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加强领导干部的考核与任用是关系到执政者生死存亡的大事,古今中外都极为重视。大唐名相张九龄说"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历代王朝围绕着"治吏"与"吏治",各种政治势力多方博弈,演绎出一出出耐人寻味的历史剧,至今看来仍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2.
一.“法道互补”与儒的“吏化”和“痞化”我们已经分析过:儒家的道德自律有利于澄清吏治,但它的小圈子倾向则助长吏治腐败。相反地,包括科举制在内的“儒表法里”则在这两个方面都抵消了儒家的影响。它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儒家的道德自律,造就了一大批缺少“廉耻”、一心奔竞“利禄之门”、不择手段追求“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的庸吏、墨吏,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小圈子政治的弊端,不仅保持了大一统的延续,而且使裙带式、乡党式的“关系学”腐败受到限制。但总体上看,它的前一种作用更突出,尤其在晚近的明…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可 《决策与信息》2005,(10):67-72
吏治,指古代官吏特别是地方官吏管理和统治民众的方式和治绩。放宽一些,它涉及到官吏的教育、选拔、任免、考核、监察和奖惩等诸多方面。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吏治也就是治吏,或者叫吏改。  相似文献   

4.
《韩非子》因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刻洞察和对先秦诸子尤其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而成为法家思想的代表作。两千多年来,正是在“明儒暗法”的高度成熟的政治统治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封建统治得以长久延续。因此,研究《韩非子》的吏治思想,对我们今天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启示之一:治国先治吏,治吏要先知人性“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一国的治乱,最重要的就是要治理好官吏,通过治理官吏达到“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凌弱,众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长,边…  相似文献   

5.
这里所说的官,是指封建时代由皇帝或上级任命委派的各级地方政府和行政机构的首长;吏,则是为他们出谋划策的幕僚或在他们指挥下从事具体工作的秘书、文书和办事人员。按情理说,无疑是官大吏小,官尊吏卑,官统吏治,吏服从官,官指挥吏,但实际上却未必如此,甚至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用最坚决的态度、最果断的措施刷新吏治。这一要求蕴含着深刻的忧患意识,体现着强烈的政治担当,彰显了中央铁腕治党的坚定决心,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吏治则国治。"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现在,一些地方吏治不严、风  相似文献   

7.
“以德治国”,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毛泽东同志说过,治国就是治吏。江泽民同志说:“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官清民自安,官劣国必衰。从这一意义上说,“以德治国”的重要内涵,就是要加强行政道德建设,就是要求国家机构以及全体公职人员切实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 一、加强行政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国家机构以及广大公职人员依据人民的授权,代表人民成为治国的决策与执行主体;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在“以德治国”中具有最为关键的作用。孔子说:“政者正…  相似文献   

8.
治国需先治吏,治吏务必从严。在我国历史上,对贪官污吏处罚最严厉的当属明代。据史载,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对贪赃枉法、滥用职权的官吏施以重刑,如经查出贪赃白银60两以上的官吏,一律处以极刑(剥皮酷刑),并在官府两旁各悬一个展示受刑者的“实草袋”,以提醒官吏切勿贪赃。令人不寒而栗,百官闻之色变,寝食不忘,每日勤勉政事.不敢妄有所图.正气日盛。  相似文献   

9.
<正>任何一个政权的兴起都是先从干部开始做起,而它的衰落也是先从吏治腐败开始。治国先治吏,国败吏先衰。因此,党员干部如何用权直接关系到政党、政权的兴衰。干部使用权力就如同驾驶火车,铁轨是法制,规定你只能在轨道上行驶,越轨必倾。但如果你控制不住欲望,超载超速,那么很有可能会越轨,不但个人受害,更严重的是对你所承载的乘客或货物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干部用权需要德法兼具、内外兼修,德权相匹、以德御权。  相似文献   

10.
纵观中国历史,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莫不与吏治的清浊息息相关。吏治不明,则政通人和,国家兴旺;吏治昏浊,则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因此,历代开明的统治者无不把整饬吏治作为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来抓。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一、深刻汲取历史教训,反复灌输民本思想和廉政思想 作为一名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而登上明朝皇位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元朝灭亡的原因,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深切地感受到王治腐败的危害性,因而也就深刻地汲取历史教训,惟恐重蹈元朝灭亡的覆辙。他即位后,多次利用各种议政…  相似文献   

11.
《管子》云:“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又说:“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这就是说,要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必须首先使人民富裕起来;要使人民富裕起来,必须首先解决民食问题。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凡是有政治头脑、有作为的君主,都比较重视农业。汉代文景二帝,吸取秦亡的教训,根据当时民生凋敝和人口锐减的现实,制定了“重农为本”的治国决策,采取了许多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从而出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文景盛世”。  相似文献   

12.
唐代“开元盛世”时期,唐玄宗求治心切,重用贤相姚崇和宋臻等人,求谏纳谏,革除弊政,抑制奢靡,整顿吏治,取得了“贞观之风、一朝复业”的业绩。如果说“贞观之治”是任贤致治,那么“开元之治”也同样如此。史称,“开元之初,贤臣当国,四门俱穆,百度唯贞。”“开元盛世”的得来,与唐玄宗善于用人,大胆地实施内外官交流等整肃吏治的举措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官廉     
高公树判南安,独标一“廉”字。尝问州吏曰:“为官清、勤、慎,何者当为先?”吏有言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合人性的治国方略,人是有善恶之分的,而且人是善与恶两面性的统一。为我国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提供了理论的根源依据。  相似文献   

15.
语丝语录     
《决策探索》2014,(7):8-8
中国向来有官文化的传统,自古以来都有“吏为人师”的说法,作为社会精英人群,公务员的道德水平理应起到典范作用,对社会道德水平产生示范性。  相似文献   

16.
杨利萍 《领导科学论坛》2007,(3):F0004-F0004
据资料记载,我国五代时期南唐国主李煜(937—978),在他执政后期,回忆起昔日宫廷生活和治国安帮的谋略、计谋时,曾留下名言:“吏不畏其严而畏其廉,民不服其能而服其公,公廉则威。”该词自问盐迄今虽已有千年之隔,然目睹今日之现实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邵洪波 《经理人》2012,(2):90-91
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均以“霸道”与“王道”相杂治国。其实,治企思想与传统治国思想中的“霸道”、“王道”的理念有相融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8.
冯冬宁  程文 《决策》2011,(9):54-56
一边强推思想解放浪潮,一边整顿吏治,一边大面积“票决”官员,一幅河南吏治新政图卷正在逐渐展开。  相似文献   

19.
历代清官廉吏,都十分重视名节操守,形成了“钱财莫为子孙谋,廉品美德后人传”的治家格言。古人十分崇尚以廉治国、以德治家之道,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一个人连家和家人都管不好,又何以治国、平天下?曾任两广总督、以禁烟而著称于世的一代清官林则徐,不仅治政有道,而且治家有方。他有自己的为官之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也有自己的治家之策:“子孙若如我,要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要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一语道出了“钱”与“德”、“财”与“才”之间的取舍关系。古代…  相似文献   

20.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新任务,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而提出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民之治乱在于吏,国之安危在于政”(贾谊《新书》),故以德治国中的“德”,首先应当是规范党员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道德。在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中,谈论为官之德、记述历代明君“德治”业绩、褒扬清官能吏嘉言懿行的典籍充箧盈箱。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的《三事忠告》,就是专门论述为官之德的。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应当从中继承、借鉴宝贵的从政道德经验。 张养浩生于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