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孟宪平  姚巧华 《理论界》2007,43(6):172-174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经出现过新经济模式(即列宁模式)、托洛茨基等人提出的“超工业化模式”、布哈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主义模式。在这些模式中的人本意蕴是不相同的,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因为列宁的去世以及其它等原因而中断,“超工业化模式”因为不符合人民的意愿而退出历史舞台,布哈林模式也随着斯大林对其人身的剥夺而湮灭,历史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并最终定格。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族主义模式因为偏离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使苏联的社会主义人本实践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2.
布哈林是国际公认的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列宁曾称赞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经济学家”、“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他的突出贡献之一是精辟的阐述和发挥列宁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特别是根据俄国特点提出的“落后的社会主义形式”的理论。苏联当时如能按照布哈林的理论建设社会主义,可能会少走弯路,少受痛苦,付出的代价也不会这样大。但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列宁主义的布哈林惨遭杀害,他的正确理论也被全盘否定。苏  相似文献   

3.
国际共运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被列宁誉为“党的最可贵和最大的理论家”(《列宁全集》第36卷第617页)、“学识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列宁选集》第3卷第550页)的布哈林曾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书中进行过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尝试.布哈林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或工人阶级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所以他把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又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教材》(见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人民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勇于认识错误,同时又有着独立思考精神的经济学家,布哈林在列宁逝世前,就已经摒弃“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左”倾观点,成为新经济政策的拥护者。在列宁逝世后的党内分歧中,布哈林实质上成为列宁晚期思想的解释者、捍卫者,甚至还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5.
尼·伊·布哈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曾经称他为“党的最大的理论家”、“全党所喜欢的人物。”他生活在列宁时代,经常受到列宁的教育和指点,是列宁志同道合的同志和战友,他曾经同列宁一道探索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列宁逝世后,他成为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阐释者和捍卫者,并为探索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洒下了热血。在当今,为了全面研究列宁的思想,特别是他的晚年思想,回击修正主义思潮的攻击,更好地坚持和发展列宁主义原则及其创立的社会主义,我们有必要研究布哈林,并  相似文献   

6.
布哈林对"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的批判,砸碎了托洛茨基"超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基石,捍卫和发展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想,加深了人们对工农联盟重大意义的认识.弄清此问题,可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五十多年前,在伟大导师列宁逝世前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中央坚持列宁的革命路线,坚决果敢地粉碎了托洛茨基反党集团妄图篡党夺权、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的罪恶活动,保证了当时的苏联继续沿着列宁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航道胜利前进。了解列宁、斯大林同托洛茨基主义的这场斗争,特别是重温列宁逝世前后联共(布)中央同托洛茨基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史上,江亢虎是一个曾名噪一时又颇多非议的复杂人物。他不仅在国内和孙中山、袁世凯、段琪瑞、汪精卫等著名政治家有过频繁交往,而且同第二国际第三国际一些活动家如片山潜、幸德秋水、列宁,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也有过直接接触。他既有在中国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创建社会主义政党的显赫历史,又有晚年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充当汪伪汉奸的不光彩记录。如何事实求是地评价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人物,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仅就本世纪初头20年中江亢虎和中国社会党的历史关系作一些探索,以期能对全面地评价江亢虎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郑异凡同志在《有关布哈林的若干问题》(下简称《若干问题》,见《世界历史》杂志1981年第1期)一文中,对布哈林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布哈林原来长期受批判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尤其是对布哈林的经济理论,作了相当精练的概括和独到的论述,读后深受启发。但是,对于文中基本否认布哈林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问题上犯过“半无政府主义”的错误,并为“发财吧”和“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理论作辩护,甚至说苏联在1925年后的三、四年中所实行的是“布哈林模式”等等的论点,却不敢苟同,现就这几个问题将个人一些很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与郑异凡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0.
列宁作为一个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他进行革命斗争的初期,就十分重视理论斗争的伟大意义。他在1902年2月写成了《怎么办?》一书,为俄国社会民主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这部革命文献中,列宁着重批判了轻视理论,否定理论作用的经济主义思想,提出了“没有革命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的著名原理,今天,我们重读这部著作,感到异常亲切,列宁告诉我们:“没有革命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在醉心于最狭隘的实际活动的倾向同机会主义的寸髦宣传密切地融合起来的情况下,必须始终坚持这种思想。”  相似文献   

11.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这条原理不仅肯定了经济同政治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且肯定了政治的首要地位。列宁说过:“……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的常识。”毛泽东同志一再指出:政治是灵魂,是统帅;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经济同政治的关系的原理,始终是我们在发展经济问题上坚持政治挂帅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抗”与“对抗性矛盾”是矛盾学说中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各自具有自己的内涵与外延,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对抗”是指矛盾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一种特殊的形式——即矛盾诸方面的斗争达到激化、冲突状态;“对抗性矛盾”是指这样一类矛盾,其性质是对抗性的,按照列宁的理解,就是指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列宁针对布哈林把对抗性矛盾与一般性的矛盾混为一谈的错误曾经写道:“对抗和  相似文献   

13.
在关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的讨论中,有几种不同的看法,分歧的焦点在于,怎样理解哲学理论的党性原则?哲学理论本身有没有阶级性或党性?如何正确地贯彻执行哲学的党性原则?弄清这一系列问题,有助于讨论的深入展开。我想介绍一下列宁有关这些问题的观点,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哲学的党性原则,是由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继而为列宁更加深刻、更加集中阐明的。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是具有鲜明的党性的。他说:“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做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 列宁的这一论断,是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斗争中提出来的。因为,十九世纪末,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激烈地进行着,而且日益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的斗争也突出地表现出来。哲学战线上的斗争贯串于各个方面。哲学与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就是当时斗争的突出的问题之一。修正主义的鼻祖伯恩斯坦,为了适应资产阶级反革命的需要,最先发难,攻击马克思主义。他借口实践否定革命理论,主张“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借口哲学的阶级性而否认哲学的科学性,叫嚷“回到康德去”。与此相  相似文献   

14.
苏共党内早期的无产阶级活动家、被列宁称之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的尼·布哈林,在列宁逝世后,面对着苏联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经济成份复杂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任务,进行了大量而艰苦的理论探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这些理论探索,对我国理论界正在探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课题不无借鉴,本文试就布哈林对过渡时期计划经济问题的观点作些评述。  相似文献   

15.
托洛茨基是早期苏共领导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毕生致力于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然而,他的命运却是悲剧性的.历史是公正的,托洛茨基最终得到肯定,是与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树分不开的.其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理论是最突出的.托洛茨基早期的不断革命论是其革命理论的根基,是一个关于落后国家如何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战略构想,并经受了十月革命的检验.之后,不断革命论在实践中得以发展和完善,体现为一系列具体理论: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革命论、政治革命论、世界革命论等,从而形成了宏观的社会主义运动完整版的不断革命理论,其实质是广义的不断革命论,是对不平衡规律的运用,是对无产阶级的自主性和国际主义精神的高扬.  相似文献   

16.
王若水同志在《读书》第九期撰文《马克思主义和学派问题》,说马克思主义不过企“整个人类思想史的一个学派”,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欧洲的许多共产党也都是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不同派别。这样的观点当然是正确的。不过,这种思想也并非有谁不同意过,列宁历来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上一世纪的欧洲许多社会主义流派对比起来讲它的作用和地位的。列宁在同卢森保等人论战中也未把卢森堡当作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也  相似文献   

17.
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包括东方国家容易发生革命、东方的民主革命容易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东方国家虽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等观点.同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相比较,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将社会主义问题提上了首要的地位,将俄国、中国、印度等东方落后国家的革命运动视为同一个政治力量体系来研究,同日益成熟的东方社会主义实践相联系,能够指导和说明20世纪东方的社会主义实践,从而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东方学"臻于成熟.  相似文献   

18.
五十年代以来,西方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以“研究”列宁的名义,对列宁主义进行肆意的歪曲、诬蔑和攻击。这种所谓“学术研究”是资产阶级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严重的思想政治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列宁哲学思想进行歪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图否定列宁哲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为此,他们制造了种种谬论,本文在此略加批驳。 一 批判把列宁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起来的谬论。 一些资产阶级学者认为,列宁的哲学观点“同马克思的观点是不相容的”;Z·A·约尔  相似文献   

19.
在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与卢卡奇和葛兰西等人不同的是,柯尔施论“列宁意识形态观”基本是批判和否定的。柯尔施认为,列宁从政治功用性的角度来考虑意识形态问题,而不关心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列宁的认识论消解了意识形态的革命性,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忽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列宁的意识形态思想成为评估科学发现的最高权威,走向了某种意识形态专制主义。分析柯尔施对“列宁意识形态观”的误读,对于我们探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途径,坚持科学的“列宁意识形态观”,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 对时代的科学认识,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纲领和战略、策略的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中,第一个对时代问题作出系统的阐述和分析的是列宁。列宁指出,区分时代不能根据“个别的、局部的、时而前进时而后退的运动,或脱离一般运动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