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诸葛亮的用人管人:对关羽可以恭维,对张飞不能恭维,对赵云要经常表扬。 对人的管理不作出统一的标准,这是诸葛亮的用人智慧。  相似文献   

2.
葛伟 《领导文萃》2012,(17):44-47
诸葛亮用人的短板作为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在政治、军事领域的成就早已彪炳史册,但是其光辉业绩却难掩其在主政蜀汉政权之时用人策略上的重大失误。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败笔当属其大力扶植起来,又使其北伐大业付诸东流的马谡了。诸葛亮与马谡一家关系非常亲密,他与马谡形同父子。再加上马谡本人的确有才能,还曾在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时候提出"攻心"之策,为诸葛亮消除了日后北伐中原的后顾之忧,所以,诸葛亮在马谡身上寄予了事业接班人的厚望。对马谡过高的期待,让  相似文献   

3.
作为政治家的诸葛亮,在三国政治、军事的角逐场上,无时不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展现。尤其是在赤壁之战中派谁去守华容道这一人事安排上,诸葛亮是颇费心思的,我们从中看到了诸葛亮深邃的政治目光和高明的用人艺术。  相似文献   

4.
正诸葛亮用人,基本上沿袭的是汉朝"举孝廉"遗风,注重表现出来的"德行"。而好德胜于好才,必有虚伪无能之徒表演的舞台。奉行德治的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极为苛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史学界对他的普遍指责。诸葛亮要求众将群臣"又红又专",如果"专"而"不红",他宁可不要;而倘若"红"而"不专",他却可以将就使用。"蜀汉无大将"时,有着"一颗红心"的廖化不也是作了先锋吗?自古君子真伪不可分,但真才与草包总该分得清。在蜀汉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用人思想中,破格用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荀子的“贤能不待次而举”到曹操的“惟才是举”,到龚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从商汤于众举伊尹到武丁破格用傅说,到刘邦重用韩信,到刘备三顾茅庐,古代文献中关于这方面的记载也是很多的。  相似文献   

6.
孙学敏 《领导科学论坛》2005,(3):64-64,F0003
“隆中对”亦称“草庐对”,载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隆中期间首次会见刘备时纵论天下大势和统一国家根本大计的一席谈话,为中国古代一篇重要历史文献,对现代领导者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选人用人问题关系到事业兴衰、国家存亡。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中提出:“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诸葛亮这样说,是因为为官择人是从官职、岗位出发,用人立足点是为公;为人择官是从拟任者个人出发,用人立足点是为私。选人用人的立足点完全相反,结果当然会大相径庭,因而有治、乱之别。为人择官是以用人者与被用者的关系为纽带的。以用人者个人好恶来选人用人,就必然同气相求、异气相斥,放大优点、缩小缺点,甚至把缺点当成优点。从这一点上看,用人者虽然未必不是出于公心,但肯定会用人失误。对此,聪明贤达如诸葛亮者也不能免俗:把马…  相似文献   

8.
大体说来,中国古代的人主(多数时候指君主,有些时候指没有成为君主的集团首领)用人,主要存在三种模式:其一,明主用贤才模式;其二,庸主用庸才模式;其三,变昏明主用奸才模式。这三种君主用人模式,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巨大。比较这三种用人模式的优劣,对今天中国改革用人制度、推进社会进步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是非功过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年4月份,西安市委党校教授胡觉照建议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教材。6月12日,西安举行《出师表》学术研讨会,包括陕西省历史学会会长黄留珠在内的9位专家达成共识.认为诸葛亮既非军事专家,也非用人专家,应被拉下神坛。  相似文献   

10.
魏延,蜀将也。位在五虎上将黄忠之后,应该说是一员大将。诸葛亮临死前说他“脑后有反骨”,定下计谋除之。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反蜀,马岱按诸葛亮的计谋在阵前将他杀死。学生时代读《三国演义》至此,深感诸葛亮料事如神。参加工作后再读“三国”。已生出一些异样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如果把由进谏和纳谏两个部分组成的谏诤制度视为我国古代民主的重要形式,那么,没有纳谏,就没有了古代民主的一半;甚至可以说,没有虚心纳谏,进谏便失去了意义,就等于没有了谏诤制度。诸葛亮曾在他的《纳言》中说:“纳言之政,谓之谏诤,所以……  相似文献   

12.
李国文 《领导文萃》2007,(11):89-90
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不同之处,是他要对付的敌手和潜在的敌手更多一些。 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言听计从。曹睿视司马懿不过是老臣之一,并不十分信任。诸葛亮在西蜀,几无一人可与之相埒。而在洛阳朝中,曹真、曹休这些近亲,陈群、华歆、王朗这些重臣,权势不小,与司马懿不相上下,并对他深怀戒心。刘备托孤时,要他的儿子对诸葛亮以父事之,而曹操早留下“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于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的评语。  相似文献   

13.
领导用人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治国之道的核心所在。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在用人之道方面的论述和实践,在古代史书都有大量记载。借鉴古代用人之道,其意义在于以史为鉴,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的一生,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上都有卓越的建树。《将苑》是诸葛亮撰写的一本独具特色的论述为将之道的兵书。阐述了治军、用人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其说理深入浅出,文字浅显易懂,朴实无华,对各行业领导者实施领导艺术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总理周恩来:吾貌虽瘦,必肥天下。 周总理的一生,是为民奋斗的一生,他像诸葛亮一样,为了全国人民的福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忠心爱戴。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用人制度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宝贵的历史财富.近日,笔者工作之余详读了我国古代史书"二十四史",对《晋书》中关于九品中正制这一选拔官吏的制度进行了反复研读,认为该制度虽早已淹没在历史的红尘中,但它荐人用人的制度设计对现代选人用人制度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程 《决策探索》2010,(4):71-73
世家子弟多了去了。何况诸葛亮还是因战乱从北方流落荆州的外来户,他有什么刘备特别需要的价值?17岁的诸葛亮可不是普通的外来世族。在后来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公元198~207年),他深深地融入了荆州统治阶层之中,成为人际网络重要的一个节点。  相似文献   

18.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千秋大业在用人。明朝海瑞说:“天下之事,图之固贵于有其法,而尤于得其人。”综观古今,用人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用人者流芳百世,成就恢宏事业的重要途径。毛泽东,这位影响世界、改变中国的东方巨人,实可堪称“用人大师”,他以伟大战略家的气魄,政治家的谋略,哲学家的思维,给用人史上增添了神来之笔。新世纪新阶段,用人仍然是当前和今后我党确保事业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剖析毛泽东的用人艺术,我们可从中得出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大诗人杜甫作诗说:"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在这首诗中,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与惋惜之情跃然纸上,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作为智慧与道德双重象征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他未出茅庐,先知三分天下。尔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赚荆州,取成都,夺汉中,七擒孟获,形成三分天下中的蜀汉基业。其忘我工作,积劳成疾,直至病死军中,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为官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20.
<正>说到三国里的人物,相信绝大多数的读者、评论者都认为智商最高的当属诸葛亮。在笔者看来,诸葛亮智商确实高人一筹,但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能成为诸葛亮对手的人屈指可数,在这些可数的人里面,司马懿当推第一。但为什么在《三国演义》里面,司马懿的表现不如诸葛亮呢?这里面固然有小说作者艺术加工的成分,但更主要的是司马懿把握的平衡之道,他对此道理解得可谓深入透彻,运用得神乎其神。他完全可以凭借魏国的经济、军事和人才等优势打败诸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