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光茫 《社区》2013,(35):14-14
陈寅恪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几乎同时代的文人都极尊崇他。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在课余分析各国文字的演变,竞把葡萄酒原产何地,流传何处的脉络,给学生讲述得一清二楚。他上课时,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  相似文献   

2.
齐康院士建筑艺术的哲学境界与伦理气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师通哲"是学问之道的实然与应然。建筑作为"表现的艺术",在智慧与意义的层面与哲学和伦理一体相通。齐康院士的建筑艺术,透过深邃而富有创造性活力的哲学境界,和以神圣与永恒为主题的伦理气质,臻于真、善、美贯通之化境界,呈现出一派由艺术而哲学而伦理的"大师气象"。这种特殊的真—善—美贯通之道,对我们这个时代理解大师、呼唤大师、化育大师,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钧 《东方论坛》2009,(3):127-128
因为正在主持一项山东省研究生创新计划资助项目,要针对“文科研究生创新意识薄弱问题”展开调研,所以必须先梳理一批学术大家的治学方法作为参照,以便建构一种较有创新性的培养模型和教改方案。在我备选的学者名单中既有王国维、严复、胡适、陈寅恪等20世纪上半叶的学术大师,也包括杨义、黄修己、朱德发、温儒敏、陈平原、罗志田、秦晖等当代名家学者,以期将“有学问的思想”与“有思想的学问”相结合的学术路径进行梳理整合。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歌进入文人个体创作时代后,始终存在一个"学问化"过程.学问化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独具的现象.重"雅"轻"俗"的观念使学问化成为一种民族审美情趣;享有崇高地位的<诗经>和杜诗成为学问化的价值典范;文人学士的宴游和频繁的诗生活为学问化提供了扎根的沃土;复合型诗文化为学问化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大师应该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他本身研究的对象博大精深,超过同辈人;另一个是更基本也是更重要的,就是他能开一代学术风气,以他的人格、品德、学问,来启发整个一代人。”我赞成这样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日本江户时代朱子学的形象变迁,经历了从"实理之学"到"真儒之学"再到"正统之学"的历史转向。同时,朱子学也自一个外来的学问,被置于多重性的对立、对抗的格局下,逐步深入到日本学问的内核,最终转换为所谓的"日本朱子学"。正是江户时代的历史变革与时代危机,才成就了朱子学在日本不断更新、不断转型的命运,也实现了朱子学超越"国家"藩篱,成为东亚之学问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告作者朋友     
<正>本刊是一份严肃的学术刊物,一贯坚持"学术,学者之学术;观点,学者之现点"的务本精神,真诚与以学术为事业的朋友结缘,欢迎您加入我们的队伍,我们将秉承"支持真正学者研究,发展中国学术事业"的理念,以快速和重大力度为您的学术作品出版与传播服务。不求篇篇是精品,惟愿大师在其中。正是以这样不  相似文献   

8.
"三钱忧问"实质上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不足的担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要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回应社会关切和大师"忧问",把握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焦点,以高校学术生态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形成"教育家办学"、"学术权力主导"及"唯才见举"的体制机制环境,促进杰出人才成长。  相似文献   

9.
牟宗三将中国哲学定位为"生命的学问",以对比于西方哲学。他认为: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西方哲学以"知识"为中心;中国哲学特重主体性,西方哲学重客体性;而中国哲学之中,儒家特别注重"内在道德性"。傅伟勋也同意"中国文化是以生命的学问为主"之说法,但另外提出"学问的生命"之说,以期弥补中国文化之不足。然而吊诡的是,牟宗三的一生所为,主要是哲学思辨的工作,属于傅伟勋所说的"学问的生命"。对于这种生命的吊诡,牟宗三有所自觉,而强调:哲学思辨虽是耗损生命之事,但却是社会与时代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中学在吸纳西学过程中的重建。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贺麟秉持"文化抗战"、"学术救国"的理念,遵循"儒化西学"、"华化西学"的思路,着眼文化创新,提出了文化上的古今中西"和谐化合"说。他凭借广博深厚的学术文化功底,以西方近代哲学(主要是新黑格尔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宋明理学)为基本的思想养料与方法资源,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新心学思想体系,强调从国家的软实力着手来御侮强国、振兴民族。  相似文献   

11.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洋溢着多维意蕴的学术精神.学术文化化民易俗是<四书章句集注>促进社会文治与民众心智的基本之功;新的时代经学开新是<四书章句集注>适应时代需求革新经学传统的学术自觉;经学大宗创设典范是<四书章句集注>生发学术示教影响的高卓源泉.朱子开新经学的学术风范及其<四书章句集注>是后世中国学问主体学习的永远楷模.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与梁启超都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大师级的人物,他们分别以现代形态的史学研究和史学理论,建构了新史学的学科观念和学科体系.梁启超的文学史研究与王国维颇多学理上的趋同.两位学者都与政治有一定的关系,梁肩超追求政治生涯的辉煌,王国维则怡然自得于学者的本分.王国维去世后,梁启超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大力推举王国维的人品和学问,并初步从学理上总结其治学特点,强化了王国维的大师地位.两位大师的杰出学术成就及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构成了20世纪学术史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13.
李贽是中国明代中后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对学问的重要性和目的,李贽有非常深刻的认识.此外,李贽强调学者的"勤学"和"怀疑精神",强烈呼吁学术宽容和学术自由,并积极追求学问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学术政治,是指学者为扩张自己学说和思想的影响力,为树立自身学术思想的权威地位、典范地位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梁启超是一个非常有自觉意识和实践经验的学术政治的操盘手,"学衡派"诸人尤其是吴宓、柳诒徴也是这样的操盘手。新文化运动后的梁启超,希望通过建立自己的学术网络和政治势力开创新的文化局面,借助于江苏教育会的密切关系,梁启超希望拉拢江浙学术势力尤其是"学衡派"入伙,但"学衡派"在东南大学排斥政治势力介入的努力显示了道术对于权术的抵制,而江苏教育会与政治上失势的梁启超之关系也并非坚如磐石,反映了政治势力对于学术势力看似尊崇实则轻蔑的态度。"学衡派"内部的态度分化则反映出心术对于道术的瓦解作用,道术、权术与心术相互纠缠。  相似文献   

15.
李正学 《南都学坛》2006,26(5):43-46
红学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红学能够不断创新,源自其直面经典文本的勇气、紧握时代的脉搏、重量级学术大师的参与、学风学品学格的良性建设、跨学科的借鉴与吸收、重视材料与方法等几个方面。总结红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有助于我们从真、善、美三个方面入手,努力促进新世纪的红学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严格意义上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带有学理意义的青年研究,直到今天仍然处于一种前学科时代.满足于统计分析的表面科学的社会化研究掩饰不住内匮的学理和问题关怀,执着于"宏大叙事"下的思想教育引导指向了大量粗糙的政策研究,青年研究的"问题意识"与"学问意识"相结合的求真之路仍然漫长.从文化人类学的思路对青年研究进行学术反思,就会发现运用文化人类学的"他者"、"主位思考"和"文化的互为主体性"研究方法,进而在微观叙事、个别解释与生动白描中探询"真问题",进而追求"真学问",是我们实现青年研究中的"真问题"与"真学问"相结合,从作为政策研究的青年研究向作为学术研究的青年学转向的一条可靠路径.  相似文献   

17.
<正>本刊长期辟有"东方学术创新"栏目,现新开辟"中国学术创新评论"栏目,欢迎国内外学者赐稿。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观念大解放同时又是思想全面整合的时代,是一个真正的全人类新文明形成的时代。一方面中国古老的传统文明面临着现代性的彻底转型;另一方面全球化形成了真正的世界历史,超越  相似文献   

18.
郑奋明教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一文,就怎样把握"世界的变化和界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什么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怎样"重新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重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问题说了不少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正确"的话;但文中也有很多学术硬伤和理论误导,不得不提出疑问与请教.  相似文献   

19.
告作者朋友     
<正>●本刊是一份严肃的学术刊物,一贯坚持"学术,学者之学术;观点,学者之观点"的务本精神,真诚与以学术为事业的朋友结缘,欢迎您加入我们的队伍,我们将秉承"支持真正学者研究,发展中国学术事业"的理念,以快速和重大力度为您的学术作品出版与传播服务。●不求篇篇是精品,惟愿大师在其中。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文学和学术实绩是一种带有整体意义的现代创造,具有不可分割的生命关系,但悄然兴起于20世纪末叶的"国学热"及其在这种文化语境下形成的价值评判标准,对于鲁迅研究至少形成了三个方面的现实影响:其一,由冷转热的"国学"蕴含着唯古是崇的价值标准;其二,遭遇"国学大师"与鲁迅实际学术贡献的有限确认;其三,"纯"学术的眼光不仅低估了鲁迅实际的学术水准,也人为切断了鲁迅整体性生命追求中学术与文学的血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