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总体性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改造中形成的,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哲学包括个体的总体性、社会的总体性和历史的总体性三个理论层面。这三个理论层面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以人的全面发展、构建“自由人的联合体”以及和谐社会作为其实现目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哲学为理论指导,并根据这一哲学精神去设计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2.
“总体性”概念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文本中的关键词。卢卡奇首次针对第二国际的教条主义和庸俗的经济决定论提出,并以此来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自卢卡奇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就开始从总体性维度来理解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提和研究视域,并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本主义转向的先河。二战后,作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萨特,提出了“总体化”概念。他基于存在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哲学诠释促使人本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总体性到总体化概念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时,我们可以从这一理论发展的走向上,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化的逻辑宿命。  相似文献   

3.
在卢卡奇把"总体性"作为检验"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之后,总体性始终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题和核心。总体性思想的产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理论的继承,是对第二国际、物化意识、实证主义的批判,是对当代社会的积极回应。深入分析和研究总体性,对理解和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对当代实践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体性思想是卢卡奇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是具体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革命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和直接性与中介性的统一.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唤起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重新思考,他们的理论是在 "寻求总体性与反对总体性"的交锋中不断发展的,然而由于他们过分强调人在历史创造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夸大社会意识的功能,对于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理解不足,他们没有找到变革当代社会的科学道路.因此我们在重视发挥历史辩证法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作用时,应以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去考察"总体性"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总体性思想的复兴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是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对差异性、异质性的强调使总体性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与此同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总体性思想也产生两种对立的观点。面对后现代主义者福柯、利奥塔等人的批判。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分歧.詹姆逊挺身而出,提出了融合的总体性,强调对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之间分歧的超越,从而实现了异质性与同质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以此回击各方质疑,化解总体性的危机.重申总体性的价值和意义,从根本上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6.
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学说。它作为工人阶级的"革命的哲学",对构成资产阶级社会整体的经济、政治、法律的社会结构以及艺术、宗教和哲学等意识形态进行总体批判。这种总体革命观要求把哲学当作具体的现实来对待,它的目的在于把消灭哲学作为消灭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现实的一个部分。柯尔施的这种"反哲学"为我们从本质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为我们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开拓了更为宽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性和革命性,把马克思主义解释为一种“总体性”特点的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辩证法和革命相统一的哲学性原则。柯尔施反对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对列宁哲学提出批评,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绝对化,破坏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并意识形态施“意识形态”的功能,强调主观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从实践的总体性来理解人的总体性,以在实践方式变革的基础上不断生成着的人作为政治哲学的逻辑根基,超越了以抽象的人性假设作为逻辑基础的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开创了超越政治解放的人类解放学说,对当代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卢卡奇总体性方法的现实和理论渊源,分析了总体性范畴的特点,指出了卢卡奇总体性方法的革命性所在及其对现时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这部著作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是以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建构了以"总体性原则"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观,同时,也对这一时期以及后来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构建的哲学基础与实现路径的认定,关系着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条件的判断.具体说来,是充分肯定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实践基础上谈和谐,还是认为今天和谐的开始与发展需要对过去的历史成功作某种否定?正是基于这样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笔者主张和谐社会哲学基础的选择要从矛盾论预定到发展自身的逻辑,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具体说来是从"发展的红利"到"效率的函数",和谐社会的实现路径要导入经济演化理论和实践架构理论.  相似文献   

12.
针对和谐社会这一问题,从人与自然关系、人际关系、人与心的关系等方面说明和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要义;论证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唯物辩证法的必然要求;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在当今时代,是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的,然而,关于什么正义?正义的本质是什么?历史上,由于不同的社会阶级、社会阶层所处的地位和经济关系不同,对社会正义的理解也就不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每一个人都有平等权利,都享有最广泛的基本政治、民主和自由的权利;都有按照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享有公平分配劳动成果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从哲学维度讲,和谐指事物对立面之间的相适应、相协调、相促进的关系,也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社会和谐指社会共同体内在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由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人的社会关系总和的本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人和自然的矛盾性存在、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等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当代文明发展的危机使人们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丰富的道德学说、完备的封建道德思想体系、最发达的道德教育体系和极丰富的经验,对于中华民族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起到了突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如何和谐运行只是做了原则性的描绘,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有益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有着共同的理论内涵、理论要求、价值取向和哲学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发展的成人高等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影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计划与市场、规模与质量、创新意识与实际效果、办学形式与学生生存状态、自身发展与学校投入等不和谐因素的分析,认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并就如何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由于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充分发育,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几乎完全受到人与人的关系的制约和支配。而从社会层面上来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其核心的问题就是政治关系,其他所有的关系都是受到政治关系支配和制约的。因此,和谐社会的本质在于人的政治生活的和谐,要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一定形式的社会结构、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在社会政策中贯彻公平与正义的核心价值、明确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定位等等,是和谐社会之政治基础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具有科学性的社会理想,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目标的设想,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的同构性。只有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和谐社会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努力建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是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的科学判断和理性抉择。要从社会有机体的理论视角阐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建设;要不断认识和把握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为科学的理论指导,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