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美国进入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美国大众文化迅速向境外传播,形成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历史上“美国化”的第一次高潮。欧洲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试图限制这股引起欧洲精英十分恐惧的“洪水”的进入,但最终收效甚微。欧洲的“美国化”归根结底是以美国大众文化为媒介的“美国生活方式”向境外的大规模蔓延,这对于固守传统的欧洲社会来说也许是“不祥之兆”,但却是难以抵制的。由此,这一时期的“美国化”可能给欧洲国家带来文化转型上的混乱或许多人的“失落感”和无所适从,但从长远来看只会给“传统”中添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新的成分,促进了欧洲国家向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我国大众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针对新的时代特点 ,如何对大众文化予以积极的引导 ,使其成为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大众文化最早出现在西方 ,是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方便、流动的生活方式的体现。在全救化浪潮当中 ,大众文化的发展更是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这集中表现为三点 :一是对人的感官需要和消费欲望作了一种合理性的肯定 ,还原了普通人的生活与真实感受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代紧张生活中的负面情绪…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兴起后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是20世纪冷战结束后人类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的存在业已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大众文化的兴起与这一阶段人类最重大的变革--如经济全球化、意识形态变革、媒体革命、高科技与互联网、新经济浪潮与当代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然而,大众文化自兴起以来就一直是一个聚讼纷纭、争辩不已的场域,争辩的核心是,当代大众文化究竟是降临我们时代的恶魔还是新世纪的福音.面对这一现实,有效的做法是指导和规范大众文化操作,引导其趋利避害,向更加健康、更加高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这一原本属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特有的文化现象,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异军突起后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它以各种形式和渠道渗透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并成为市民大众不可缺少的生活需求。由于这一现实完全溢出了原有的知识话语系统,应该承认,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及批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一些研究者移植和挪用西方文化理论的视角和语言来解释中国的大众文化,同大众文化现实出现了严重错位,不能触及大众文化的实际和真相。因此,作者认为建立起适合于本土的科学的大众文化批评理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3,(9):124-130
"冷战"时期,美国大众文化的显性存在对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影响,往往是通过价值诉求等隐性存在的更张体现出来。而文化扩张如果达到了价值观的影响乃至塑形,对比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国家力量角逐,这种隐性殖民,其效果更为深长。论文立足于"文化扩张"这一视角,对"冷战"末期迪斯尼卡通片、流行音乐、牛仔裤这三种美国大众文化形态在中国的文化影响,做出了要略阐析,为我们管窥美国的大众文化全球渗透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的兴起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但部分大众文化的创作非理性和功利性又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文章分析了发展大众文化的必要性及现代大众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只有在主流文化引导下,大众文化才能健康发展。并就主流文化如何引导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文化诉求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宏璐 《北方论丛》2012,(4):141-143
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国大众文化既有传统文化内容,也包含着诸多"舶来品"。和国外的大众文化一样,中国大众文化借助现代化传媒迅速成长。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然而,大众文化在丰富人们日常生活、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为更好地发挥文化的教育、教化功能,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大众文化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培养大众的文化自觉,也有助于对大众文化有本真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雍德宽 《理论界》2002,(1):50-5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文化传播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而影视文化做为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消遣娱乐、信息传播及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群体即是影视文化的主要  相似文献   

9.
美国大众文化的兴起与美国工业化的完成和城市化的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初期社会财富的增加、城市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大众文化市场的形成,使人们开始追求物质商品消费以外的文化商品的消费,从而形成了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0.
王树平  雷淑媛 《理论界》2004,(4):137-13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大众文化有了迅速发展。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众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合理性和进步意义,但它对精神领域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大众文化的历史考察、发展现状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使大众文化得到规范、提升和优化。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社会现代化的进程要求实现人的现代化,同时现代化进程的一定阶段创造了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为现代人提供了独特的生活方式。然而大众文化与人的现代性的发展之间又存在某种不完全相关、甚至是负相关的关系。这一矛盾的出现提出了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和人的关系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完成社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大众文化的兴起,继而成为市场与文化、人与社会相沟通的一个交汇点,把我们带进了现代性不同展示方式的发展和对立中。大众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和弊端,既为人的现代性的发展创造了条…  相似文献   

12.
为大众文化辩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珂 《东南学术》2002,(4):159-165
本文探讨了中国当前大众文化的生态 ,透析了其利弊 ,认为大众文化利大于弊。针对近期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茫然与否定 ,从历史、现实、文论、艺术等多种角度 ,还结合作者从事大众文化理论宣传和生产的经历 ,为大众文化作了较为全面的辩护。目的是为了揭示出知识分子 ,特别是精英文人应该如何面对日渐兴起的大众文化热 ,号召精英文人参与大众文化生产 ,提高其品味。这正是精英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13.
大众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立场与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知识分子"大众导师"的地位相比,现代知识分子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话语挑战。大众文化产品的"无孔不入",大众生活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使得知识及知识分子与大众生活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大众社会中,现代知识分子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而从中心走向了边缘,面对文化资本失落、大众崇拜转移、知识分子的分化,客观公正地评价大众文化及其产生的影响,主动承担起文化批判的任务,是知识分子必须坚持的立场和使命。大众文化以它极强的吞噬能力正在迅速推进这一时代。不失天职的知识分子应该始终站在一个普遍的、综合性的角度针砭时弊,充当起"漫漫长夜的守更人"(曼海姆语),主动承担文化批判的任务,以其独特的视角去审视大众文化的走向,去揭示隐伏在大众文化背后的危机,以冷静的思考去形成自己的观点,以纯理性的论证去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迅速兴起,并且影响日益广泛。其消极和积极功能同时影响着人们精神生活。因此在大众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自觉紧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大众文化的作用,引导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建设,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规避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促进大众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娱乐性是大众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正因为这一特点,大众文化在满足人们的娱乐休闲、缓解负面情绪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市场逻辑的支配下,大众文化开始只追求娱乐效果,放弃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即出现了过度娱乐化倾向。促使大众文化从娱乐到过度娱乐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是表现为无聊、郁闷、焦虑的社会负面情绪和媒体商业化运作。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期的大众文化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众文化的兴起是改革开放尤其是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的一种引入注目的文化现象,与之相应,对大众文化走向的价值评价构成了目前国内文化讨论的热点之一。然而要对当前的大众文化实践予以准确价值定位,必须将其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社会转型联系起来,否则必然导致对大众文化实践的褒贬不一的评价态度。从社会转型的视角分析,我们认为大众文化实践是文化真正回归社会生活、文化真正实现现代化生长的必然环节,因此就通过积极的引导来促进当代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  相似文献   

17.
张一  罗理章 《学术探索》2014,(3):147-152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政治表达、社会整合、情感培育等意识形态功能。大众文化冲淡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信仰、冲击着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威胁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削弱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借鉴和吸收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构建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平台、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众文化时代进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李庆霞 《河北学刊》2012,32(2):152-156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大众文化研究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前沿。西方马克思主义始终把大众文化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但其成员对大众文化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本雅明、洛文塔尔充分肯定了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霍克海默、阿多诺对其持激烈的批判态度,葛兰西、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的态度则更加复杂。本文试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对这一现象展开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琼州学院学报》2016,(3):38-4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危机"与"崩溃"构成了描述中国乡村的主流取向。经济、社会及教育危机主导了这一时期中国三农问题的书写基调。然而,在早期中国人类学家费孝通所书写的江苏开弦弓村、杨懋春笔下的山东台头以及林耀华记述的福建黄村,却基本上呈现出一幅较为和谐的乡村生活画面。这一时期史料中俯拾皆是的乡村经济、社会和文教三大危机与这三个村落有的实际状况并不完全相符。进而对这一时期乡村危机"大理论"下的乡村书写提出了一定的质疑。  相似文献   

20.
承载着愉悦大众功能的电视娱乐节目是大众文化与电视媒体合谋的产物,无时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电视娱乐节目与大众的亲近感使其得以成为彰显大众文化的代表。同时由于电视娱乐节目的市场化商品性特点,使得由它引导和彰显的大众文化具有了媚俗轻浮的特征,电视娱乐节目的泛滥对大众文化在一定时期的形成具有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