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苏婧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3):66-71
以陕西西安楼观台道教宫观园林为研究对象,着重对其空间构成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探寻精神空间的设计手法,并通过对道教宫观园林景观的研究,阐述了道教美学思想在其景观空间构成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魏征的道教美学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裴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5):184-188
唐代贞观名臣魏征是由道士入仕的政治家。因而 ,他的基本思想和治国方略中也体现出道家、道教的审美心态和价值标准。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认为魏征的美学思想对于初唐道教史和唐代美学思想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
潘显一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3)
道教美学思想是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从三个方面区别于其他民族宗教的美学思想:一是它的神性美具有“此岸”化特点,它的宗教最高美具有“朦胧”倾向,二是它的宗教美学—伦理思想,以“忠”、“孝”为中心,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精神,三是它美学人性“内省”要求的基点和内驱力,因“承负”、“即身成仙”而更富吸引力。这使道教美学思想呈现中华民族文化特点,因而更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道家-道教美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显一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4):53-57
《淮南子》展现的美学思想,不是所谓的“杂家”,而是典型的道家-道教一脉。在其内容丰富的美学思想中,以“一”为至美的道家美学本体论,“美人不同面”的多样化美学标准,“不待脂粉芳泽”及“西施粉黛”的艺术美论,“形、气、神”为中心的审美意识论,都是典型的道家-道教的美学阐发。 相似文献
5.
王振东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4):98-100
道教音乐美学思想有着一个清晰的流变过程,最初从“巫乐”中脱胎,重意轻声,追求天人舍一的境界,具有宗教神学的鲜明特色,自南北朝始,寇诔之清整道教“以礼度为首”,陆修静建立完备的斋仪体系“九斋十二法”,适应社会各阶层的需要,道教音乐从内容到形式都完成了向统治阶级的儒家礼教靠拢,到了唐代与“礼乐”交融,道乐始真正兴盛于礼教社会。 相似文献
6.
陈望衡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51-154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远缘可溯史前的原始宗教及巫术,近缘直达先秦的道家学说、神仙方术等。就历史之悠久来说,当今世界上几种主要宗教可能均难望其项背。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可见道教对中华民族影响之深远。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好几次"灭佛"的大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宗教美学受到学界的重视,成为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天地。在2004年,国内宗教美学研究继2003年又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一些重大的焦点问题继续受到学人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新课题。一、佛教美学研究佛教美学研究是国内宗教美学研究的重头戏,其所 相似文献
8.
李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0-44
明清时期,道教的审美思想在民间文化中得到较充分的表现。明清时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道教的审美趣味与世俗人情融合在一起,折射出明清文人的审美趣味,同时,对“至善”为“至美”的审美形象的描写及推崇;将“痴”人形象作为真实无伪、纯真不俗的象征,反映了道教美学思想对明清文学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抟美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知恕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97-104
作为唐宋之交承上启下的学者道士,陈抟的美学思想是丰富而有特色的.他毕生追求自由自在的人生,以审美的态度考察宇宙的生成和自然万物,强调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陈抟的宇宙生成思想、内丹思想为后人所传承,他的淡然恬静、寄意于山林水泉的审美境界对北宋的美学风格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儒、道思想融合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颜受中外学者的关注.2007年的中国佛教美学思想研究,在延续前人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主要以佛教禅宗美学的理论探讨、佛教与文学的审美解读、佛教与艺术的审美观照为中心,进而探讨了不同文化和芙学思想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发展,洗涤窠臼,不失新见. 相似文献
11.
侯李游美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4):61-64
文章综合2009年中国大陆关于佛教美学的部分研究成果,说明在前人已有的方法、成果之上,无论是深入佛教美学自身的理论探讨,还是佛教与文学、艺术的相融相通性研究,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纵晓林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157-160
中国书法以简练的线条造型表达复杂的思想情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探讨了书法的审美价值、书法审美原则和方法、书法审美的一般程序等,较为全面地审视了书法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3.
李钧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当前中国美学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受制于超美学的时代欲求 ,美学缺乏自身的学术基础 ,美学史的研究还不充分 ,《西方美学通史》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努力。这部著作揭示的美学发展的“深层结构”给当代美学发展很好的启示 ,当代美学可依美学史发展规律的把握 ,清理各种遗留问题 ,将思想层次推进到“语言学阶段” ,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与位置 ,以美学的立场为文化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丑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不是作为一种范畴而是作为一种思想意识而存在的,就其原初涵义而言,它与古代中国人的死亡意识息息相关。不同的生死观导致不同的美丑观。儒家重生、重德的思想使其审丑意识呈现为或忌讳审丑或将审丑转化为道德人格美两种风貌,它主要指向伦理的维度;道家齐生死、一天人的思想使其审丑意识呈现为美丑互化和重视人的自然生命、自由精神两种特色,它主要指向美学的维度,是生命本真状态的显现。 相似文献
15.
赵建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6):87-91
中国美学主体价值系统的历史演化,是以主体直觉转换的不同知识形式为特征的,由此演变显示的审美内涵的绵延与深邃为中国美学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内在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李天道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1):51-55
就人生美学看,“清”则应该表征一种人生的审美构成域和构成态势。如老庄所倡导的清静无为的审美心理态度,虚心应物、涤除玄览的审美体认方式、超脱尘俗的审美情调等都以“清”为学理依据。作为道家人生美学的重要组成,“清”的审美意识深深烙印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观念和审美趣味中。 相似文献
17.
张节末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4):48-54
目前市面上见到的一些中国美学史专著在撰著结构上的缺陷,造成了对古代美学史内在规律的研究欠缺力度和深度的现象.对此,有必要对美学史的修史方法进行某种反思.与西方人的审美经验更偏重人与艺术的关系不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古人审美经验中最基本的关系.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大的突破和三次大的会通. 相似文献
18.
杨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4):87-90
道家美学对苏轼文艺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诗词中展现出的崇尚真朴,傲视荣贵的思想品格;提出了寓意于物,游于物外的审美态度;其被贬谪期间的作品展示了他看穿忧患,随缘自娱的超然的人生境界;在文艺创作上提出了随物赋形、成竹于胸、反对雕琢、因任自然等重要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