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戏剧与影视跨界由来已久,尤其在叙事与传播上,戏剧与影视既各有范围又互有跨界。无论外国还是中国,电影之成为艺术总是与戏剧“互文”,电影和戏剧在叙事上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且同属时空双跨综合叙事艺术。数字技术条件下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为戏剧影视等艺术的跨界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改编成为戏剧影视等跨界多向传播的一种有效方式,戏剧影视等艺术的传播路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从语义学角度对“跨界”进行了词源分析,揭示了“跨界”的内涵与本质,进而引向“声乐跨界”这一话题。通过对我国声乐跨界历史脉络的梳理,找到当代语境下声乐跨界的理论根基及其在当代的表象。依据我国当前的文化发展态势和艺术发展规律,洞见我国声乐的发展趋势,以利于理解声乐审美观念和声乐艺术行为。  相似文献   

3.
影视艺术批评三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影视艺术需要批评,它是影视艺术整个生存与发展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与作用,科学地设计并实施多元化的批评形式,对影视受众和影视批评家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文章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影视艺术批评的功能与效应、影视艺术批评的主要类型及影视批评主体的素质,试图以此构建一个影视艺术批评的可操作框架。  相似文献   

4.
2013—2014年重庆市戏剧与影视学研究在数字影视艺术理论研究、电影和戏剧戏曲创作、学科点和研究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和成果,重庆市的戏剧与影视学发展在电影、数字艺术及动画艺术、新媒介及电视艺术方面实现跨学科研究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并在影视实验美学向数字、仿真、交互交融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21,41(1):15-21
影视、评书等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历史故事的传播与普及,起着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文化的发展,与中国历史上的不朽之作《史记》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有很多,如影视、歌舞、戏剧、评书、有声小说等,它们或选取《史记》中的故事,或以《史记》中故事背景为由头进行加工改造,或故事源头在《史记》,等等,将中国古代优秀的历史文化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给普通大众。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它们是相通相融的,要想传播得更为久远,需要高雅与通俗的结合。艺术内涵也会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地域的变化增入新的内容与形式。当然,艺术传播历史与文化也并非尽善尽美,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如不以史实为基础随意篡改、没有与现实结合起来以及可读性不强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影视艺术在艺术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方面仍然缺乏足够的文化自觉意识,远未形成大众传播意义上的"文化合力";旨在面对中国当代影视艺术所表现出的宏观战略的缺位问题,探讨在当前形势下建立相关战略思想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视像为主要符号的视觉化传播成为当代大众传播的时代特征。它对传统艺术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传统艺术形态的视觉化主要发生在以文字符号形态的小说、散文和以音声符号为传播形式的音乐艺术方面。同时影视艺术本身也向泛视觉化发展。传统艺术的视觉化传播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审美后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和手机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以强大的声势涌入主流传播渠道,使得艺术传播单一地屈从传统大众传媒传播逻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艺术的生长或因现代传媒环境的变化呈现出分化发展的情况:依托传统大众传媒发展的艺术进一步精萃化,服务于企业品牌建设的倾向化创作促使艺术流派多元共生,基于个人自媒体的艺术精彩纷呈。在这个注意力主导的时代,以互动、社交、分享、小众化、大数据取胜的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促使艺术传播与价值影响发生诸多变化:艺术普及更为迅速广泛,大众审美空前提升;人人都是设计师,个性化订制大发展;艺术批评全球化,艺术品交易市场更加活跃;艺术文化产业大发展,基于艺术的自媒体“钱景”可期。自媒体传播在大大促进艺术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比如:传播内容的同质化问题严重,自媒体艺术传播面临发展瓶颈;超现实镜像问题依然在自媒体中存在,这对包括艺术在内的社会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极为不利;技术引发传播异化,并对艺术创作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全新媒介样态的“影视短视频”似已在“人文精神”与“实用功能”之间寻得平衡点,其现实传播却背离了影视文化创作原初的教化、娱乐功能。一系列违背语境真相、摈弃厚重叙事、蔑视人性尊严的伦理失范现象不仅违背网络公共空间的社会道德与文化准则,而且挑战作为人本质功能的德性论与义务论。以影视短视频的伦理失范问题为切入点,结合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对艺术二次创作的批判性观点,深入探讨“影视传播2.0”的传播迷思与现实进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以此,进一步探索影视传播突破“无用之用”樊篱的有效路径,重构适应数字时代影视短视频传播的伦理规范,助推影视短视频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有声传播运用语言的音色旋律、恰当节奏、适度强弱、精准感悟展现出声音的音韵美、节奏美、分寸美、人文美等艺术价值。广播剧是有声戏剧形式,通过声音表达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戏剧情节,表现主题思想,展现文化内涵。广播剧《家风》表达的“家”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文化”的缩影,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营造了健康、浓郁的社会氛围,其中声音传播的艺术价值是广播剧成功的重要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1.
艺术的理念、分类与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艺术审美是自由意志自身观照的精神愉悦的理念,把艺术的分类研究逻辑地结合到艺术的历史研究上来,根据自由意志的意识形式由知性形式向理性形式发展的一般规律,将艺术分为主观艺术、观念艺术和客观艺术三大类,艺术发展的历史也相应地经历了这样前后三个发展阶段。主观艺术依次为音乐、绘画、抒情诗,观念艺术依次为史诗、建筑、雕塑,客观艺术依次为戏剧、小说、超现实文学。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艺术界出现了一系列的"改编"、"翻拍"、"翻唱"之风,其对象是被称为"经典"的老影视剧、老歌以及更早的文艺名作,改编的方向是适应新一代受众的审美心理,最终目的则是获取最大的市场份额。从"老戏新拍"、"老歌新唱"等现象来看,传统的艺术经典似乎又获得了新生。通过对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经典变容的途径与产生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的分析认为:大多数改编后的作品并没有将原有的精神继承下来,也没有融入真正的现代精神,改编者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将古老的经典与现代观众的文化心理对接起来,对"经典"本身的继承或创新则退居其次,这种改编者与观众的互动影响产生的只能是貌似繁荣实则颓败的艺术经典的另类"变容"。  相似文献   

13.
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影视艺术的创作形态,同时,给影视作品的传播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革。面对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积极扩大视野去了解相关艺术与技术的实践, 站在兼容并包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互联网环境下影视艺术的创作模式,用互联网思维做电影,找出适合新媒体的影视创作方法和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4.
电子游戏也是一种叙事形式,尤其是角色类电子游戏具有更明显的叙事特征。因此,从叙事学的角度对角色类电子游戏进行了分析,通过与传统游戏和文学、戏剧、影视等传统叙事艺术的比较,总结和分析了电子游戏的四个叙事特征,即电子游戏分别是一种基于空间、基于互动、基于体验和基于化妆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艺术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走向世界,可以借助传统表演艺术、艺术设计及影视艺术等艺术路径实现对外传播。音乐、舞蹈、戏曲等表演艺术的创作从传统造型艺术中汲取灵感,生成新的作品,面向海外传播同时,必定带动其中传统造型艺术信息的跨文化传播。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统造型艺术元素,也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向域外推广的重要艺术路径。文化遗产纪录片、古装影视剧和动画艺术片等影视艺术包含丰富的优秀的传统造型艺术元素,是易为海外观众所接受的传播路径。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扩大海外影响力可以考虑更多地利用艺术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6.
论西方“吸血鬼”影视作品的题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血鬼”是西方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创意题材之一,“吸血鬼”小说与“吸血鬼”影视密切相关,后者通常以前者为基础,通过改编和影视拍摄,使虚构的吸血鬼形象走向了世界。这些“吸血鬼”影视作品往往主动发挥影视艺术的特点,强化作品的视觉效果;广泛借鉴文学、动漫和游戏等创意元素,自主创新;反哺其他文化创意,催生新的文学艺术作品或动漫游戏。同时,它们的题材不断演变,其形象逐渐去鬼怪化而走向人化;不再是个体的,而有家庭或群体性的;并在人们的虚构中混迹于人类社会,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从传统文学的立场出发,早期的电影不被看作是一种叙事的艺术。但与此相对照的是,新生的电影对传统文学的改编,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未停止过。电影及后来的电视对文学经典改编,一方面帮助电影度过最初的危机,促进了整个20世纪影视艺术的长期繁荣,另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甚至对文学作品的内在创作规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一部分当代经典作品具有了明确的"影视化"特征。影视改编一般可分为"忠实的改编"和"自由的改编"。  相似文献   

18.
传统戏曲难以在晚清剧烈的社会变革中适应观众和时代的需求,难以发挥革命宣传、鼓动以及启蒙民智的社会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人士积极推进晚清"戏曲改良",艰难的戏曲改良又迫使改良者将目光投向西方的话剧艺术,去接受新的戏剧观念和思潮。新剧作为舶来的戏剧艺术与中国的民族审美存在隔膜,要在中国戏剧舞台上扎根、延续,必须与民族传统、戏曲传统相"融合",吸收、借鉴戏曲改良中的优秀成果从而使得话剧舞台艺术在舞台表演、舞美、剧场等方面得到丰富和发展,推进了话剧的民族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时代的文学艺术——对“艺术终结”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人类迈向数字化的21世纪之时,高科技已经深入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艺术.技术和艺术联姻,生活与艺术的距离被抹平,由"读纸时代"向"读图时代"转移,现代的新型艺术形式形成了对于传统经典艺术、高雅艺术样式的冲击和挤压.于是,"艺术终结"论日益强烈.通过从艺术与人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以及艺术自身的发展三个方面论述数字化时代艺术的前途,指出数字化既给艺术带来冲击和挑战,又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生长点,我们应该运用历史辩证法的观点看待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学艺术并没有终结,而且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是由历史悠久的工艺美术蕴育的 ,在 2 0世纪引进借鉴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思想 ,经历了繁杂混沌的过程及从工艺美术到设计概念的转化后 ,于 2 0世纪末形成的新的学科。它与工艺美术既有着紧密的源脉关联 ,又在新的发展中产生了本质的区别。面向 2 1世纪 ,中国的艺术设计将面临着现代文明的多样化、人性的多元化、“绿色设计”、高新技术应用、继承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挑战 ,而这些正是需要我们去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