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战以后,德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表现得稳健而强劲.有效的科技创新体系是德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基于德国科技创新体系结构与功能的分析,从创新基础、治理结构、制度环境、国际科技合作、文化传统与社会环境等方面对德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治理特征进行梳理和归纳,结合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需求,研究德国科技创新体系对于上海创新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19世纪德国教育在工业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网络为德国人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机会,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形成了重知识,重实际的良好社会氛围.德国教育坚持国家短期发展与长期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来培养人才,推动了科技创新及科技与生产相结合,保障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韶龄 《理论界》2001,(1):11-12
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在 2 1世纪初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必须在科技上实现跨越 ,因为科技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一、我国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一国的基础实力与发展条件决定了其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发展的路径 ,是制定面向 2 1世纪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及对策的重要依据。首先 ,从经济基础实力来看 ,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总量排名紧随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之后 ,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也处于前列 ,这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  相似文献   

4.
德国社会保险法制是大陆法系国家的楷模,19世纪末期德国开始社会保险法的创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以社会法治国为理念,开始编纂社会法典,此外,德国的社会法院制度使德国社会立法与司法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宋全成 《齐鲁学刊》2004,(1):151-15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两德统一以后,德国越来越成为事实上的非典型的移民国家,移民社会问题成为德国社会问题的核心。德国人内部针对移民存在着广泛的不信任和防御心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暴力排外行为。其原因在于德国政党、政府和社会大众不愿意承认德国作为非典型意义的移民国家存在的事实。从2001年起,德国拟制定新移民法,以解决德国移民问题。  相似文献   

6.
范雪飞 《江淮论坛》2011,(6):120-124,160
政界和知识界对德国的钦慕是日本继受德国民法的直接推动力,"迟到的强者"德国的崛起激励着日本,这奠定了日本继受德国民法的政治基础。德国学在日本法学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盛极一时,遮蔽了英国法和法国法在日本的光环,为日本继受德国民法奠定了社会和知识基础。日本通过新民法完成了立法继受德国民法,通过民法解释学完成了学说继受德国民法,立法继受并没有使日本民法全盘德国化,但学说继受却大有此势。  相似文献   

7.
杨友孙 《学术界》2015,(2):227-236
在欧盟推动少数群体社会融入政策的影响下,德国也加大了推动少数群体,尤其是穆斯林人口社会融入政策的力度。为此,德国采取了反对歧视;推动德国语言文化教育、打击教育隔离;推动公共学校加强伊斯兰宗教教育;强调"文化适应";加强与穆斯林对话、打击穆斯林极端主义等措施。但由于穆斯林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德国的政策本身存在一些不足,德国促进穆斯林社会融入的政策的近期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对1905到1906年清政府派遣到欧美各国和日本的考察政治大臣,历来的研究多从清末立宪改革的观点进行分析,因而其关于国家统治制度和宪法的考察引人关注。然而,在这些讨论中,除了日本之外,还没探讨过受访国对考察团的接待情形。本文以考察政治大臣考察德国为例,通过分析德国对考察团的态度及其政治意图,阐明其在中德关系中的意义。考察团对德国考察的重点置于教育、科技、产业、基础建设等方面,对政治方面的考察反而很少,这与当时德国的对清文化政策有关。因缺少对政治方面的考察,德国政府以各部厅所作备忘录送交考察团,聊为弥补。德国产业界也期待通过与考察团的交流,扩大和发展德国的对中贸易。考察政治大臣在报告书中指出德国教育水准高、科技先进等,可见考察团透过此次考察对德国留下了好印象。  相似文献   

9.
德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首先是文化传统 ,其次是工人运动 ,再次是经济体制———社会市场经济。德国社会保障法包括社会保险法、社会促进法、社会补偿法和社会救济法。德国社会保障法的主要特点是 ,社会保险责任主体方面实行社会责任原则 ,由自治性社会组织———社会保险机构负责社会保险事务 ,收支模式是现收现付制 ,筹资形式模式是收费制。主要问题是社会保障水平过高 ,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 ,财政和社会负担过重。德国社会保障法一直处于渐变中 ,主要是增加个人责任和自由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意义下德国社会医疗保障的特色及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学礼  付瑜 《理论界》2014,(3):61-64
德国社会保障是一个覆盖面广泛的庞大体系,具有显性的公共产品属性。社会医疗保障是其构成主体之一,不是国家机构却承担了部分的国家责任与任务,由企业(私法主体)提供公共服务,呈现出德国法定医疗保险的独特性。福利性与互助性、可持续性与适应性是德国医保的两大鲜明特色,福利国家原则、互助原则等七大原则是制度保证。此文着力以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障历史发展为基点和线索来观察与分析德国社会医疗保障的特色、原则及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历经几代德国学者和政治家的努力社会国家原则得以作为联邦德国国家组织的基本原则,被规定在联邦德国《基本法》之中。根据德国通说,社会国家原则在内容上包括国家的社会义务和基本权利的社会责任两个面向。同时,经过联邦宪法法院的判例积累,德国法上的社会国家原则不仅成为其社会法制度的直接宪法依据,而且也是德国其他部门法中与权利的社会化有关系的制度在宪法上的合法性依据。最后,联邦德国《基本法》的立法者,通过总结以往在宪法中规定社会基本权利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社会国家原则的非主观权利性。德国社会国家原则对我国法制的启示主要体现在:现行宪法中有关社会基本权利条文的国家目的化解释和社会给付法定原则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社会保险制度最早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是俾斯麦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构筑社会安全网而推出的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得到了后续更多工业化国家的积极响应.这一制度不仅实现了由传统家庭保障向现代社会保障的转变.而且实现了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但是当人类跨入21世纪,面临人口老龄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的挑战,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险制度,成为考验世界各国政府智慧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3.
于霄 《兰州学刊》2010,(7):117-123
德国律师亚文化,在轻视个人经济成功、排斥公开;中突、推崇法律规则和严守群体归属价值观的德国社会,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因为德国律师主要出身于公务员和大学毕业人群,并受到了统一和倾向保留的教育,所以德国律师职业内具有强烈的同质性、凝聚力和归属感,但是因为职业性质与一般社会观念存在冲突,其社会贡献没有超出一般职业的范围。文章通过对德国社会价值取向、律师的社会背景、律师的教育和律师的亚文化四个问题的分析,力图贴切地描绘德国律师亚文化的总体图景,并对其成因及在参照群体中的体现作以诠释。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二战后后现代主义文学在英美、法国等国家的蓬勃发展,后现代主义在德国经历一个缓慢而踟蹰的接受、发展过程。"后现代"概念在1969年才引入德国,直到80年代后期,德国文学批评研究界才正式认真对待本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现象。这一特殊现象与战后德国特殊的社会发展轨迹是分不开的,战后15年,德国文学压倒性体现出现代主义文学思想,观照社会现实。60年代,联邦德国社会多元化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后现代主义概念也在此时引入德国学界,70年代文学的内心转向为后现代主义文学风格的传播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80年代德国文学终于贡献出多部经典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而90年代之后由于德国社会和世界格局巨变,德国文学再次转向现实与批判,对过去历史的清算和反思不断进行,但在新出现的所谓"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后现代主义印痕依然清晰可见。德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显示出社会大环境与文学进程的辩证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德国社会住房法律制度是德国社会保障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贯彻德国《基本法》规定的社会国原则的重要体现.目前德国的社会住房的法律渊源主要是以联邦层级的《住房资助法》和《住房限定法》为主,并辅之以有关的条例.在法律关系上体现了主管机关、资助接受人和住房权利人的三方关系,并通过目的限定和价格限定制度予以保障资助目的的实现,在不取消私法自治和私有财产权的条件下完成必要的社会安全保障目的.  相似文献   

16.
德国的基础教育,充分反映了德国社会的价值观,也集中反映了德国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和年轻一代所面临的挑战。德国的基础教育制度,为每个人创造了按自己的爱好和能力来发展自己的种种可能性,使社会需要和个人生活设计有益地结合在一起。(一)文化教育的多样性———是德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特性。德国是一个联邦民主制国家,各州享有广泛的民主自治权。特别是在文化教育方面,都由各州自行立法和管理。因此,各州的教育体制呈现出各自的特色。联邦政府只对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协调、立法和管理。这种联邦主义有利于各州发挥各自的特点与优势,…  相似文献   

17.
德国著名"社会史"派(Gesellscha ftsgeschichte)因在(德国)历史研究中应用社会学现代化理论以及政治哲学现代化理论(sociological and polit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eories),为大众所熟知。汉斯.乌尔里希.韦勒(Hans-Ulrich Wehler)倡导现代化理论,并将其作为转变"传统"德国历史的方法:以少数"伟人"为中心的国家政治史,转变为综合比较的德国社会史,即政治之外的社会结构。1914年至1945年,德国处于灾难政治时期———德国"特殊道路",这段时期的政治被视为政治体制"延后的现代化"。同时,德国历史学家提出了能够解释社会结构和社会进程的社会科学理论及方法,以替代那些强调个人理解的"传统"研究方法。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德国社会史学家通过运用现代化理论及社会科学方法对德国历史进行分析,在国内取得了主导地位。然而,80年代之后,这些社会史学家越来越受到"文化转向"支持者的批评,批评他们不是把文化融入社会史中,而是把政治归入社会,把个人归入到社会结构中。本文不仅认为这些批评基本正确,更认为这些与社会史相关的问题是概念倒置的结果。社会史学家所做的基本上就是将他们所批评的"传统"立场进行倒置(例如马克思对黑格尔学说的倒置)。这样一来,那些被批评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只是将立场倒置了一下而已。"传统"立场强调个人,倒置为"现代"立场强调结构;"传统"立场强调文化,倒置为"现代"立场强调结构;"传统"立场强调理解,倒置为"现代"立场解释因果。有人提出,社会史学家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理论来摆脱倒置概念的陷阱。  相似文献   

18.
在杜塞尔多夫召开的第二十六届德国社会学联合会上,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著名的社会学家Н.伊伏斯教授提出,目前德国社会学在其发展中的两种主要趋向是德国古典社会学和经验社会研究,并由此逐步形成了五个学派: 一、以柯尼希(R·KOENIG)教授为首的科隆学派。这个学派主办的刊物《科隆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对德国经验社会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科隆学派抓住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怎样重建在战争中遭受破坏的城乡和社区。柯尼希的重要著作《社区》论述了城市社会学和乡村社会学的理论,为当时重建德国提供了理论基础,城市  相似文献   

19.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德国是近代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迄今为止,在德国形成了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为主体,事故保险、护理保险为辅助的社会保险体系,以及以社会保险为支柱,包括社会救济、社会抚恤,社会福利的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及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德国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20.
西方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理论透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佰莲 《文史哲》2002,(2):126-131
科学体制化是科学技术能够得以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影响一个国家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西方的科学体制化是依次由英国、法国、德国到美国完成的。透过西方科技体制化历史进程的理论分析,可以发现西方科学体制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上与近代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相一致。借鉴发达国家在科学体制化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和缺失,对于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