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钦定补绘离骚图》是目前最完备的《楚辞》图绘本.它运用多种展现方式对《楚辞》诗歌内容进行摹绘,记录了画师对诗的阐释过程.画师过分忠实地还原诗歌文本,出现了诗歌内涵的消解.《钦定补绘离骚图》在编绘体例上有因袭萧云从《离骚图》的痕迹.由于创作背景不同,两书创作的目的、展现的现实风貌和表达的情感也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诗经》的比兴是以兴为主,那么屈赋的比兴则是以比为主。历来认为发生这一转化的原因,主要是受到春秋战国“隐语”的影响。但通过比较隐语的联想方式及体用特征,可以发现它与屈赋的比兴差别很大。屈赋的比喻象征主要与春秋以来人们对诗歌功用的认识有关,同时也是诗人摆脱散文形式的影响、集中提炼诗意的创作自觉的体现。《离骚》用四条比兴主导思路通贯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但并未顾及抒情主人公外在形象的一致,因此流行的“女性中心说”和“巫师说”都不符合《离骚》使用比兴的创作意图。《离骚》的主旨和比兴的主导意象都可以在《诗经》“大雅”和“小雅”的不少篇章中找到渊源。由此也可以见出骚与诗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著名的两篇弃妇诗《氓》(卫风)与《谷风》(邶风)是我国古代叙事诗的典范,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独特的叙事艺术和写实抒情相统一的艺术风格,堪称《诗经》"双璧"。从叙述视角、叙述方式、主人公性格塑造、对比修辞以及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比较探析两首诗歌的异同,会带给人们许多文学和美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一古代的中国可说是一个诗的王国,这表现在:一、诗歌创作极为丰富,二、诗歌理论著述也极为丰富.但同欧洲相比,在这两方面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和不足的地方,这就是:一、中国诗歌创作长于短篇(在漫长的中国诗史上,长诗不过《离骚》、《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瑟琶行》、《秦妇吟》等等而已),长于抒情(即使叙事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而短于长篇,短于叙事;二、中国诗歌的研究多表现为短小精悍的即兴随意的诗话,而缺少系统严密的体大思精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史。路具规模的,在诗歌理论方面,当推钟嵘的《诗品》,在诗歌史方…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诗歌源流批评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条线索中:一是在零散运用方面的承传,这主要体现在对诗体、诗风、诗法、诗意及诗歌历史发展源流叙论等方面;二是在集中地运用方面的承传,这主要体现在钟嵘、张为、吕本中、方回、许学夷、叶燮等人的承继线索中。上述两方面,从不同侧面映现出了我国古代诗歌源流批评的发展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6.
山水诗研究的新视野新拓展——评曾明《古代五大山水诗人论》尹在勤尹青(执笔)这样的认知也许可以为学人共识:在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山水诗独树一帜,自立门户,自有其艳丽,自有其芬芳。凡为诗者,鲜有不从山水中汲取灵气的,华夏大地的山光水色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诗...  相似文献   

7.
被后世人称颂为天下才子的屈原,写下了震古烁今,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宏伟壮丽诗篇——《离骚》。主要内容是表现诗人蒙冤被疏以后蕴藏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实现理想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离骚》中诗人提出美政的实质——"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屈原希望楚国弃旧图新,开创一个圣明时代。同时描绘了神游太空的宏大场面,展现了一个极奇富有神秘色彩的幻想的世界。《离骚》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伟大开拓和诗人在中国诗史上的伟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诗歌比较批评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条线索中:一是在零散运用方面的承传,这主要体现在诗体、诗风、诗法、诗意等方面的比较承传上;二是在集中运用方面的承传,这主要体现在钟嵘、张戒、高棅、王世贞等人的承继线索中。上述两方面,从不同侧面映现出了古代诗歌比较批评的发展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9.
《离骚》是我国第一首抒情长诗。它不仅以深沉炽烈的诗情、奇特丰富的想象、瑰丽清新的辞藻,开拓了浪漫主义诗歌发展的道路,而且以其美的形象,——执著于理想的高洁人格,在我国星汉灿烂的古文苑里闪耀着不灭的光辉。《离骚》作为屈原最成熟的代表作。这首诗正是从诗人特定的生活角度,真实地反映了战国后期楚国的社会历史。屈原一生经历了从怀王到襄王的两个时期,这正是楚国由强转弱的时代。怀王昏懦无能,任用佞臣,排斥贤  相似文献   

10.
诗歌赏析与教学单力洽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历史最长艺术成就最高的传统文学样式。先秦的《诗经》和《离骚》是古代诗歌的源头,唐宋诗歌则是古代诗歌艺术的顶峰,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开始了传统文学现代化的进程,而诗歌现代化则成为文学的开端。从郭沫若、闻一多,到艾青,...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文学遗产的宝库里,中国古代诗歌是一份璀灿夺目的瑰宝。如果将中国古代诗歌与外国古代诗歌试作比较的话,就思想内容而言,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就艺术水平而论,我们认为:中国古代诗歌是第一流的。 众所周知,世界诸多国家的一些民族,都有其引为自豪的长篇诗歌,特别是一些史诗(如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具有很高的价值。中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这类史诗(如藏族的《格萨尔》)。但是,在代表中国诗歌主体的汉民族的诗歌中,鸿篇巨制并不多见。象《离骚》那样的长篇抒情诗和《孔雀东南飞》那样的长篇叙事诗  相似文献   

12.
悼亡诗是一类用以寄托对亡者思念的特殊诗歌形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开悼亡诗先河,对后世悼亡诗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笔者通过对潘岳的《悼亡诗》(三首)赏析,分析其悼亡诗在意象选择、取材的角度、艺术手法和诗歌的形式等方面的写作特点,进而探讨《悼亡诗》对后世悼亡诗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篇自传体抒情诗,在世界诗歌发展史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这篇千古传颂的杰作,体制博大,内容丰富,感情充沛,辞采绚丽,充满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朴素的辩证法因素,集中反映了屈原的哲学、政治、伦理和美学思想。我们可以说《离骚》是蕴藏着哲理的抒情诗,也是饱含着情感的哲理诗。前人对于《离骚》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对它的美学特色和审美价值却论述较少。本  相似文献   

14.
屈原的骚体诗,以其瑰艳奇丽之美,在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史上独领风骚,成为一种范本。由此,历代评论家对屈骚这一独特文化现象作过种种探讨。本文结合《离骚》、《九歌》等作品,分析了屈骚的瑰奇之美。继之,以法国美学家丹纳的“三要素”说为理论支持,揭示了造成屈骚瑰奇之美的几方面深层原因,也算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祖国是诗的故乡.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艺术长廊里,至今仍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光彩.吟诵那些脸炙人口的诗篇,我们仍能感受到古代诗人们心灵的震撼;而最能拨动我们心弦的,则是在这些诗篇中激荡着的爱国主义情感所鸣奏的旋律.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光耀干古的爱国诗篇.其实.不仅是《离骚》,屈原的诗,哪一首不袒示他痛苦而高洁的灵魂,哪一篇不浸透他忠贞爱国的血诚!“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抽思》)因思念祖国,短暂的夏夜.在诗人眼里如此漫长;因眷恋家园,诗人的梦魂一夜间竟返乡多次.“鸟飞返故乡兮,  相似文献   

16.
屈原从巫术文化中吸收营养,创造出《九歌》这样瑰丽辉煌的绝唱,在中国诗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笔者试就《九歌》的艺术特色作一粗浅的探讨。真诚直率的感情美诗歌是表达感情的。《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强调诗歌是感情的产物,这是我国古代诗论中一个传统看法。孔子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说明儒家又是以伦理道德来规范诗歌感情的表达。而代表楚文化精华的屈原,  相似文献   

17.
刘勰论《诗》、《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和《楚辞》,有如两颗各具异彩的明珠,两千多年来,一直在我国文学史上大放光芒。《离骚》是《楚辞》中的代表作,故人们以《诗》、《骚》并称。这两部艺术珍品,不仅以其不朽的艺术生命,给历代人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养料,而且为我们总结古典文艺理论,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有价值的依据。我国古代卓越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他的杰作《文心雕龙》中,对《诗》、《骚》作了多方面的评论,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在今天还具有借鉴的意义。他说:“若能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酌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选集《诗经》中,保存有大量的反映婚姻爱情的诗,其中以妇女被丈夫遗弃为题材内容的,占有相当的数量,象《卫风·氓》、《邶风·谷风》、《王风·中谷有蓷》、《小雅·谷风》等。在这些诗歌中,有一种基本的模式,这就是:女子痴情,男子负心,弃妇自叹。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诗歌史上,两首篇幅最长、思想性艺术性都很超绝的长诗,都是悲剧诗。这两篇悲剧长诗,一篇是东汉末年产生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一篇是公元前三、四世纪之交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第一个诗人屈原所写的抒情诗《离骚》。一屈原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悲剧。他所生活的楚怀王、楚襄王时代的楚国,也是一幕从强盛到衰亡的悲剧,而《离骚》正是通过对诗人自己命运和遭遇的描写,把这种现实悲剧表  相似文献   

20.
《离骚》“求女”的指寓是什么 ?屈原最大的人生痛苦是不被理解 ,《离骚》与《九章》中反复申说这一点 ;在《九歌》中也有人神或神灵之间不相理解的叙写 ,而先秦时常以男女之间关系比喻知己关系 ,因此 ,“求女”就是求知己。但屈原又把求知己不成归结为介绍者的失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