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十世纪初梁启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于国民素质与国家建设的关系,梁启超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即认为人民德、智、体等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国家繁荣、社会进步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建立资本主义的近代化国家,就必须造就无数摆脱旧思想束缚、具有近代理想人格的新型国民。而培养这样的一代新人,则首先应对存留于国民身上不利于国家发展的封建习性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算。通过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反思,深入考察国民性的优劣,将会为新国民精神的陶铸与生成打下坚实的基础。20世纪初梁启超曾畅言革命与新民,而其新民之道则是从揭示、批判国民劣根性开始的。在探讨中国积弱之源…  相似文献   

2.
科学意义上的政党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当今无论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或是在民族独立国家中,政党已经成为一种最普遍,最重要的社会政治现象。通常人们根据在一个国家里实际参与掌握政权的政党的多少,把政党制度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英国和美国是比较典型的资产阶级两党制国家;欧洲一些国家大多实行多党制,其中以法国、意大利为典型;至于一党制,世界上有民族主义国家的一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时期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分不开的:袁世凯推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主观上是为满足其政治统治的需要,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满足了社会主流人群——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也与当时社会心理的预期相契合。  相似文献   

4.
福泽谕吉(1835—1901)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他的文明教育观,对日本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介绍、传播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启迪国民、提高日本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试图阐述福泽渝吉的文明教育观,以求教于教育史学界的前辈、专家。一一八三五年,福泽生于幕末一个下等武士家庭。当时,正值日本社会由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转变时期,摇摇欲坠的封建制度仍然禁锢着日本人民的思想。十九世纪中期,步入青年时代的福泽又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在国内,将军、诸侯及武士残酪地压迫农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期,瑞典的边际效用学派和德国历史学派共同开创了近代西方经济思想发展的又一历史阶段,成为近代西方经济思想演进的两大主流。但是,作为历史学派直接先驱者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及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却长期为人们忽视。一方面,作为抗衡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控制与剥削的代表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宣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既得不到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国家的理论重视,而且在落后国家又极度缺乏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日本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然而,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后,它却后来居上,较早地发展并确立了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出现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何在?这一经济制度又是如何发展确立起来的?研究它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深刻地认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属性,显然是大有裨益的。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萌芽——国家自由资本主义(1868—1905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两者紧密结合的产物,因此它  相似文献   

7.
西川长夫认为,法国大革命200周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即革命时代的终结乃至国民国家时代的终结。由于法国大革命是近代国民国家的起点,因而应将今后研究的焦点对准国民国家。国民国家有五个特征:具有国民主权和国家主权、为整合国民需要强有力的意识形态、位于世界性的国民国家体系、矛盾性、模仿性等。批判"国民国家论"的最主要观点为"没有结果的讨论",认为"国民国家论"过高评价国民国家的国民整合能力,但也激发了对少数人的历史、社会性别史、殖民地史的研究,并由此诞生了新的学科,出现了许多学术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浅论中日儒学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儒学比较,是我们从文化史角度解开近代日本经济飞速增长之谜的一把钥匙。近代日本社会正象明治维新时期著名企业家涩泽荣一所说,是“论语+算盘”或“东洋论理+现代西洋科学技术”的“儒学资本主义”。近年来国际日本学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已经融合成为民族心理和国民深层文化的儒学思想是日本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因此,中日儒学比较,对于探索日本经济发展的深层文化动因,对于挖掘以孔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学的合理成分,对于建立既符合我们民族特点。又能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文化价值体系是非常有益的。中国儒家思想公元5世纪前…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近代日本的社会改革放到近代世界大的时空背景中进行考察,认为其所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的改革,都属于“从属资本主义改革”。以明治维新为标志的改革,是一次没有资产阶级这一改革主体的“资产阶级改革”;西方列强侵略这一“外压”所引发的民族危机,催发的改革。摆脱民族危机,改变“从属”地位,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则是改革的主要目的。在这一分析框架下,近代日本存在的大量封建主义残余,疯狂的对外侵略行径,赶超型经济、体现为“后发优势”的社会进步奇迹等,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0.
民主与科学: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格意义上的近代文化,是指资本主义文化。民主与科学是近代文化的精华。然而,由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文化并没有得到正常、充分的发展,民主与科学作为一种思想口号,出现得很晚。这种特殊的历史现象使一些人产生了误解,似乎只有到了“五四”时期,才有资产阶级启蒙意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石培玲 《社科纵横》2004,19(5):124-126
源于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潮以其建立民族国家、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理念 ,极大地启发和鼓舞了梁启超关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理想 ,但从近代中国社会寻求变革的艰难历程中 ,他清醒地认识到公民意识的缺失正是中国社会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症结所在。梁启超主张通过政治变革和文化改造 ,培养一代具有明确的国家认同思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高度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能力的新国民 ,引领中国步入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序列。  相似文献   

12.
印度著名历史学家比潘·钱德拉在一篇题为《殖民主义、殖民主义的各个发展阶段、以及殖民地国家》的文章中,结合印度的历史概括地论述了他对于有关殖民主义的理论和观点。首先,他认为殖民主义是一种社会形态,是与工业资本主义同时产生、发展的一种近代历史上的新现象。因此,殖民地一开始便具有二重性:“近代化”和“低水平的发展”。殖民主义不单纯是政治控制和殖民政策的问题,也不只是一种结构——殖民地国家,它是殖民地在经济和社会上,在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世界资本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完整的综合体系。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在从事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对发展中国社会经济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具体的经济发展设想。这些设想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众多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本国社会经济的蓝图,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它们所实践。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 关于实行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多种经济成分 并存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鉴于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社会经济十分落后,因而,孙中山先生主张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包括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存在,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但是,如果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受任何限制,则会发展成为垄断资本,操纵国民生计,以至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的严重后果。因此,孙中山先生认为必须同时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1912年他明确指出:要“将国内所有铁路、航业、运河及其他重要事业,一律改为国有”,大资本国有以节制私人资本,“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32、323  相似文献   

14.
翻开世界近代史可以看到,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外侵略,处于前资本主义形态的东方各国,先后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然而日本却是个例外,当它刚刚步入半殖民地不久,却神奇般地摆脱了殖民地的不幸命运,走上了民族独立的发展道路。并在短期内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原因何在?本文将在与亚洲其它国家的比较中探讨之。 列宁说:“在亚洲,只有日本,也就是说。只有这个独立的民族国家才造成了能够最充分发展商品生产,能够最自由、广泛、迅速地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①近代日本之所以能在亚洲孤军突起,没有象中国和其他国家那…  相似文献   

15.
《求是学刊》2019,(2):64-72
西方学界对何为当代资本主义统治形态的探讨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种形态的争论上:新帝国主义和帝国。新帝国主义仍然是一种帝国主义,它基于民族国家主权的维护作用,强调了一种以垄断资本主义为基础的资本的帝国主义,表现为资本逻辑与民族国家主权的合谋。帝国超越了帝国主义,表达了一种空间开放的主权特性,把全球秩序视作资本统治原则的内在化,并用这种资本的统治原则完全替代了民族国家的主权。新帝国主义囿于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无法阐释资本统治的全球性体系,帝国只关注资本的统治原则而忽略了民族国家主权的保障作用。资本的统治原则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之间是一种不在场的关联形式,它们共同表征了一种基于帝国主义的帝国式的主权形态。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东北北部民族资本工商业是该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东北近现代史、东北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民族工商业对东北北部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了东北北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其自身发展的严重局限性也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一、东北北部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活动笔者认为,东北北部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大约在辛亥革命之后至ZO年代初这一段时间。在此之前,虽已经出现了若干民族资本机器工厂和…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体系论中,把各“国民国家”的发展范式看作是由它在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决定的,这种总体主义(holism)的理论结构一直受到批判。对此,本文想要以与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范式相对应的阶级关系状态为根据,将“国民社会”加以类型化,以从这些关系中找出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逻辑。为完成这一课题,把构成体系的固定资本总体的变化与劳资关系结合起来,再参考阶级斗争、国家干预、意识形态等因素,重构长期波动理论。据此从理论上说明,最先掌握世界资本主义主导权的“国民社会”在有可能发生转换的同时,也对处于“半外围”或“外围”的资本主义发展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性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发生于19世紀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所办近代军用、民用工业企业,同地主官绅商人投资创办的工业企业一样,是作为资本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立面而出现、存在和发展的。均具有较强的民族性格。在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之前,不须有“官僚买办资本”和“民族资本”之分,而应统名之曰“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其人格化统属于资产阶级范畴。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中,需要民主政治制度与之相适应。变专制制度为民主制度的首次政治实践,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它虽存在百日而被顽固守旧势力扼杀以失败告终,其历史意义却是伟大的。从此以后,辛亥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革命战争,基本上都是为实现民主制度以解决新经济与旧国体的矛盾,为资本主义经济顺利发展扫清道路。但遭到反动势力的顽抗。这样,实现民主与反实现民主,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不能顺利发展的波纹。鉴于上述观点,文章提出:110年近代中国史,以1898年戊戌变法作为分段线,比较能更好地体现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国家资本主义,是相对私人资本主义而言的,由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与资本的紧密结合而成,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资本的大规模建立,二是国家政权对经济生活实行强有力的干预和节制。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看,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形式而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之后才出现的现象。而在资  相似文献   

20.
一、现代化的类型及特点各国现代化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是资本主义模式或社会主义模式,或它们各自的变体模式,这取决于实施现代化的主体。而现代化主体道路和方式的不同,则又与各国国情的差异息息相关。近代或现代世界历史舞台的主旋律无论是社会革命或技术革命最终的目的都是民族和国家的现代化。但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建立在自己深厚的民族土壤的现代化;而任何民族土壤上的现代化都离不开对外开放和国际往来。现代化的类型按现代化的起步时间分,可分为“早发”的现代化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