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白孔六帖》作为一部类书 ,为《白氏六帖》与《孔氏六帖》的合称 ,编者为白居易和孔传。该书杂采古籍中的成语故实 ,为作诗文查检提供了便利 ,并保存了一些失传古籍的内容 ,具有历史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
《释氏六帖》作为一部中土佛教类书,所叙录的内容极为广泛,不仅有大量的佛教掌故和术语,而且有各种各样的人文掌故,更有丰富的古代科学技术的知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即天文历法、地理、数学和物理、生物、医药卫生、纺织、工艺制造七个方面,分类总结此书在古代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以丰富和深化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王羲之《杂帖》全面展现了他的政治立场、处世态度和情感世界,从而折射出他在东晋名士中的典型性。《杂帖》作为研究王羲之的珍贵材料,其价值尚未被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4.
类书对一时代普通人的知识结构、文化趣味以及思维方式均有影响,所以通过唐代三部类书对陶渊明事典与诗文的辑录情况,考察类书与陶学的关系,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唐代对陶渊明的认知与接受。唐代类书接受了钟嵘关于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论述;对陶渊明诗文的辑录方式,使其具有选本批评与摘句批评意义。唐代类书对陶渊明事典与诗文的辑录,为读书界提供了相当的知识与思想资源。从比较中可以看出,唐代类书的编者见识高,选录全面,评价公允。  相似文献   

5.
《懋勤殿法帖》是清代康熙年间由朝廷组织刊刻的一部大型的汇刻丛帖,法帖完成后存于内府,故外界流传较少。文章从该法帖的选帖、排次两方面入手,将其与宋代《淳化阁帖》进行比观,指出《懋勤殿法帖》多取《淳化阁帖》之形制规模。  相似文献   

6.
《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清代的一部大型综合性类书,是我国类书编辑史上最为辉煌之作。后人把其称为"康熙大百科全书",在当时它是《大英百科全书》信息量的4倍。其体例编排规模宏大、征引丰富;结构严谨、体例完备;按语注释、初成系统;收录广泛、图文并茂,是查检我国清代康熙以前任何一个学科门类的资料或解决任何一个典故出处的重要工具书。  相似文献   

7.
《平复帖》是晋人的一件手书名迹,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通过对纸张形制等的考证,以及从字体结构判断。为晋人手写真迹已无疑义。其书法介于章草与今草之间,是章草向今草过渡的重要物证;其时代则处于中国书法由古体向今体过渡的重要变革时期。自《宣和书谱》著录陆机《平复帖》后,陆机为其书者似已成定论,故《平复帖》作为现存最早的名人墨迹被尊为“法帖之祖”,在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平复帖》未署名款,且年代久远,字迹斑驳,无论是内容还是书者,在鉴定上都存在很大困难。启功先生对《平复帖》释文的研究可谓为后来的研究者打开了一扇大门,此后的研究多在该释文的基础上展开,并且不断深入、扩展。陆机作《平复帖》之说虽为一般共识,但质疑之声仍然存在。明代有人将它定为陆机之弟陆云或汉代张芝所书,因缺乏证据而未能令人信服。曹宝麟先生《陆机〈平复帖〉商榷》一文,通过对书札所涉及的史实及人物的考证,提出《平复帖》非陆机书的观点,再次引起了书坛对此问题的热切讨论。《平复帖》研究至今,涉及的问题基本可划分为:《平复帖》的释读,帖中“寇乱”一词是否专指“永嘉之乱”,帖中提及人物“彦先”、“子杨”身份的确定。以及由彦先引申出的对“赢”、“瘵”二字的释读等问题。本文拟就各家对《平复帖》自上世纪80年代中至今20余年间的研究进行一次梳理,以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各方观点,利于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徵明于嘉靖十年用小楷题跋《袁生帖》,题跋内容以《三希堂法帖》刻本和《江村销夏录》著录最为可靠.从题跋中所提及的《袁生帖》的钤印、版本等诸多情况来看,现藏日本藤井有邻馆的墨迹《袁生帖》就是文徵明的题跋本,也是乾隆内府藏本.  相似文献   

9.
怀素草书除个别有墨迹传世外, 多数保存在历代刻帖或帖目中.通过帖目中帖名的比对, 将疑似怀素临摹的作品析出比较, 即可发现其曾大量临习王羲之的作品, 这对认识怀素的师法有启发性意义.刻帖中另一种蜀本《自叙帖》与传世墨迹本不同, 可见怀素生前书写过多本《自叙》作为"行卷"赠送名流显胄, 唐代的很多传世书迹或许都有类似的背景. 《大草千字文》先刻入宋群玉堂帖, 明成化六年 (1470) 曾由余子俊在陕西西安翻刻一本.通过将美国安思远藏宋精拓本与明陕翻刻本的比对发现, 明陕本的底本出自宋群玉堂本的晚拓本系统.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书法有篆隶楷行草诸体 ,而以草书为最艺术、最自由 ,也最为抒情。张旭是唐朝著名的狂草书家 ,他用激越奔腾的线条构筑了一件撼人心魄的不朽名作———《古诗四帖》。本文从章法、草法、用笔、布白、造型五个方面来鉴赏这件名作并分析此作品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华书局为《全晋文》中王羲之、王献之杂帖所作句读存在不少问题,多为不明东晋书札语言和格式所致.论文从五个方面对其有代表性的句读错误进行分析、订正,以期对杂帖的整理与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太平御览》征引《论语》数量繁多,在沿袭类书编纂体例的同时又呈现出引文形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在所征引的条目中更包含很多异文,这些异文不只与《论语》有出入,而且与很多古本的记载也有差异,通过对其异同的考辨可以为今人研究《论语》增补资料.《太平御览》在保存古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引文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在利用时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这部“类书之冠”.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点认为,《艺文类聚》是"欧阳询撰"或"欧阳询等撰",这种看法源自《艺文类聚》的书前署名和《旧唐书·经籍志》的著录。而这样的记载只是为了表述上的方便,往往突出了欧阳询,却遮蔽了其他起过重要作用的编撰人员。在短时间内编成一部体例较为完善的大型类书,一定是多人分工主导编撰而成。史书上记载的六位编撰人员均具有良好的资质,且其中四位留下了主导编撰的痕迹。欧阳询、陈叔达、裴矩和袁朗是《艺文类聚》实际上的领修人。  相似文献   

14.
由山东大学董治安教授主编的《唐代四大类书》(影印 ) 2 0 0 3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类书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之资料 ,按照一定方法编排 ,以便于寻检、征引的工具书 ,兼具“百科全书”和“资料汇编”的双重性质。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学术史和文化史上 ,数量可观的一批类书 ,以其特殊的文献保存价值和资料查询功能 ,一直受到广泛的重视。其中 ,纂修于隋末的《北堂书钞》、陆续编集于初唐和唐前期的《艺文类聚》与《初学记》,以及成书于中唐的《白氏六帖》等 4种 ,尤以去古未远而流传较广 ,隋唐以前秘籍遗文往往托以得存 ,形式上亦不无创制…  相似文献   

15.
《唐人试帖》刊印之初正值清代康熙时期神韵诗学盛行之时。毛奇龄试律诗观如“浑然无迹”、强调“气象”脱离不了当时的诗学风尚。之后的上师大本《唐人试帖》墨批与毛氏评解比试律诗观有所发展,体现出重视自然与关合应试的矛盾;乾隆时期纪昀之《唐人试律说》则更强调合乎“法度”和“切”题。这显示出康熙末期至乾隆早期试律诗学观由空灵到质实的倾向。一方面,清代试律诗学的成熟过程有自己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从毛奇龄到纪昀,清代试律诗学也与清代古典诗学的发展密切呼应。  相似文献   

16.
《编珠》是隋代杜公瞻为隋炀帝编纂的一部类语体类书,编纂时间约在大业六年(610)至大业七年之间,编纂地点在江都。《编珠》在唐宋时代流传不广,《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崇文总目》《遂初堂书目》等对其亦有著录,又可见其流传之余绪。清代高士奇在翰林院整理旧库纸堆时发现了《编珠》残本,补续之后将之刊行于世,《编珠》遂再次公开流传。高士奇补遗本《编珠》与原本有很大不同,《续编珠》则是高士奇据《编珠》体例而成的新作,目前《编珠》主要有清吟堂本、翰林院本、文政十二年本3个流传系统。  相似文献   

17.
《可乐》2010,(1):M0003-M0003
341、23756。这两个数字分别是腾讯·大楚网里一篇帖子的回帖数和浏览数。这篇热帖的内容正是出自《可乐》“侃天下”栏目里的一篇文章——《男人物种大灭绝》。  相似文献   

18.
《文馆词林》严谨的编纂体例为据其残本重构解析《文馆词林》文体分类提供了可操作的可能性。《文馆词林》在继承魏晋南北朝总集编纂和文体分类成果的基础上,极大的丰富了文体分类的级次体系,扩展《文选》类总集的二级分类至“文体——部——类(大)——类(小)——作品”多级分类结构;在部、类命名和分类标准上趋于统一,较之《文选》更具有体系,而其取经类书囊括宇内的“部”“类”统摄体例,亦为丰富总集文体分类方式提供示例之本。  相似文献   

19.
地方文献可以补史之不足,其佐史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存世地方志是我们研究历史学、考古学、文学、人口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宝贵的史料。《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出版已经三十多年了,其收罗宏富,体例完备,是一部使用价值很高的方志目录。由于当时参加整理出版的单位众多,人员参差,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文献在《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之外。近期笔者发现六则《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未收录的地方文献,特辑录出来,做补录六则和相关的考证,以飨学人和地方文献研究者。  相似文献   

20.
曾慥的《类说》,是宋代的一部重要的类书,内容丰富,保存了大量笔记小说,可为古籍校勘、考证提供依据;具知识性与艺术欣赏性,体现出丰富的史料价值。同时,《类说》也存在删削较多,文字零碎,不题作者;文字错讹脱衍、引书错误;有目无文,体例不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