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中外作家比较研究的角度分析、评价了新时期当代文坛中“性冲击波”的实质、道德意识和审美水平。作者认为,文学中性冲击波的实质是文学在社会的革命性调整中为人性的健康伸展而探索、呐喊、战斗。当代中国文坛的性冲击波一方面标志着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深化,另一方面又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当代中国作家为建立新的性道德栅栏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也表现出道德意识的迷误;就审美水平而言,当代文坛的性描写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并就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文革结束后至八十年代初,全国上下掀起了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讨论热潮,这场讨论呼唤人性的复归、维护人的尊严,对文革中乃至建国后在历次左倾运动中遭受践踏的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和强烈反拨.这次讨论虽然不是围绕古典文学研究展开的,然而这次呼唤人性的思潮对古典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作家研究更加深入,对古典文学中对形式美的追求更加宽容,随之文学史的书写视角也发生了变化.本文首先叙述了这场讨论的内容要点,然后归纳出这场讨论对古典文学研究的五点影响,最后叙述了人们对这种影响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从康德美学的基本原则出发,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提出了具有现代性意味的美育思想。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审美的王国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美育的特殊使命就在于通过美消除理性对感性的压抑,恢复感性的权利,促进人性中对立要素之间的和谐。席勒对人性分裂的分析,对人的生存的关注、对人的感性的重视等审美现代性话语,至今仍具有鲜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法国当代著名美学家米盖尔·杜夫海纳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探讨审美经验,而他研究审美经验的步骤是:先对此加以描述,接着进行先验的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形而上学的意义。由经验而先验而超验,就是杜夫海纳哲学美学的逻辑构架。作为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美学流派之一,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有自己独到之处,如果说由海德格尔到萨特、梅洛·庞蒂完成了一次由现象学的先验论向存在论的转化,那么杜夫海纳则顺着这一思路将哲学上的转变在美学领域完成,以现象学建立自己的美学认识论,以自然哲学建立自己的美学本体论。文章认为,杜夫海纳的美的现象与美的本质同一观(即美的内在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美学史上富有创造性的;但他把美学认识论作为非理性与科学认识论完全对立起来是偏激的。文章从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谈起,展开了杜氏的审美经验、审美对象、情感先验、自然想象力等哲学美学构架。  相似文献   

5.
才嘉红 《学术交流》2005,(9):163-166
明朝弘治、正德时期,垂死的封建专制政治与新生的经济基础造成了明代中后期文化的两大特色沉暮与新生.到了明末,市民文化的代表作<金瓶梅>的问世将传统小说由"超凡入圣"的人物塑造向活生生的市井人物刻画发展,突出其个性化,反映出转型期社会对人性的拷问.而<金瓶梅>的艺术成就,在于它真实地反映出禁欲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情".  相似文献   

6.
崇明 《浙江学刊》2007,(6):77-82
加尔文的人性学说在近代西方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加尔文首先勾勒了堕落之前人性的完美图景,但他却因此难以合理地解释堕落的发生,也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堕落之后人性何以完全败坏、在各个方面都彻底陷入罪中。加尔文对人性的猛烈贬斥使他的人性学说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曲解了人性的现实,不能解释人的道德选择,并且贬损了基督教所确立的上帝的正义形象。  相似文献   

7.
祝菊贤 《唐都学刊》2005,21(5):125-127
在工业化时代,人性的不和谐首先表现为人的感性欲望与精神追求的不和谐。工业化及现代科学技术使人内在的时间体验被压缩,人性更多地倾斜到外在感官欲望的满足和享受之中。人类物质消费欲望无止境地增长,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许多社会的不和谐。审美在人心灵最深处滋养和培育一种对别人生命、对万物生命的同情、怜惜和大爱,它能培养人的生态意识,使人以一种音乐的心境与他人及万物和谐相处。高科技时代,人性的不和谐还表现为理性过分压抑感性,使人成为思想的机器或某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而审美教育是造就心智和谐的一代新人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8.
王云芳 《社科纵横》2014,(8):135-138
《翻身记事》是梁斌文革期间创作的关于解放区土改的长篇小说。小说塑造了一个平民英雄形象,颠覆了彼时文学作品中英雄必需高大完美的叙事模式;采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以漫画式的夸张笔法塑造了三个生动的地主形象,为革命的暴力性找寻到道德伦理的合法性;重视人物心理刻画与散文笔法的运用,跳出了主流阶级斗争叙事的窠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梁斌冒着"越轨"的政治与人身风险,以前瞻性的审美实践突破了文革已然僵化的叙事模式,为新时期文学审美的更新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资源。  相似文献   

9.
芥川龙之介在短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 ,塑造了各阶层众多的人物形象 ,从种种不同的角度来揭示人生、探索人性。少年时代 ,家人的所作所为使他朦胧地认识到人性的自私。而失恋事件则使他彻底领悟到人性的利己。于是芥川龙之介以历史为舞台 ,创作了小说《罗生门》,塑造了“罗生门”下的下人形象 ,从而确立了探索人性这一芥川文学的主题。一  芥川对《罗生门》充满自信。尽管发表时没有得到广泛的反应 ,但他还是为这篇小说做了很多辩注。而且将自己第一部小说集命名为《罗生门》。芥川在《那时候的我》中对《罗生门》的创作动机曾作如下说明 …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时代对于人的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把人当做机器或制度的附属 ,劳动者被迫跟随机器的节奏生活学习和工作。工业文明带给人类巨大的财富 ,但是 ,也不能否认在一些方面它极大地践踏了人性 ,西方发达国家从 70年代开始逐渐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对于人性问题的研究目的 ,逐渐从一般性的利用转向人性中心转移。人力资源的管理从本质上讲 ,就是尊重遵从人性的特征和规律 ,开发人力 ,以实现社会、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目标。  一、人性特征人性即人的共同本性。从管理的角度看 ,人的本性表现出多层次特征。首先 ,人性对于物性来说 ,表现出…  相似文献   

11.
徐訏在创作中始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人"这一文学主体,以浪漫或写实的方式对永恒的人性进行追问,从而获得作品的普遍性和永久性.他在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体现出不同的人性探索特色:早期创作中对复杂人性的反映已初露端倪,前期创作中体现出热诚浪漫主义与冷酷现实主义的交错,长达三十年的后期创作则逐渐从理想主义走向悲观主义,并最后在宗教中实现了自我救赎式的超脱.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小说所包容的思想内容,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士大夫阶层的思想生活面貌与审美情趣;既有很高的认识价值,也有很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其美学风貌主要表现为思想的解放和人性的裸露:(1)生动地记录了时人玄谈析理的风气、内容和场面,肯定了清谈是辩论玄理的重要方式;(2)描述和肯定了“魏晋风度”是这一时期理想的人格美;(3)表现了魏晋人对人和人性美的多角度多侧面的追求;(4)深刻揭示了儒家礼教和伦理道德的泯灭和沦丧;(5)在品藻人物中运用了很多审美概念。  相似文献   

13.
达度的长篇小说《贫困时代》以长江大河般的叙事激情和山呼海啸般的雄浑气势,全景式地复现了1964—1976年的平原水乡历史。《贫困时代》是一本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亲切的书,纤毫毕现地描绘了江汉平原地域历史和风情;同时又是一部沉痛之书,"文革"期间,物质匮乏与精神贫困的双重束缚,让小说中的人们无法动弹。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多为原生态的自然性的关系,与邻为壑,争斗没有止境,生存没有尊严,的确是对"文革"历史中江汉平原水乡的世道人心的真实再现。强烈的在场感是达度小说的鲜明特征,他敢于直面苦难,揭开伤疤,将隐藏在乡野历史深处的真相在阳光下裸呈,同时,浓郁的江汉平原地域文化风情的铺陈与再现,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真实历史的残酷性,形成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的张力空间,由此实现了对历史在场感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14.
吕刚 《唐都学刊》2007,23(2):124-127
易中天以其独特的历史散文创作影响一时。他的代表作品《帝国的惆怅》从具体的人性、人道出发,对于传统中国社会之政治与人性的关系及其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投影进行了深入地剖析与生动地表述,提出一些新的问题与看法,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5.
李成文 《唐都学刊》2005,21(2):6-10
韩愈道德伦理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尊王行道和人伦情感,这决定了他的诗歌内涵的丰富性,他的诗作以客观的态度真实地表现了政治历史与道德实践之间、道德与人情之间、人性善与恶之间等错综复杂的悖论性矛盾冲突,形成了伦理建构双重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向丽华 《社科纵横》2006,21(12):197-198
黑仆摩西生活在扼杀正常人性的殖民制度统治下的南非,但他如野草般破土而出,倔强而且自尊。他热爱生活、宽容善良、勤劳勇敢。在他身上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男性的阳刚之美。他最终虽然被剥夺了生的权利,但他始终生命如歌。  相似文献   

17.
康德与席勒审美主义思想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对人性的理论构架、审美主义的建构和批判精神三个方面比较了康德与席勒的审美主义思想,认为席勒取消了康德审美主义的限度并把审美视为人的理想本质,从而开启了现代美学的社会文化批判之门。  相似文献   

18.
泰戈尔短篇小说中的抒情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戈尔以诗人著称于世,但其短篇小说也以超绝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在人类艺术的宝库中不断闪射出迷人的璀灿光芒。可以说,他既是优秀的抒情诗人,又是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可以名之为诗人小说。 泰戈尔的短篇小说,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后期、二十世纪前期的孟加拉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到这一社会的种种问题,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表现出鲜明的反封建主义进步倾向。泰戈尔把诗人的才华运用在短篇小说创作之中,形成了以浓郁的抒情性为主要特色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冯立鳌 《探求》2011,(2):32-38
韩非构建了以君主为本位的法、术、势严密结合的政治哲学,然而这一学说在根本上内含着一些无法克服的深层矛盾:他崇尚法治,但他的法是凭势而立、依势推行的,由此形成法与势的终极冲突;他的术是护法保势的手段,但术的隐秘性和非道德性,既破坏了法治精神,又使权势丧失了应有的道德基石,由此造成术治实施中的“二律背反”;他以人性自利为学说的立论前提,但却坚守君性至公的立法理念,由此出现人性设定中的悖论。这些理论深层的矛盾,实质上是一种反人类的思维面临人类社会必然性所表现出的必有冲突。  相似文献   

20.
孟子是我国人性学说的宗师,他虽然没能正确解决人性问题,但他的思想中尚有真理的颗粒。从他认识的逻辑可以窥探到我国古代理论思维发展的程度。通过对此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正确而客观地评介孟子及儒家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