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清代苏北运河沿岸婚俗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是人伦之始,研究婚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受社会经济变革的影响,清代苏北运河沿岸地区婚姻程序上由繁趋简,反映出人们对繁琐婚礼仪式的厌倦。晚清时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文明婚礼开始出现,婚礼习俗呈现出新旧并存、中西杂揉的局面。清代苏北运河沿岸婚俗的变迁表明,我们应该在充分吸收传统婚礼习俗有益一面的基础上,结合新式婚礼的长处,从而形成更加健康、更有利于民族未来的婚姻礼俗。  相似文献   

2.
婚姻是一种为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四川回族自元代扎根巴蜀大地以来,其婚姻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在关于婚姻家庭的基本观点上与全国回族一致,但在婚礼仪式、做法上则有地方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谚语生成于大众社会生活,高度凝练地体现着人类生活中的感悟和智慧。从描述日本人的婚姻礼俗的谚语群中,归纳分析反映日本婚姻礼俗的谚语,考察日本民族的传统婚姻礼俗,揭示日本人在婚姻礼俗中的民间婚约方式、婚礼形式、婚礼过程中的祈愿和禁忌、婚姻的主导思想及夫妻伦理等,以进一步了解日本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有许多作品反映了周代婚姻及其成婚礼俗。概括地说,民间婚姻既有自由恋爱、自主婚嫁的风情,也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娶婚姻的制约,而聘娶婚姻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贵族阶层的婚姻既有文明时代的新变,也有远古社会的遗风;成婚礼俗不仅有“六礼”,也还有其他许多风俗习惯,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云南瑶族传统婚姻的缔结、婚礼以及婚姻伦理等方面均受到了其主要宗教信仰道教的严重影响 ,宗教因素是其传统婚姻中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6.
婚礼仪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婚礼仪式内容的研究1、关于婚礼构成程序的研究。许多学者对古代的婚礼以及各地区、各民族的婚礼程序都作了介绍。曲彦斌在《中国婚礼仪式史略》一文中,介绍了古代的婚礼程序,指出“纵观古来婚礼,其过程的基本仪式主要由铺房、迎娶、下轿利市、拜堂、喜宴、坐帐、撒帐、合髻、合晋又闹房、拜舅姑、回门等项构成。诸项基本仪式的出现、变异,亦从不同侧面印证了中国婚礼的历史概貌”[1]。刘昌安、温勤能研究了古代婚姻“六礼”的具体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并对婚姻“六礼”的文化内涵作了阐释。他们认为,“六…  相似文献   

7.
祝赞词是蒙古族民间文学中一种重要的传统体裁.婚礼祝词中保存着蒙古族人民婚礼习俗的传承,婚姻伦理的思考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哈萨克族是繁衍生息于我国西部地区的一支有着自己悠久历史的、古老的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具有自己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族法文化。尤其是在涉及婚姻的习惯法当中,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其中所涉及的婚姻缔结仪式与中国古代的婚姻六礼制度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对二者婚礼仪式的比较,可以找到它们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婚俗的变化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西式婚礼的引进,妇女意识的觉醒和五四运动对旧封建礼俗的冲击使得新式婚姻仪式逐步要替代旧的婚礼仪式"。新旧并存,中西共用"是这一时期婚姻习俗演变的主要特点。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在婚姻中也可以反映出来,尤其是晚清民国时期婚姻法中关于离婚的有关规定,充分体现出妇女地位的提高已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公开化是婚姻缔结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该时期教会对婚姻的影响逐渐降低,婚姻的世俗化特征明显.在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崇尚奢华成为当时一种风尚.奢华的婚礼成为人们展示地位和财富的重要时机.人们对奢华婚礼的普遍追求,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都表明,随着该时期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相似文献   

11.
论北朝民间"婚恋"歌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上一世纪的北朝民间“婚恋”歌辞的研究作了简略而精审的评述 ,然后就北朝诸民族语言的翻译问题、婚恋习俗问题和婚庆仪式等崭新的角度 ,对北朝民间“婚恋”歌辞作出实事求是的论述 ,并提出了若干新见解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婚俗中存在着普遍的随嫁陪房现象。这些随嫁的陪房婢仆在婚姻中不仅充当了特殊的"陪嫁品",并且还在婚礼仪式上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从而构成我国古代婚俗礼仪中颇具特色的部分。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以人作为陪嫁品的习俗也是旧时代一种极不平等的婚姻陋俗。  相似文献   

13.
婚嫁仪式歌是哈萨克族习俗歌的主要种类之一,纵观整个婚嫁仪式,从"沙仁"、"加尔——加尔"、"森斯玛"、"阔尔斯"、"阔什塔斯"到"别塔夏尔",可以看出它是用歌唱串联起来的一部完整的"组歌"。本文以女性作为切入视角,从女性经历的"分离"、"通过"、"再进入"三个仪式出发,来探究哈萨克族女性婚恋观、家庭观,进一步揭示其体现的女性民俗文化价值,即:标记功能、文化符号、交流教育媒介。  相似文献   

14.
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通婚频繁,婚礼习俗彼此融合。汉族婚姻“六礼”不仅得到鲜卑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在整个北朝社会风行;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青庐交拜”、催妇上车、新妇乘马鞍、戏新婿、婚礼用乐等呈现“胡化”色彩的婚礼习俗亦广泛流行于北朝社会,反映了北朝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维吾尔族居民婚俗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正在发生变化。在乌鲁木齐市,改革开放后,出现了诸如包办婚姻已不存在,自由婚姻绝对占上风;婚礼都在宴会厅举行,婚礼仪式全程摄像等变化趋势。城市维吾尔族中婚俗文化变迁与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文化相互渗透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在民国时期新兴的回族报刊中,回族婚姻问题是当时回族知识阶层热烈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回族知识分子就回族社会中存在的早婚、奢侈婚姻和不遵从伊斯兰教义的诸多婚姻陋俗展开批判,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即适龄结婚、简朴婚礼和向伊斯兰教义回归。这些讨论和重建措施实质上折射了民国时期回族婚姻中“变”与“不变”的特征:产生一定变化的是婚姻仪式与观念,不变的是共同的伊斯兰宗教信仰以及相关联的民族认同感,以维护族群边界。  相似文献   

17.
仪式结构可以说是典礼的“基因排列”。在以冠婚丧祭为代表的传统人生四礼中,婚礼是唯一一个由主体本身自主完成的典礼。从结构学的角度来观察,传统婚礼的六礼可以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个环节为阈限前的分隔环节,以亲迎为阈限环节,而以成妇、成婿为阈限后的聚合环节。这些环节在古今殊域的践行中有着复杂的仪式呈现,其中又以阈限亲迎的仪式结构最为丰富。从主体及其对境的表征来说,亲迎的仪式结构可以分为五个节点:家、庭、门、车、路。其中家又是由室、堂、庙三个节点构成,新郎、新娘通过五个节点的往返出入建构起亲迎的“神圣时空”,并在此时空的对境中通过彼此以及与双方父母、祖神和天地人之间的沟通融合仪式,完成“继后世”“合二姓之好”和“事宗庙”的婚礼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隐在的深层礼义认同与显现的表层礼仪表达共同构建了传统婚礼仪式结构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8.
哭嫁是一种民间婚嫁习俗,不仅在我国各民族中有相当广泛的流传,而且具有民族地区的差异性。青海地区撒拉族妇女的哭嫁歌“撒赫斯”是撒拉族婚礼习俗乐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蕴涵着撒拉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