会意义的,实践把对立的二者贯通起来,使生态转化为文明。强调生态保护,既是对人与生态关系认识的科学化和深入化,也是对人类征服自然的沙文主义的反思和纠正。生态保护在哲学观、思维方式和价值目标上具有明显的缺陷,因此,必然要被更符合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生态支持战略所取代。生态支持是促进生态进步和促进人类进步的辩证统一,强调生态与人的实践关系,强调促进生态进步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强调生态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同构。生态支持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既体现了生态优化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促进的关系,也符合中国当下的国情和发展战略,有利于对立的生态与文明相互贯通,生态由此文明。  相似文献   

5.
牛文浩 《创新》2012,6(3):48-50,127
当前,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新富群体中存在着一种病态式消费现象,加上西方消费主义影响,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实践证明,只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克制消费欲望、调整消费行为,才能建立生态消费模式,才能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党和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于道路和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做出阐述;而作为制度则是首次明确提出,全面科学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外在表现和制度保障;需要在改革开放和不断借鉴其他各国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7.
牛文浩 《创新》2012,6(6):24-27,126
虽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生态社会主义都从各自的角度对由生态危机所引起的相关制度危机进行了阐述,但二者在概念及形成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以及理论内容等方面有着紧密的关联性,这不仅为生态文明提供了思想指导,而且也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7,(3):1-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生态制度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致力于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的纵深发展,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注重理念、理论建设发展到制度建设、制度创新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刘明定 《社科纵横》2008,23(10):14-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和团结奋斗的旗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特在哪里?它有什么时代意蕴?对这个问题的科学回答,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经验总结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答与此相关的三个层次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特?  相似文献   

10.
论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娟 《社科纵横》2007,22(6):22-24
科学发展观作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它进一步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深化了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和依靠力量的认识;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总体布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孙芬 《阅江学刊》2012,4(5):57-61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制度是调整人与生态环境关系制度规范的总称。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国际社会关于生态制度设计的经验为中国生态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在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我国应切实加强生态制度建设,健全保护生态环境的市场化制度,完善促进生态和谐的法律,推动政府行为的生态化转向,促进全体公民的生态参与。  相似文献   

12.
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西方绿色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其进步意义与理论局限并存.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具有价值关联性.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许恒  马晓媛 《社科纵横》2008,23(10):137-139
生态文明是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本文以一种全新的观点向读者昭示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观点,围绕生态文明的内涵,论述了生态文明的四个层次,论述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以及实现生态文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前,我们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就是要充分认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意义,并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及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5.
16.
《社科纵横》2019,(7):1-4
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分别来自国内外的不同形式的挑战,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任务,并进一步深入思考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社会和谐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发展的优势。它有可能做到完全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去调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其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达到整个社会协调持续地向前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社会和谐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关系方面的特征,它符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也是共产主义社会最本质的特征。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标志,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恰恰就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是社会关系和谐的最高境界。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既是中国宪法理论与实践的焦点和发展目标及方向,又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内容和重要突破口,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有待于宪政建设的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与亟待推进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深刻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必然联系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是深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应该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9.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毛泽东从5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70年代末以后由邓小平集其大战,党的十四大最终确立的。这一理论在建设社会主义有自己特色的“道路”、“阶段”、“根本任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无不渗透着两代伟人之间继承、发展,一脉相承的内在有机联系。掌握它,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期战略任务之要求。  相似文献   

20.
论民主社会主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社会主义本质是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于社会主义范畴,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民主社会主义中的许多进步思想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