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当代西方关于艺术和审美经验中的知觉特性的研究中,美国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可以说是最负盛名的一部美学著作。阿恩海姆很注重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他本人即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格式塔心理学家把现象的经验看作是整体式的格式塔(Gestalt),即“完形”,认为知觉经验不是感觉元素的集合,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觉本身显示出一种整体性,一种形式,一种格式塔”。这种整体性是在任何部分中找不到的,也不是各部分相加的总和。不仅知觉经验是一种格式塔,整个心理现象也都是格式塔。“因为人的诸心理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着,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  相似文献   

2.
潘智彪 《学术研究》2004,(12):140-142
审美知觉对象的特性决定了审美知觉的特性。审美知觉的对象具有社会性, 它体现为审美知觉具有互动性、主观性、解释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意象与意象派 最早把意与象组合成一个词,并构成美学概念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虽然“意象”作为美学的概念最早被中国人提出,但使“意象“焕发出独特的艺术光彩并成为一种美学原则的却是现代英美诗  相似文献   

4.
维特根斯坦通过分析视知觉的特殊情况,指出看作不同于看。看作与看之间存在着概念区别,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看作知觉中呈现出不同的外观(面相),所以看作虽然是知觉的一部分,但它内含着思想、经验和文化等因素。维特根斯坦的视知觉认识论引发了多维效应,对于美学、宗教哲学和科学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浅析视知觉理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品设计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设计规划人与物的关系,给用户提供知行合一的条件。视觉与用户的认知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将视知觉相关理论应用在产品设计中,可以优化用户知行之间的关系,减少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视觉感知负荷、思维注意负荷和动作能力要求,简化操作过程,从而设计出更加宜人的产品。  相似文献   

6.
<正> 人的活动既是主动的又是受动的,但有的活动偏重于受动性,有的活动偏重于主动性,前者如认识活动,后者如价值活动。审美却把受动性和主动性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受动性和主动性的和谐自由的关系,这正如周来祥先生所说:“审美所追求的却是对象的和主体的和谐统一,是真和善的统一,既包括客观对象的规律性,又包括主体的合目的性(对象对主体的关系、意义)。”(周来祥《论美是和谐》第129页)  相似文献   

7.
论奥尔德里奇审美知觉论的理论基础铁省林在现代西方美学界许多人认为哲学思考对美学研究来说“无足轻重”或可有可无的时候,美国著名美学家奥尔德里奇(VirgilC.Aldrich)却公开宣称应该珍视哲学思考,作为艺术哲学家的美学家将会由此得到助益。他不是说...  相似文献   

8.
在充分重视艺术欣赏的感性活动本质的前提下,杜夫海纳非常强调理性因素的作用.他清楚地阐述了理解的不同阶段及其在审美知觉中的具体作用及作用方式.他认为审美知觉中存在一种特殊的思考-依附性思考,这一理论为审美直觉的突发性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这是他具有创造性的地方.总体上,他的审美知觉中的理性因素显示出非主导性的特征,从而印证了审美活动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作为阅读主体的阅读者与阅读对象,最积极并具有创见的视觉阅读活动,都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对阅读对象进行复制与再现;这就是主客体间天然的一种距离,恰恰这一距离造就了整个艺术创造过程。就电视文艺晚会来说,晚会编导对节目材料与观看者之间的“误读”与距离的认知程度和调节程度,就决定了节目材料视觉效果和剧场效果。  相似文献   

10.
审美谈     
审美谈尹旭围绕着美和审美,千百年来人们的论述浩如烟海。本文不拟涉足这一“烟海”中的各种功过是非,而试图用简明清晰的语言。表述出笔者关于“审美”的一点粗浅想法。从本体论与发生学的层次看,总是先有了客观存在的美,才有审美主体的“审”的问题,因而才有审美。...  相似文献   

11.
张中 《江淮论坛》2013,(1):86-92
知(直)觉是梅洛-庞蒂美学的出发点,也是审美的重要环节。身体美学强调“互逆性”,使我们形成新异性直觉。我们可以重新组织知觉和布置空间,从而实现审美自由。语言是知(直)觉的首要目标与中介,也是感知世界、通达他人的必然之途。通过语言的中介和迂回,我们瞬间直觉事物本身。语言直接给予形象,它让我们生成艺术和审美自由感。对梅洛一庞蒂来说,艺术是一个关于自由的秘密。这一秘密会在审美知(直)觉和身体运作中被唤醒,而其全部意义也将被感知和体验。知觉是与“意义”的相遇,艺术作品的意义就在于知觉的发现、配置和构造。艺术是审美知觉的再创造.它是身体一主体运作的结果。进入审美,我们直接参与知觉和身体的交互融通、交相反馈过程:在这种互逆性的知觉与身体中,我们能够察知艺术的秘密。  相似文献   

12.
宁海林 《人文杂志》2012,(3):97-102
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在一般意义上揭示了视知觉形式建构的基本动力机制问题.它把视觉形式与情感等精神活动融入到视知觉形式动力生成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形式主义美学与表现主义美学之间的分歧,发展了表现主义美学和形式主义美学;同时也使艺术形式和情感表现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弥合了符号学美学中艺术形式和情感的逻辑形式之间的裂痕.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现代西方美学的内在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性和独立性健康地发展 ,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 ,要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 ,全方位地了解学生 ,调整好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 ,充分发挥学生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4.
学界关于古代文论言说方式的研究,基本停留在揭示原理和一般语言形态的层面,未触及语言表现的具体样式尤其是语法层面的问题。文章从审美概念的价值分类入手,将传统审美概念分为绝对正价概念、有限正价概念、负价概念和中性概念四大类,在古典美学中庸思维方法的背景下探讨了古代文论中相关表达的语言形式,从语法层面着重分析了有限正价概念表达的补充法、排除法和限制法,同时也对绝对正价概念、负价概念和中性概念的表达方式作了归纳和总结。这一研究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和言说形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中的丑也可以成为艺术美。因为美学史上流行的关于艺术美仅仅能够而且仅仅应该表现自然美与生活美的狭隘观念,不仅不能够解释历史上的艺术实践,而且也不利于艺术的发展。它导至了虚假的艺术的产生,这就妨碍了甚至扼杀了真正的艺术美的创造,使艺术堕落成为反动统治阶级掩盖现实,粉饰太平的假面。历史上的宫廷艺术和学院派艺术即是如此。法国拿破仑三世之所以赞赏学院派画家卡巴内尔的《维纳斯诞生》,就是因为这类作品能够为他们消遣解闷,能够为他们与他们所统治的社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唱赞歌。卡巴内尔的《维纳斯诞生》画的裸体的维纳斯柔和、舒适地侧身卧着,天空  相似文献   

16.
自古迄今,许多诗人都通过吟咏日月星辰、山水泉石、禽兽草木等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怀,象征自己的人格、志节,寄托自己的喜怒哀乐。当代的诗人们又多有咏犁、锄、锤、斧、钢钎、刺刀、路标等,以抒发革命的理想和抱负。优秀的咏物诗不仅寄情于物,情采并茂,隽永有味,而且灌注了诗人深沉的审美理想和丰富的思想感情,是诗歌园地一枝色彩绚丽、永开不谢的鲜花。本文想就咏物诗的审美特征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朱剑光 《南方论刊》2007,(9):104-105
语文教学必须带领学生进入美的殿堂,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去感知文章的美,引导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学会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美,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美。1.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要求语文教学必须进行审美教育。1990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和最新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都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  相似文献   

18.
梅洛-庞蒂是研究知觉与艺术关键的现象学家之一,他的哲学观点及艺术理念都和当代的数字艺术产生了共鸣。当代数字艺术借助科技手段,将观众通过具身感知置于艺术之中,并质疑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习惯性关系,在交流性体验、联觉性体验、时空性体验上呈现出新的转向。当前现象学研究往往具有注解性倾向,对于哲学家观点的理解,成为学术研究的终点。文章以对梅洛-庞蒂知觉理论的阐释为起点,将分析哲学与现象学作为理论工具,通过分析具体作品中审美经验形成与呈现方式,为现象学和当代艺术之间的对话找到另一个开口,这个开口位于作品与欣赏主体之间,即艺术审美体验问题,也有助于找到新的体验世界的可能性以及认识人类自身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9.
山水传说在山水欣赏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对这些传说从美学角度进行研究、给予说明的,却不多见。为此,笔者试从审美角度,着重谈谈山水传说的产生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0.
谈哲学教学的审美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著名学者赵鑫珊曾深情地呼唤“哲学应给人以美感”(见赵鑫珊著《哲学与当代世界》第45页)。应当说,这在当代中国哲学论坛上,确是真知灼见。“哲学应给人以美感”,不仅对于哲学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对于哲学的教学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哲学教学的审美性质之根据,存在于真善美的关系之中。任何一门科学知识都是真善美的统一,然而,这种统一对于哲学来说更为强烈和突出。所谓真,是指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正是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己任的。真正的哲学总是能够站在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