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人的双重本质存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哲学日益呈现出人与实践、文化三位一体的本然关系,重新解读马克思思想,不难发现,马克思早已揭示了人的实践与文化的双重本质存在.马克思把实践视为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的最终根源,而实践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化、文化世界的生成才具体体现和确证了人的本质存在及过程.只有从人的实践与文化的双重本质存在中才可说明人的具体特性,并由此警觉人的实践与文化本质存在的当代问题和解决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内在地蕴含着人学维度,但又不能把它等同或归结为人本主义.长期以来,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之所以被遮蔽,是因为传统教科书所奉行的哲学解释框架的固有缺陷.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才能对人的问题求得合理的解答.马克思在《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述中,分别从实践和社会关系两种视角对人的本质做了规定.这是两个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视角,如果说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或一级本质,那么由实践活动所形成和派生的社会关系就是人的二级本质或次生本质.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即历史地发展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二是指作为历史运动最高目的的、符合人的自由本性的活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或“自由王国”.它们都是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学”概念,前者可称为“历史人类学”,后者可称为“哲学人类学”.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涵盖这两种意义的“人类学”概念,否则就难以避免“经济决定论”的指控.而按照“经济决定论”的解释,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将始终处于被遮蔽之中,不可能获得内在肯定和确认.  相似文献   

3.
齐勇 《求是学刊》2016,(4):24-29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动物,哲学玄思是最高幸福,因此从事城邦事务的贵族必须拥有闲暇时间,必须脱离物质生产,沉浸在哲学玄思之中。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在于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而劳动正是这种实践的内容之一,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因此在马克思那里劳动和闲暇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4.
城邦是古希腊民主法治思想的客观物质基础,无城邦即无古希腊民主法治。亚里士多德在对柏拉图民主思想进行扬弃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民主观,二者在民主类型和民主范围上均有重大差别。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民主思想之同植根于城邦生活之共同本质,民主观之异则源自城邦生活之变迁。师徒二人的民主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法治观的性质和方向:柏拉图从哲学王的理想走向法治的现实,而亚里士多德在导师思想基础之上形成完善的法治观,开启了西方法治思想的源头。  相似文献   

5.
本篇论证了安乐哲和郝大维最近对《中庸》的解释和翻译在中国和西方思维样式之间划了一条错误的对立二分法的界线。西方思想并不都是以一个永恒不变的本质为出发点的 ,而中国的思想也不总是基于一个无确定性的变化世界。孔子的概念像“诚”和“物”与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语言很相似 ,两者都基于一个能动存在体的世界 ;这些存在体自返地努力完善和实现它们自己固有的潜能。所以用古希腊的诡辩派的语言来翻译这些及其它有关的中国的词语在哲学上是使人误解和不恰当的。而正像在这篇文章里看到的 ,恰当理解的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语言才能对《中庸》原文作出准确的表达和描述。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19,(4):1-9
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开放的哲学话题。西方传统哲学中大概可以概括出两种理解人的本质的维度:实体维度,即从某种超越现实的纯物质或纯精神的实体出发看人的本质;感性直观维度,即从人的感性存在或自然属性出发看人的本质。这两种维度都企图在人的生活世界之外寻找人之为人的根据,都预设了某种外在于人的生活世界的实体或属性作为人的本质的根据,并把人的现实生活理解为实现人的这种本质的过程,这是对人的本质的外在说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置于实践之中,根据实践中感性的人的生活世界的内在矛盾运动展开来说明人的本质;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历史地生成的承载着复杂而具体的社会关系的现实的个人的本质,这是对人的本质的内在说明。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归根结底是一种人学,他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正确理解,奠定了其人学思想和哲学框架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关于人的阐释当中,蕴涵着人的本质具有既定性和创造性双重内涵。人的本质的既定性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具有自然性、活动的对象性、社会性等性质。人的本质的创造性表现在:人的本质也是不断生成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自身在不断地自我确证、自我创生。实践是人的本质的创造性的表现,同时又始终贯穿于人的既定性本质的各个方面,使人的双重本质不断互相结合、相互印证,展示了人的本质的全面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8.
胡宇南 《社科纵横》2014,(10):70-73
在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中,有三个相互联系的界定: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这三个维度,综合体现了人的本质追求和本质属性,是对人的本质的应然规定和实然规定。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基于国情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中的哲学总是做着一种"超历史"的"梦".西方传统哲学的这个特点构成了传统哲学的"爱智梦想".由"爱智梦想"塑造的西方形而上学史,反映了那种需要抽象永恒本质的"人的处境",是对人的非人的理解、对历史的非历史的抽象.它隐含着分裂人、瓦解人、失落人的"病症.历史地看待哲学的"爱智梦想",既要看到西方当代思想家在破除哲学的爱智梦想时的真实动机,又要以"哲学在历史中、人在历史中"的视野把握哲学和人的内在一体关系,并从这个"在之中"出发思考人的生命本质.  相似文献   

10.
王晓广 《学术交流》2004,1(6):15-17
人的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从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经典论述看,人的本质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规定,是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的辩证统一。人的类本质表现为: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创造性实践活动的理性存在物。人的个体本质无非是人的类本质的现实化的特殊表现,即是通过"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出来的理性的个体存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丰富人的本性,为人们从现实走向未来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理念。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人所特有的"类"的特性,人所特有的"类"的特性是人的本质得以实现的内在要求。当今,市场经济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人的"类本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化困境是实现人的"类本质"的必经阶段。随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形成,人的本质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和丰富,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个性的具有"类本质"的人必然要求能够表达自己相应个性的思想,即人的"类本质"呼唤着哲学的个性化。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化既是对以往哲学状况的深刻反思,又是当代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发展问题的现实要求,因此,当代中国哲学应当是个性化的哲学。  相似文献   

12.
包利民 《浙江学刊》2008,13(3):45-52
同样都是"主流哲学",斯多亚派走出了一条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不同的路向,却在希腊化罗马时代获得巨大的成功,影响压倒了古典哲学,而且渗入基督教范式和现代社会.许多现代哲学家认为斯多亚哲学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外的一个重要古典哲学思想资源.如何理解斯多亚哲学与众不同的本质,历来众说纷纭.从斯多亚哲学自许传承了"苏格拉底道统"这个角度入手,不仅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斯多亚哲学这种独特地结合了"治疗哲学"与"政治哲学"的思想类型的本质和内在张力,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清理和发现整个古典政治哲学的一些关键症结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线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楠明 《学术交流》2001,1(1):12-16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的哲学,是人类解放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创立过程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密切关联在一起.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从黑格尔的理性的人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再到现实的人的过程,与此相应,他的哲学的创立也经历了从历史理性到人的本质的异化再到人的现实实践活动的过程.所以,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构成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4.
李秀娟 《探求》2006,42(1):33-36
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自古有之。黑格尔、费尔巴哈以“既成论”表述人的本质,即人的本质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一种抽象的、先验的人的本质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则以溯因为基点,即探讨人的本质何以生成为人的本质之关键,从而确立了人的本质的辩证发展观,完成了人学研究的一大转向,实现了人的本质论研究的“哥白尼式革命”。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马尔库什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一书,试图对马克思理论作出人道主义解读.全书围绕“人的本质”概念展开,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概念的内涵.一是以劳动为切入点,说明人是普遍的自然存在.二是通过对社会性和意识以及体现在其中的普遍性的探讨,说明人是社会的、有意识的存在.三是指出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以及人的本质只有在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中才能不断实现.  相似文献   

16.
辩证法在古希腊最初主要指一种谈话艺术,是通过揭露对方论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论辩技术.康德认为辩证法是理性误用的结果,是形而上学的幻象.通过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探索,黑格尔集传统哲学之大成第一次把辩证法提升为哲学的自觉原则和绝对的方法.辩证法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宇宙观.马克思汲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从抽象的无人身的理性过渡到现实的具体的人,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形成过程中的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部著作存在从"经济事实"出发和从理想化的人的本质出发两个出发点的矛盾,一方面论述了一系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旧术语、旧形式、旧观点的遗迹。马克思在《手稿》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克服了这些旧遗迹。  相似文献   

18.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可以用实践哲学来加以概括,这种概括应涵盖其思想的前后期.然而,作为前期代表作的<真理与方法>在这方面所占比重和篇幅很小,以致人们很难将它与实践哲学联系起来.其实,伽达默尔这部经典本身就具有实践哲学的性质,它集中体现于该书第二部分的"亚里士多德解释学的现实意义"一节中.此节包含作者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一种解释学的解读,可视为<真理与方法>的核心,它奠定了伽达默尔整个实践哲学的基础,并影响到其后期思想发展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9.
试论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锋  马彬 《学术交流》2005,42(11):27-30
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的思想转变、促进人的发展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这就决定了,只有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才能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特征,才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规定,内蕴着"神圣"这一人之为人的生活向度,这对于处于理论成熟期之前和之后的马克思都不例外.1845年以后,马克思将人的本质指定为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使"神圣"之于人不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质点".神圣通过社会关系的三个维度而呈立体状,马克思哲学中的神圣由此而"活"了起来.追寻"活"着的神圣,这是作为现代哲学的马克思哲学超越传统哲学的理论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