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董永传说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在我国长期流传,许多文献资料有所记载,不少地方还把董永附会为当地人.汪国璠同志的《<天仙配>故事起源、演变及其影响》一文(《民间文学论坛》1983年第1期上)对这一著名的传说进行了考证.文中提出了一些有益的东西,给人很好的启发.但是,我对汪文把这一传说的发源地说成是在江苏省东台县境内,持有不同看法,现提出质疑,以就教于汪同志.  相似文献   

2.
董永传说并非真实的历史记述,而是一件属于民间传说故事的口头语言艺术精品。由于其最先出自《孝子传》,后人便将董永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看待。孝感之名因董永故事在居民的文化生活和孝行实践中的牢固扎根而彰显于世。在强劲实施非遗保护文化工程的当代中国,这个有着两千年生活史的民间文化经典,将更显辉煌。  相似文献   

3.
廪君传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廪君传说,是中国众多的古史谜中的一个。南北朝时,奉廪君为祖的“廪君蛮”们,曾与北方民族大融合相呼应,在南方同样演出了民族融合轰轰烈烈的一幕;由于巴人文献记载的稀少,它又以其与巴人的特殊关系而引人注目;随民族史研究的兴起,不少华南、西南少数民族的形成,被认为与古代巴人和南朝蛮族有密切的关系的廪君传说更因而倍受关注。但是,关注者虽多,考订之专文未见,引用者各取所需。本文试图从分析廪君传说在古籍中的记载演变状况着手,探明其见载的时间,传播的范围,并借以说明传说以及“廪君蛮”产生的背景。  相似文献   

4.
马桑树传说建木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桑树自古是一种灌木,但中国西南地区却流传着马桑树是高大乔木,且能通天的传说。笔者认为此传说的产生是中华民族各地古老神话传说交流融合的结果。该传说可能是从古巴蜀通天神话吸收中原龙文化和东方扶桑神树复合而成,是华夏多元一体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在传承过程中互相交融的产物,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巴人西迁枳地,拓土创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建设,枳成为巴人入渝的立足点和第一个政治中心,既是巴国故都,又是巴人先王陵寝所在之地。在枳地,巴人、巴文化虽然历经千年沧桑,但是它的影响仍然极为广泛。至今仍然存在诸多有关巴人的传说与故事,它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总结和探研。  相似文献   

6.
《华人时刊》2013,(7):34-35
江苏盐城东台市梁垛镇临塔村,坐落在古老的运盐河道、入海水道与历史文化长廊的泰东河旁,因毗邻建于唐代海春轩千年古塔而得名。村庄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是古老美丽神话传说"天仙配"的起源地,传说中的舍子头、抱子沟、桑梓河、卧牛汪等遗址位于该村境内。新204国道、台南公路穿境而过,泰东河环村而流,水陆交通十分便捷。村域面积520公顷,耕地面积2354亩;下辖12个村民小组,826户,2652人。近年来,临塔村围绕"发展之美、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积极探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切实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农村环境,促进乡风文明。村庄按照三星级"康居乡村"标准建设整治,打造了具有园林风貌的生态绿化宜居村。  相似文献   

7.
董永致富记     
《可乐》2006,(8)
话说七仙女与董永成婚之后,生下一大堆儿女。虽说夫妻二人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日子过得和和睦睦,但随着孩子一个个长大,生活越来越艰难了。村里不少人开始进城打工,有的外出经商,回来后一个接一个地盖起了小洋楼,只有董永家里还是间低矮的旧茅屋。看着左邻右舍的变化,七仙女  相似文献   

8.
通过广征文献考证:鳖灵传说中的"荆上亡尸"乃是附会鲧禹传说中的"阻穷西征";杜宇禅让原为舜禹禅让的伪托;开明治水亦有附会大禹治水的成份.鳖灵之族乃是以鸶雉为图腾的古族,发源于山东北部,原为东夷族分支,累迁至湖南南部,再徙至今贵州遵义西之水,然后入蜀,最终至成都平原定居.其首领开明发动政变推翻蜀王杜宇并取而代之,故附会夏后氏神话,伪托"禅让",借以争取人民拥护.  相似文献   

9.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自古以来在镇江广为流传,尤其在丹阳、丹徒一带。近日,日本著名音乐家来镇访问,对我市的七夕传说和相关遗迹很感兴趣。提议我市举办中日七夕节纪念活动。由此,笔者开始了调查和走访.在镇江发现了大量可考的遗址和广泛流传于百姓口头的民间传说。串成了一个头尾相衔的故事。我们相信,在宏扬中国传统文化,恢复古老“七夕”节日,改变西方情人节一统天下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形下,镇江当可成就现代中国七夕节(东方情人节)的复苏和辉煌。  相似文献   

10.
宋太宗在世时,已被称其"前世"在释迦牟尼前得授记弘传佛教。这一说法不仅在当时的佛教中已相当流行,在世俗中也有一定流传。对此,太宗自己也予认可。揭示这种传说对认识宋太宗,尤其认识他与佛教的关系,认识他的佛教政策等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春秋及其以前舜帝传说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孔子同时或以前的人物的言论,可以看出春秋以前的舜帝传说情况,主要是:至迟在西周穆王时已有人谈论舜帝,而舜帝传说其实在周武王时已经兴盛,而且此前还隐约可考,它与舜裔的势力兴衰和世系的详略成正比关系;虞幕是有虞氏之祖,应是颛顼之后,舜帝后裔自认黄帝为高祖的铭文可作确证;舜帝已是明德圣君形象,受三代王朝尊崇,禅让说和逼篡说都未出现,但禅让说更符合传说的原貌;九疑山舜陵在春秋时已经存在,其形制为楚章华台所仿照,与《山海经》和马王堆地图相合。  相似文献   

12.
神农或者神农氏,一般认为是汉族神话传说中农耕技术的发明者,关于他的所有传说,都围绕其对农耕技术的发明而衍生。神农的核心身份为农业神,“神农”一词的本义与另一农业神形象“后稷”之名等效,都是指对农业的发明和引出,并含有诸侯、首领之义。对神农祖先神身份的认同主要源于神农神话与炎帝神话的合流,这一合流始于西汉,成熟于晋代。战国时期,崇古思潮盛极一时,神农在这一历史浪潮中被推出,这一形象据农生民,以农教民,对农耕文明生态中道德伦理的成立具有极其关键和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荆州地区曾是我国古代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早在远古时代,这里就是著名的音乐舞蹈之邦,又是民歌“南风”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灿烂的楚文化。随着历史的演变,繁衍在荆州大地的劳动人民,继承先辈的优良文化传统,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尤其是那些优美动听的  相似文献   

14.
“松乔”,或曰“乔松”,原来是指树木长寿之事,但在中国文学中,它又专指“赤松子”和“王子乔”两位仙人。本文引证多方面的记载,对“赤松子”和“王子乔”的传说作了详尽细致的考释,并以此为例,对我国文学中的仙人形象之产生、变化及其发展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魏源与东台     
与林则徐、龚自珍齐名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魏源,在近代史上被誉为“中国封建文化优良部分的代表者”、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眼世界”的第一批先进人物。魏源的仕途是不平坦的,他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五十一岁时才得到一个相当于进士的任职资格,被分发到江苏任职。黄丽镛《魏源年谱》引《续扬州府志》云:“东台知县,魏源,邵阳人,进士,二十五年任”。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曰:  相似文献   

16.
日本平安时代由宇多法皇的参拜而开始的熊野御幸,到中世时期急剧增加,出现了"熊野热潮"。由此,熊野信仰也在日本国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此背景之下弁庆传说也随之流传起来。弁庆传说对于熊野信仰的完善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安宅传说与早期的弁庆诞生传说相比熊野要素有所减少,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熊野信仰变质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7.
入选国家“非遗”名录的董永传说深受壮族民众喜爱,其中广西忻城县的古壮字歌本《董永和仙女歌》在诸多壮族民间重构董永传说中较有代表性。通过壮、汉版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该古壮字歌本主要借源于明朝话本《董永遇仙传》和黄梅戏电影《天仙配》。通过置换式重构,《董永和仙女歌》强化“孝”叙事与神话原型,暗示姑舅表婚叙事的失败,融合婚姻与家庭伦理叙事,彰显叙事的张力。通过增添式重构,《董永和仙女歌》阐释行孝叙事因果,展现“女强男弱”的重复律叙事,使得叙事节奏张弛有度,优化了叙事手法。董永传说的跨族重构,使得中华民族共有的董永传说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叙事增值,表现了各族人民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甘青地区的藏族将端午节传说中所纪念的人物进行了文化重构,从而生发出一种对民众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集体性很强的公众节日生活民俗为这一意义的生成提供了鲜活的展演场域和说教平台。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对节俗纪念人物的地方化建构虽然疏离了汉族节俗文化的本来意义,但从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了更为重要的构建族群传统价值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民和三川地区土族来源之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民和三川地区土族的情况,早在160年前就有人报道。此后,凡调查访问过三川土族的国内外学者都认为,当地居民自称鞑靼(达勒达),是鞑靼血统的后裔。鞑靼即蒙古。  相似文献   

20.
"董永故事"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董永籍贯也有"山东博兴"、"江苏东台"、"湖北孝感"等多种说法.其实"董永故里"在山西运城地区的万荣县小淮村,那一带有"董氏家族"、"董永墓"、"槐荫坡"、"石门桥"、"傅家庄"等完整的"董永故事原生地"环境.有关方志史料还有"魏·孝子董永"的记载,可见"董永故事"的播迁,是因为战国末年战争动乱引起的移民所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