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电影节奏的审美特性章君电影节奏乃是艺术节奏之一,它既有着艺术节奏的一般性质,也有着它自身的审美特性。作为电影艺术的内在因素,电影节奏所具有的审美特性集中地体现了电影艺术的特殊形式和特殊表现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节奏似乎维系着电影艺术的生命。美国...  相似文献   

2.
林平 《天府新论》2010,(4):145-147
艺术真实是文学实现审美价值的前提和基础,是文学的生命,内蕴的真实是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之一,而揭示生活的内蕴以体现"历史理性",则是艺术真实创造的核心要求.杨牧是我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通过对真相事理、历史文化和哲学意味的揭示和表现,体现了生活内蕴的真实,由此,获得了强大的生命魅力,超越了时代,成为了一座诗的丰碑!  相似文献   

3.
丁利荣 《人文杂志》2000,(1):98-103
本文认为中国的李贽与德国的尼采在同是传统文化的叛逆者方面具 有可比性.在艺术产生问题上,李贽认为艺术源于生命的匮乏与需求,是对生命的补偿,尼采则理解为艺术源于生命的丰盈与富足,是生命的给予;在艺术表现上,李贽重自然、自适,但因缺乏丰厚的生命意识而导致苍白的审美自由,尼采则重视生命之强力的艺术表现,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自由;在艺术对人生的功能问题上,两者也多有迥异.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颇具大众性的现代传播媒介,电影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信息环境,对人的生命存在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电影是商业的,但又原本是艺术的,所以既不必要求它脱离商业,又不必让它服侍商业,只任它成为浑然的商业的艺术就好了.这不仅是好莱坞电影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在商品经济繁盛的时代,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考察电影所得出的电影观念.这种观念对于弘扬精英意识,实现审美超越,制衡电影拜金主义,回归文化伦理,维护健康、平衡的电影环境,促进电影与人与文化的良性互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潘军小说在艺术上一个最重要的贡献是扩大了艺术领域,提供了表现主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文本.他以艺术审美的边缘性和暗示性,对心灵形式和生活真实的成功剥离,多样的艺术手法,完成了这一富于诗意色彩的文本.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7,(3):169-175
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出现了一批比较有影响的优秀作品,但也存在诸多创作症结。具体表现为在艺术真实的处理上,大多存在局部真实与整体失真等硬伤,损害了现实题材剧"揭示真实"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功能;精神格局的狭小、典型人物的匮乏、程度不同的价值观偏颇与审美风格单一等症结也是其重要表现,坚守、深化现实主义精神是解决这些创作症结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马琳 《理论界》2007,(3):196-197
传记片是历史人物与现代电影艺术结合的产物,其内在特殊的规定性构建了真实与虚构、历史与艺术之间独特的传记美学。好莱坞电影人在试图诠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这一美学命题过程中,对于电影内在的美学特质进行了一次重新解构与颠覆。  相似文献   

8.
吕逸新 《兰州学刊》2008,(10):163-165
“天地人三材”运行系统作为一种转换、生成性的存在系统呈现出重化生的生命模式和生命系统观,直接地促成了古代艺术生命精神的形成。中国艺术常常把充分表现生动跃然的生命气象,展现天地人的生命精神,探索生命的意义作为艺术创生的根本追求。而经由艺术领悟生命现象,表现圆融无碍的生命精神,觉解对生命的审美自由,则成为中国艺术追求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9.
戏剧艺术和电影艺术同为综合艺术 ,它们具有许多共同的审美特征 ,但戏剧艺术是古老的传统艺术 ,历史悠久 ,电影艺术则是最年轻的艺术 ,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 ,它们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规律、美学特点和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早期电影艺术独立性理念逐步确立的过程中,影像媒介意识的渐趋自觉,是电影观念形成和进化的重要标志。戏剧艺术在早期电影理论中成为早期电影认知的重要参照对象,但媒介不同这一因素并未引起特别关注,没有形成以媒介形态及其艺术审美传播为依据去辨析电影艺术和戏剧艺术的分析角度。早期许多电影人尽管持有对电影的戏剧审美观,但是,也已经从电影的新特性分析入手,通过媒介和媒介性来认识和表述电影特殊性。在承认电影产生初期模仿和融合了戏剧艺术的前提下,从历史影响、时空结构和表演特点方面,去论证由特殊的艺术媒介表现方式所形成的电影艺术的独立性。在综合性艺术的范畴内对电影艺术和戏剧艺术做媒介差异方面的分析,体现了早期电影人最初的媒介意识。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有相当部分的小说 ,是以人类两性之爱作为表现内容和审美对象。在审视这些艺术文本时会发现 ,作家的性爱书写以“生命”与“人性”为价值尺度 ,以空白艺术和暗示手法为表现技巧 ,并理性批判国民劣根性 ,一再揭示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戕贼 ,呈示出独特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2.
牟媛 《天府新论》2004,(Z2):268-269
戏剧艺术和电影艺术同为综合艺术,它们具有许多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戏剧艺术是古老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电影艺术则是最年轻的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它们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规律、美学特点和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7,(12):239-243
长期以来,电影中的表演往往被作为艺术审美活动来单独看待。近些年,随着电影研究多元化的发展,对于电影表演的研究也逐渐纳入文化研究中来,表演的研究也从审美研究跨入其他学科的研究领域,社会学、人类学、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符号学、现象学等学科的运用,让表演这一电影银幕最直接的呈现结果产生出更多的文化价值。以人类表演学这一概念去审视中国早期的电影活动,可以发现早期电影审美表演作为社会生活背景中的文化现象,更好地去理解银幕上的审美表演。  相似文献   

14.
美丽总是愁人的--论作为一种审美体验的忧郁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悲剧视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形式由来以久,但现在来看事情并非如此.悲感现象里的哀怨表现是审美文化中的下品,作为对生命力的肯定的英雄悲剧也并不能达到审美体验的颠峰.只有与幽默感相通的忧郁体验,才能凭藉其生命深度达到审美意识的极限.清楚地认识这一点有助于人们在审美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审美与人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尼采认为艺术是生命表现形式,艺术和审美使生活变为有价值,这是他从美学角度对人生和世界所做的解释和辩护.他的生命关学是用狄奥尼索斯学说解释生命存在的产物,视艺术为个体生命所能体验到的最真实的存在.尼采认为美是主体的生成,是权力意志的体现,体现了存在之思和生命之美,也是他对存在本质和意义的独特诠释.  相似文献   

16.
审美的途径是一个重要问题。与对象性思维把真实的生命存在放在对象的位置上,然后通过概念、逻辑之类媒介去加以分门别类地把握不同,审美强调的则是对于媒介的超越,是融入其中、亲身体验,是一种直接性,或曰是“看”。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所表现的荧屏真实与被表现的生活真实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真实性在纪录片中不但是哲学意义上的而且是审美意义上的。对现实真实再现可产生感人的纪实之美;创造性表现本质真实,可营造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人文主题通过个性化对象的诠释可创造人们认同的审美价值。纪录片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它的审美特性从根本上说,是要在生活现实中选取富有审美意义的过程来阐释生活的含义,在生活原貌的展现和典型意义的概括之间,寻找一种内在的契合,以达到表现作者创意的目的,再现生活的原生形态并使其蕴含一种超平现实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韵味"到"震惊"——再论本雅明的艺术现代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涛 《北方论丛》2011,(2):40-44
作为现代性的理论家,本雅明对于现代性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就其艺术现代性而言,传统艺术使人们体验出来的是韵味。而韵味作为艺术的本真性,让人体验的是美,呈现给人们的是膜拜价值。而现代艺术带给人们的体验则是震惊,而不再是作为审美的韵味,呈现给人们的是展示价值。在本雅明那里,这种震惊体验主要表现在电影和现代都市之中。  相似文献   

19.
从古希腊开始的艺术摹仿说在西方一度占据主导地位,它强调艺术是对生活的真实再现,可以协助人们认知世界.但现代主义先锋派却认为一切现实主义的艺术再现都不过是"审美幻象",其背后隐藏着不光彩的意识形态控制意图,在让人陶醉于"舒舒服服的"再现内容的同时,也把人变为社会驯服的主体.因此,先锋艺术均有着强烈的反再现主义精神,并把艺术上的反再现与政治上的反叛联系起来,但其政治上的悖论也由此表现无遗,彻底反再现的艺术实践与其激进的文化政治主张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20.
刘琼 《学术探索》2013,(11):99-102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要遵循以“性灵为主体”,“以儿童精神生命成长为叙事原则”的影像阐释与叙事美学原则。以朴真唯美、充满童真童趣的本色创作来体现当代儿童电影改编的艺术价值追求和贴近童心回归自然的创作理念。在叙事中要以儿童意识为本位,以儿童的审美需要为旨归,以此实现视觉镜像与文字传达的艺术形式的转换与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