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公私观念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畅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73-82
公私观念 ,是中国文化中最富活力的思想因子之一 ;公私之辨 ,是古今一以贯之的思想母题。春秋战国诸子争鸣 ,已提出崇公抑私的命题 ,至于秦汉之际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的社会理念基本成型。其后 ,“公”本位思想一直占据传统思维主流 ,其中间或有“私”本位观念萌动、抬头 ,但一直是思想界的弱势群体。至于近现代 ,“公天下”观念仍是发动一次次社会改革与革命的强大思想引擎。百年来 ,中国社会所经历的从传统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每一重要阶段 ,无一不伴随着公私观念的激烈争论。公私难分 ,剪不断 ,理还乱 ;公私纠缠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自先秦始 ,这一领域积淀了大量的思想遗产。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多元、分层的研究。目前 ,这些成果尚呈弥散状态 ,对它们按照不同专题进行一番清理 ,将为进一步的深度研究提供一条大致准确的起跑线。 相似文献
2.
3.
4.
公私观念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私的不同价值取向与和谐社会模式选择有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公私观就有什么样的和谐社会模式。要建立现代和谐社会,就公私关系上,应该树立公与私的协调发展观、公权公用和公私分明的权力观。 相似文献
5.
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共同举办的“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学术讨论会 ,于 2 0 0 2年 1 2月 1 4日至 1 5日在南开大学举行。这是国内第一次以公私观念为主题举办的专题学术讨论会。来自多所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 4 0多位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的学术专长分别属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文学等不同学科。与会学者对公私观念作了多学科、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 ,提交的论文和发言涉及一批相关的课题 ,主要有中国公私观念的产生、确立及演变的历史过程 ,不同历史时期公私观念的特点 ,… 相似文献
6.
公私观念与农民行动的逻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一个灌溉故事的解读,认为虽然构成中国人行动逻辑深层基础的公私观念并无大变,但快速的社会变革却改变了农民对“私”的范围的定义。失却了传统文化,以前作为私的宗族、房支现在却可能成为了公。同样,失去了“大公无私”的教育,村委会或村民组等建制内的认同就难以维系。结果是仅留下核心家庭这样一个层面的私,这就深刻影响了农民的实际行动选择,并影响了诸如农村水利等公共物品的供给状况。 相似文献
7.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念。这些早期共产党人在批判人治、武人政治、帝国主义法治并认同法治有助于保障权利的过程中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郑重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法治主张。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法治观念源自于对英国议会式法治的批判,他们认为法治与德治、人治、专制截然不同,就是宪法的统治;法律约束人类行为,以平等为基本精神,政治人物应当模范遵守法律,且不能制定溯及既往的法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主张通过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建立民主共和国或立宪国,法治是民主共和国或立宪国的一大标志。他们基于中国法治实践的问题,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念中国化的基本立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念中国化的基本方法。这一理论开创,对于当前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建设,具有奠基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民公私观念经历了这样的历史变化:传统时期的公私相对、有公有私;再分配时期的崇公抑私、公私模糊;转型时期的强私弱公、公私分明。当前农民由于过于强调眼前的、狭隘的家庭私利而不能合作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让农民组织起来,必须重新使农民树立正确的公私观念,即明确"正确理解的利益",而这又需要辅之以一场文化启蒙运动。 相似文献
9.
产权是规范人们的利益和利益矛盾的基本制度,它既提供了人们获取私利的动力,也为和平的利益交换创造了社会条件,是文明和经济进步的制度基础。保护产权就是保护企业和创造投资环境。公私对立的产权观念并不正确,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是相对的,并且是可以重叠的。生产资料共同所有与成员个人的私利之间的矛盾是公有制的基本矛盾,公有制经济在此公私矛盾的基础上存在着多方面的深刻矛盾,无法解决。历史上的一些伟大思想家们否定私有制的理论存在着逻辑上的倒错,20世纪人类消灭私有制的社会实践也都失败了。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必须以私有产权为主体。 相似文献
10.
吴立群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
儒家价值观与儒家对公共性的理解及其公私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儒家推己及人;修、齐、治、平;三不朽以及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路径显示出儒家理解公私观念的独特方式。近现代的公私观念与对国民性的反思交相呼应,实则都是儒家价值观的入世表达和中西合璧式的改良。 相似文献
11.
12.
公私观念与中国农民的双层认同--试论中国传统社会农民的行动逻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传统中国社会,国家权力无法直达乡村社会。为解决与农民生产、生活和娱乐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乡村社会创造了在家庭以上的功能性组织,从而形成了一个双重的认同与行动单位,其中的第一重是家庭,第二重是超出家庭的宗族或者以宗族为基础的村庄认同。维护功能性组织运转的基础是克服内部的分离力量,办法有二个,一是对搭便车的人进行惩罚,二是将组织力量内化到村民心中。一旦村庄或宗族变成“我们”的村庄或宗族,变成一个“私”的单位,这种认同就会极大地降低内部运作和组织成本,有效地满足村庄超出家庭层面的公共事务需要。 相似文献
13.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167-172
商业电影既是艺术,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因而其生产与经营既要遵循艺术规律,又必须适应商品生产规律。我国早期商业电影从初创,到成长、成熟与发展,既伴随着艺术上的探索与追求,又浸透着相应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的影响与制约。因此,中国早期商业电影的发展史,也是传统营销观念的演变史。传统营销观念的长处与局限,时时影响着商业电影浪潮的兴盛与衰退。因此,传统营销观念只有发展为最先进的现代营销观念,商业性与艺术性并重,商业电影的发展才有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国“天”往往兼具神格与自然,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应追溯到早期历政中理解。历政不仅指制历,还包括与之密切相关的祭天活动,它是早期中国古人从观象授时的巨大政治效应中发展出来的宗教崇拜。因而早已酝酿于历政中的天道观与天命观并非截然对立,两者并根而生,并一道构成维系天下秩序的政治权威。只是历政的权力运作逻辑势必使天子垄断历数知识,故导致三代的“天”在更多场合呈现出神格面向。东周以降“天道”说之所以兴起,离不开历政崩溃后历数知识播迁的社会政治原因。但这并没有导致天命观的消失,因其与天道观本同根生于历政,故此后在传统中国仰天而食的农耕社会里,“天”从未失去其宗教向度。 相似文献
15.
一 从春秋战国迄今两千多年来 ,公私关系问题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话题。对于公私关系的不同认识形成了多种公私观念 ,从政治思想层面看 ,传统公私观念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 :第一类 ,以君主之私为天下大公的公私观念。这种类型的公私观念 ,其内在的价值规定是君主之私凌驾于国家之公之上 ,国家之公又凌驾于臣民之私之上。在表述上则强调崇公抑私、立公去私。中国传统道德推崇以德配天 ,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而天德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至公无私。这类公私观认为君主的德行上应天德 ,于是大力崇公抑私 ,甚至要求“以公灭私”。在传统…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早期的邦国观念与爱国主义传统的形成杨朝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渊源于先秦时期,质言之,先秦时期是我国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奠基时期.而这又是与当时的邦国观念密切相联的.中国早期的国家起源并形成于先秦,这是一个温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邦国的认...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早期电影艺术独立性理念逐步确立的过程中,影像媒介意识的渐趋自觉,是电影观念形成和进化的重要标志。戏剧艺术在早期电影理论中成为早期电影认知的重要参照对象,但媒介不同这一因素并未引起特别关注,没有形成以媒介形态及其艺术审美传播为依据去辨析电影艺术和戏剧艺术的分析角度。早期许多电影人尽管持有对电影的戏剧审美观,但是,也已经从电影的新特性分析入手,通过媒介和媒介性来认识和表述电影特殊性。在承认电影产生初期模仿和融合了戏剧艺术的前提下,从历史影响、时空结构和表演特点方面,去论证由特殊的艺术媒介表现方式所形成的电影艺术的独立性。在综合性艺术的范畴内对电影艺术和戏剧艺术做媒介差异方面的分析,体现了早期电影人最初的媒介意识。 相似文献
18.
19.
在我们目前经常使用的概念语汇中,有一批实际上是出自中国固有的文化土壤之中,但是后来在意义内涵上又深受近现代西方的影响。这些在相当程度上被视为是与新文化、新学科、新时代相联系的新语汇,在增加了其意义的层累时,无疑也相应地偏离了其所源自其中的传统背景,混淆了其在历史上原本可能拥有的意义内涵。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意识到,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中,对待"公"与"私"关系的主导思维方式是"崇公抑私",其目的是实现"大公无私"的理想政治境界.但这一"大公"的理想境界却又不得不依赖君主专制这一"大私"的方式来实现,由此造成传统社会中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公私两无"(即理论和现实脱节)的尴尬局面."私"之不存,"公"则不立,这是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有过明确的论述."崇公抑私"思维方式对近代乃至现代中国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有着重要的意义.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所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则体现了我国在对待公私关系问题上的最新思考和重大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