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日佛教入世精神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佛教入世精神的比较研究郭青生中日两国的佛教同属东亚佛教文化圈,建立在相同的基本经典的基础上。公元六世纪以来,日本的佛教就开始受到中国佛教的影响,其主要宗派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中国。因此,中日两国佛教有许多共同之处。然而,由于两国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2.
1999年9月12日—15日,由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主办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东北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来自中国和日本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就中国及中国东北地区与日本之间关系的历史、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下面着重对与会学者的主要学术观点加以概要综述。一  中国与日本作为亚洲的近邻,自古以来就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关系,中日两国各自的文明发展历史及中日关系史一直是两国历史学者研究的重要问题,特别是近代史对于人们认识两国近代发展的差异、如何促进两国交流关系的发…  相似文献   

3.
韩爽  王鹤 《日本研究》2005,(4):55-58
合理的钢铁产品结构是一国钢铁产业实现结构优化的关键。通过论述中国和日本钢铁产业发展史,划分了中国和日本钢铁产业的发展周期。在此基础上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比较同期与同发展阶段中日两国钢铁产品结构和进出口产品结构,并预测了中日两国钢铁产品结构的发展趋势,进而借鉴日本钢铁产业发展经验,指出了中国钢铁产品结构调整思路。  相似文献   

4.
尼泊尔,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面积147,181平方公里,人口1,713万(1985年),首都加德满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尼泊尔南部地区古名迦毗罗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因此,它就成了我国历代僧人崇敬向往的佛教圣地。早在公元405年,就有我国山西省僧人法显到达佛陀故乡迦毗罗卫城和他的出生地论民(洛明达)园,瞻礼佛陀遗迹,从而开创了中尼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佛教文化的相互交流,使尼泊尔佛教与山西佛教结下了友好情谊。  相似文献   

5.
一、中日经济关系的历史背景中日经济关系是随着国际形势和两国外交政策的变化而变化的。战后初期,日本追随美国而敌视中国,两国邦交尚未恢复,当时以民间贸易形式开展有限的经济交流,其特点是规模小,不稳定,受政治形势影响较大。到1956年,贸易总额达到12840万美元。到60年代,中日之间开展友好贸易与备忘录贸易,实际上是突破民间贸易范围的半官方性质协定。到1969年,中日贸易总额增至6.25亿美元。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是:煤炭、铁砂、大豆、玉米、杂豆、盐、镁等,日本向中国出口的商品是:钢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威胁论"之虚实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放 《日本学刊》2004,(4):99-109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 ,有关“中国威胁论”和“日本产业空心化论”纷纷出笼。从一般分析看 ,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是各自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从两国贸易关系看 ,中国并未对日本构成威胁 ,增加日本对华投资也是有利于两国的举措 ,因而可以认为 ,当前中日贸易关系完全是建立在互补和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7.
2007年是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为了纪念两国关系发展的这一重要历史时刻,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与中华日本学会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筹备了名为“互惠、合作、发展中的中日关系——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8.
1990年4月10日,一部部散发着油墨芳香的《天皇与中国皇帝》呈现在中日两国读者面前。至此,历经三年准备,费时二年出版的《东亚中的日本历史》13卷全部出齐。由于中国日本史学者和六兴出版社的日本出版家们共同努力,成就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要想给这二百余万字的巨著以贴切评价,非笔者能力所及,尚有赖精于此道的专家学者和后代人去评说。这里,笔者只来几句门外杂谈。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文化上一脉相承。日本的相当多的传统文化艺术大多源自中国。然而在文化观念上却显示出两国的解释学差异。中国人最注重“道”而不轻言“道”。中国文化中的“道”更为沉重,更为超越,更为终极,是一个深层次的概念。而在日本文化中,音乐、书法乃至武术进击等都常以“道”名之,蕴涵着幽闲古雅的温柔之美,但缺乏一种撼动人心的气质和精神禀赋。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刻原因在于中日两国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0.
赵放 《日本研究》2004,(4):7-11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我国加入 WTO以及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以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为背景 ,日本国内涌动着一股“中国威胁论”的思潮 ,认为大量中国廉价产品的进口 ,对日本相关产业构成了威胁 ,导致国内企业破产和失业增加 ,并加速其产业向中国转移 ,进而导致出现产业空洞化问题 ,甚至将本国经济低迷现状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相联系 ,这将不利于彼此间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中日两国贸易关系的发展是否会对日本构成威胁 ,两国贸易关系的性质如何 ,本文将通过对具体数据的分析 ,以期有助于上述问题的回答。二、对中日两国贸易…  相似文献   

11.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促进中日两国学术交流,扩大东北地区在国际上的影响,加快辽东半岛对外开放的步伐,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将于1992年9月25日至9月29日,在沈阳举办《中国东北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除国内学者外,尚拟邀请日本、港台地区的学者参加。会议的议题分为三个部分:(一)古代中国东北与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主要从历史角度,说明东北早在远古时代就已与日本通交。特别是渤海国与日本的交往,更为中日文化交流增添了光彩。(二)近代中国东  相似文献   

12.
程永明 《日本研究》2001,1(1):68-73
近世社会 ,在日本主要指江户时代 (160 3年— 1868年 ) ,大体相当于中国的明代末期至清代。中日两国近世社会的历史有许多相似之处 ,例如均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 ;在某种程度上都有过闭关锁国的经历 ;商人的势力逐渐壮大以及商品经济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等。尽管如此 ,但中日两国最终却走上了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其原因何在 ?笔者拟以两国近世商人家训作为切入点 ,通过对二者的比较 ,分析两国近代后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一、从家训看中日两国商人的相同点  日本近世商人 ,多以“商家”称之。在日本近世社会 ,出现了许多商家的家训 ,从…  相似文献   

13.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它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类似《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这部歌集收入了公元4世纪上半期到公元759年400余年里,日本各个阶层的人所创作的诗歌,约4500余首,汇集了当时存在的各种诗体,形成了日本诗歌的独特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关于“万叶集”这一名称的由来与含义,日本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山口博先生的这篇论文从中日比较文学的角度,对“万叶”一词的由来与含义作了详尽的考释与缜密的论证,读后可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及其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日财产继承制度比较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承制度是家族制度的重要内容,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特定的制约作用。本文拟通过对中日两国财产继承制度的不同形态及其原因的比较,探讨继承制度对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世界各国的家产继承制度各有特色,但基本上有两种:一是诸子均分制,一是长子继承制。长子继承制是西欧封建社会较为普遍的继承制度,中国是实行诸子均分制的典型,日本则是由诸子均分制转而实行长子继承制的。在日本历史上,从律令时代开始,由于受中国法律的影响,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二元主义”的继承制度,即断嗣继承和财产继承。所谓断嗣继承是指继承人(一…  相似文献   

15.
“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论”是中国国内对日认识的一种重要观点,其发展过程 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国内学术界和媒体中关于“日 本军国主义复活论”的研究和宣传明显增多,这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日两国国内发展 状况有密切关系。中国国内针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论”的观点,还存在着大量不同的 看法,主要集中在军国主义国家的具体条件、对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制约因素的强调、 对日本国内多元化与右倾化关系的看法等方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论”反映了中国国 民中存在的一种对日本的不信任感、对日本未来发展的警觉和忧虑,这已经对中日关系 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关于上述观点争论的由来、争论焦点及其对中日关系的 影响进行了综合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令人难忘的8月15日这天,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召开了一次“战后日本四十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次讨论会是一次日中两国学者共同探讨战后日本四十年发展历程的  相似文献   

17.
《金史》卷十五《宣宗纪·中》“兴定元年”、“十二月”条载:“即墨移风砦于大舶中得日本国太宰府民七十二人,因籴遇风,飘至中国。有司复验无他,诏给以粮,俾还其国。”“兴定”是金宣宗完颜珣的年号。“兴定元年”,即公元一二一七年。此时,在日本的历史上则为“镰仓时代”。“即墨”,在金朝隶于山东东路济南府莱州之下,为县治,其范围包括今山东省即墨县至崂山县一带。“移风砦”,初为金朝莱州莱阳县辖下的镇,在今崂山湾沿岸。“大舶”为从“日本国”来的商船。据载,我国早在西周时就和日本等国有了海上交通。宋朝时中日民间海运贸易更趋兴盛。在“十三世纪每年有四十到五十只日本船只开往中国中部的浙江方面”。因此,在公元一二一七年十二月,正值季风盛吹时节,有日本海船“因籴遇风,飘至中国”,是翔实可  相似文献   

18.
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是中日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甲午战争之后日资企业进入中国,至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了。百年沧桑、斗转星移,中日两国关系既经历了不堪回首的昨天,又迎来了平等互利、合资合作的今天。面向明天,两国企业将在经济技术合作中谱写新的篇章。本文拟从宏观的角度,将本世纪前半叶与近二十年日本企业在华投资的主要特点,加以比较分析与研究,以期吸取历史的教训和启示,进一步推进中日两国企业间的经济合作,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昨天与今天,日本企业在华投资经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昨天,日资依靠战争敲…  相似文献   

19.
林昶 《日本学刊》2002,(4):154-157
一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 3 0周年 ,“战后日本的主要社会思潮与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 2 0 0 2年 4月 3 0日至 5月 2日在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举行。此次会议是该中心成立以来举办的第 1 2届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主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 ,以及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著名学府的教授共 5 0余人与会。此次会议的召开 ,正值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 3 0周年之际 ,与会专家、学者对 3 0年来两国关系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 ,中日两国为构建“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而积极努力 ,两国高层互访…  相似文献   

20.
2000年4月28—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日本日中技术留学交流协会主办的“第四次中日青年论坛”,在北京和平宾馆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转型中的中国与日本——展望21世纪的中日关系”。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的20多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的50余名学者出席大会,国内外新闻单位及有关出版社也派员列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40余篇。中日两国年轻学者认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日两国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历程。在迎来21世纪的今天,整个国际环境以及中国和日本的国情都较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