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upply chain contract evolu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draws together theories from organisational and neo-institutional literatures to address the evolution of supply chain contracts. Using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of the Norwegian State Railways, we examine how firms move through the stages in an inter-organisational process of supply chain contract evolution and how they can cooperate to ensure efficiency and equity in their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efficient and inequitable initial contracts can occur, in part, because of the cognitive shortcomings in human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that reveal themselves early in the arrangement before learning and trust building can accumulate. We then reveal how parties can renegotiate towards a more equitable and efficient supply chain contract.  相似文献   

2.
通过建立“政府-企业-消费者”三阶段的博弈模型来研究节能补贴政策对绿色产品设计的作用机理,并给出了政府在两个目标(最大化单位产品节能指数或最大化总节能指数)下节能补贴合同的最优设计.此外,论文还分析了企业利润和消费者剩余总量在两种合同下的差异,结果表明:当补贴预算较低时,两种目标下的最优合同是一致的,此时企业和消费者并没有从节能补贴政策中获利;在最大化总节能指数的目标下,当补贴预算较高时,企业和消费者皆从节能补贴政策中获利.  相似文献   

3.
员工对于重要数据和计算机设备等信息资产的滥用和误用成为组织信息安全的潜在威胁,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单纯依靠安全技术解决方案难以有效控制这些风险,如何通过有效的机制设计来规范和引导员工的信息安全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从行为学视角,引入面子倾向探讨中国组织员工的信息安全管理问题。面子是中国人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相当一部分人对面子得失十分看重,正是这种特殊的面子规范构成了企业中面子管理的重要内容。已有研究将面子看作是一种行为约束机制,然而在信息安全行为管理中,面子是否以及如何起作用尚未被探讨。 整合威慑理论、奖励机制和面子需求理论,在组织控制机制框架下构建研究模型,揭示基于奖励激励和组织威慑的正式控制机制和基于面子需求的非正式控制机制在引导员工遵守信息安全制度中的关键性作用。研究模型围绕员工遵守信息安全制度的意愿,重点解释奖惩机制的有效性、挣面子和护面子两种面子倾向对遵守意愿的作用以及基于奖惩的正式控制机制与基于面子需求的非正式控制机制之间的交互作用。 采用网络问卷调研法,依托专业的数据调研公司,将问卷链接随机推送给在实行了信息安全制度的企业中工作的正式员工。经过3周的数据收集和筛选,最终获取409份有效样本,基于PLS的结构方程和Smart PLS工具对研究模型进行假设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感知到的奖励和感知到的惩罚对员工的信息安全制度遵守行为决策起控制作用,且奖励激励的作用效果要优于组织威慑;面子倾向引导员工遵守信息安全制度,挣面子倾向和护面子倾向对正式控制机制与行为意愿间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对中国情景下的信息安全行为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人的知识来源模型以及获取和传递知识过程的管理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对每个人来说如何有效地获取知识和传递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除了正规教育以外,人们将获取知识和传递知识视为一种自然行为而没有将其作为一个专门问题来系统研究。作者认为,人获取知识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可以被管理的。本文提出了人的知识来源模型(体验法、交流法、解读法、反思法)和四种方法的实施要点,以提高人获取和传递知识的效率和效能。然后基于知识来源模型提出了人获取知识和传递知识过程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A case study is used to obtain the experiences from a contractor and their subcontractors involved with constructing the landmark Perth Stadium, which required a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BIM) to be delivered for the purpose of asset management. Insights about ‘how’ the adoption of a BIM influenced the practice of collaboration and change management within the project are obtained. It was revealed that having limited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to deliver a model for asset management often resulted the project team ‘muddling through a problem’. This was not necessarily due to a shortage of training, but a lack of BIM knowledge, which inadvertently influenced every day practice. The research presented builds on the extant body of works that have examined how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can effectively acquire the benefits of BIM for asset management. It also highlights the need to incorporate education and learning into a project’s BIM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相似文献   

6.
基于加权知识网络的个人知识存量表示与度量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席运江  党延忠 《管理学报》2007,4(1):28-31,39
对个人知识存量的表示与度量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对个人知识存量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知识存量的加权知识网络模型,该模型将个人知识体系表示为一个层级有向网络,并通过对边进行加权和对节点赋值来实现个人知识存量的度量,其中,节点的属性值可反映个人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边则反映了知识点之间的构成关系。还对知识点的获取和度量方法进行了探讨。最后结合一个实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
一种基于Multi-Agent的组织知识获取模型框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在分析了组织知识获取的过程和Multi-Agent技术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Multi-Agent的组织知识获取模型框架,并且还给出了该模型中实现知识获取的关键技术及知识集结方法。依据提出的模型框架,可以容易的实现从个体知识中获取组织知识,有利于提高知识管理的有效性。最后,通过一个实例说明了给出模型框架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一种面向知识共享的虚拟社区模型框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佳  樊治平  杨国梁 《管理学报》2006,3(2):190-194
首先在分析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指出了虚拟社区是实现知识共享的有效方式之一;然后通过分析虚拟社区的内涵及其组织结构,进一步给出了一种面向知识共享的虚拟社区模型框架,并分析了该模型框架中表示层、应用层和存储层3个层面的组成部件及其功能;最后给出了实现虚拟社区的措施。所给出的虚拟社区模型框架,对于构建虚拟社区和实现有效的知识共享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We synthesize research from operations management, entrepreneurship, organizational science, and strategy to investigate the performance‐enhancing benefit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ctivities throughout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of a high‐tech venture from idea conception to commercialization. We adopt a dynamic learning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 to understand how knowledge management activities change throughout four phases of the venture's life cycle. We introduce a framework that identifies a set of knowledge‐based capabilities that enhance the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 success. In the context of the first phase, we discuss knowledge as a key driver of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and creativity, both of which impact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opportunities and innovations discovered. Second, we describe how knowledge enables the entrepreneur to make decisions under uncertainty such as determining which opportunity to pursue. For Phase 3 of the life cycle, we explore the challenges of managing knowledg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 or technology including the trade‐off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the final phase, we explore how knowledge impacts the market entry decision, survival, and the value captured at commercialization. We conclude the article with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0.
知识转移过程的层次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进行了分层研究,建立了知识转移过程的六层模型.根据该模型,任何知识转移过程都包含物理层、数据层、语言层、知识层、能力层、应用层等六个层次,并且只有实现了全部六个层次转移的知识转移才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
项目关联分析与宏观知识挖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延忠 《管理学报》2008,5(4):489-497
简要介绍了后评估为"特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管理中项目关联分析与立项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特点以及部分研究成果,包括文本处理与文本建模研究、关联分析的事例推理研究、宏观知识挖掘研究,知识生产线的研究与开发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丁川 《管理科学》2019,22(1):57-79
初创企业融资过程中, 融资的对象以及合同的设计会对初创企业的经营状态以及社会福利水平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融资的对象分为仅仅追求货币收益的风险投资家和同时追求货币收益及战略目标的战略投资者, 并基于此在阶段性融资背景下考察了单个投资者、多个独立投资者以及辛迪加组织这三类融资方式中融资对象的选择和融资契约的设计, 最后以社会福利水平最优为首要目标、企业预期收益最大为次要目标为企业家提供最优的融资决策.通过分析表明一个最优的融资决策应当包含最优的融资方式和最优的融资对象.关于融资方式, 辛迪加组织提供融资可行时, 企业家应寻求辛迪加组织融资且这种融资方式总是社会有效率的;辛迪加组织提供融资不可行时, 企业家应寻求多个独立的投资者融资, 但这种融资方式无法实现最优的社会福利水平.关于融资对象, 企业家应选择努力水平与一阶最优努力水平最为接近的投资者.  相似文献   

13.
组织知识管理绩效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针对如何评价知识管理绩效的问题,从知识管理的过程、组织结构和知识管理受益情况出发,分析了评价知识管理绩效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建立了一套包括知识管理的过程、组织结构、经济上的收益和效率的变化情况等四个不同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知识管理绩效的综合评价方法。最后通过一个算例说明了给出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知识管理过程测量工具研究:量表开发、提炼和检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管理受到来自各领域学者和企业实践者的关注,知识管理过程的测量问题日显突出.本研究对知识管理过程进行详细分类和界定,提出一套针对知识的创造、组织、转移和应用四个基本过程的测量工具.经预测试、先导测试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该工具进行精炼,并实证检验了该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最终确定的测量工具包括12个维度,共47个问题.最后对研究结论和意义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15.
组织文化和领导风格对知识管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文化是组织知识管理的推动力,知识支持型和知识共享型的组织文化会对组织中的知识管理具有正面影响;金字塔形的组织文化会对组织中的知识管理具有负面影响。领导风格既直接作用于组织的知识管理,又通过影响组织文化的形成和组织文化的内容对知识管理产生间接影响。研究发现,领导风格对于在组织中建立知识支持型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鼓励和支持知识管理的领导需要拥有更多的专家权利,并推崇参与型管理风格;领导的支持行为将有助于知识支持型组织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有利于组织中的知识管理活动。  相似文献   

16.
高技术虚拟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自身知识资源的有限性和市场机遇的时效性使高技术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虚拟企业来弥补自身的知识缺口,高技术虚拟企业(HTVE)应运而生.以组织间学习为主要协作手段的HTVE管理的重点是知识管理,由此,分析了HTVE全生命周期的知识活动,针对其知识管理的需求,提出了社会、文化、技术的三维知识管理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7.
赵健宇 《管理科学》2015,28(3):63-76
知识产权契约激励对个体知识创造行为的影响决定组织知识创造的绩效.基于组织激励理论、心理学理论和行为学理论,以知识产权契约激励作为个体知识创造行为和知识心理所有权的前因变量,探讨知识产权契约激励对个体知识心理所有权和知识创造行为的直接影响以及知识心理所有权对知识产权契约激励与个体知识创造行为关系的中介作用.选取上海大众汽车一厂技术中心的研发人员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R&D知识产权契约激励、附加知识产权激励、知识心理所有权与个体知识创造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R&D知识产权契约激励对个体知识创造行为具有正向作用,知识心理所有权对个体知识创造行为产生正向影响,R&D知识产权契约激励和附加知识产权激励对知识心理所有权均产生正向影响;知识心理所有权在R&D知识产权契约激励与个体知识创造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附加知识产权激励与个体知识创造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理清了知识产权契约激励、知识心理所有权与个体知识创造行为间的三者关系机理,打开了知识产权契约激励影响个体知识创造行为关系的黑箱,为知识产权契约激励的管理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知识管理的风险分析、评估与控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从风险角度研究知识管理问题. 首先,分析和总结了影响知识管理成败的因素,指出知识 管理是一个与组织目标、文化、技术、知识资产、组织结构、评估与激励和财务等风险要素相关 联的管理活动;然后利用区间数方法来评估知识管理风险;最后就如何防范和控制知识管理风 险提出全面的策略框架.  相似文献   

19.
控制机制、态度性承诺与市场知识转移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制造商的控制机制、分销商的态度性承诺与分销商的市场知识转移间的关系,揭示了制造商使用控制机制对分销商市场知识转移产生的直接影响以及通过分销商的态度性承诺产生的间接影响.利用中国家电产业225对制造商与分销商配对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制造商的契约控制有利于分销商的市场知识转移,而过多使用契约控制则不利于分销商的市场知识转移,制造商的关系规范控制有利于分销商的市场知识转移;制造商通过使用契约控制增加分销商的算计性承诺、减少忠诚性承诺,间接减少分销商的市场知识转移,而通过使用关系规范控制則可以增加分销商的忠诚性承诺,间接促进分销商的市场知识转移.从理论上扩展了控制机制和态度性承诺在渠道关系中的作用,揭示了制造商控制机制对分销商市场知识转移的影响效果和影响路径,为制造商采用恰当的控制机制影响分销商的态度性承诺,以更多地获取分销商的市场知识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During the last 25 years, the ecosystem of knowledge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in operation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as improved remarkably. We now see OM as a vibrant community and an ecosystem in steady state. Yet, there are many opportunities ahead to revitalize our field and to expand our influence. In the spirit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we propose that we focus our major efforts on accelerating the following four developments: First, having greatly expanded the domain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we should continue to expand its boundaries. Second, after a visible increase in exploratory studies, our community should accelerate our pursuit of such research. Third, we encourage OM faculty to develop programs that enable Ph.D. students to carry out part of their work in actual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Fourth, we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our interactions with the business community and create mechanisms to systematically disseminate our research to its memb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