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社会转型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进行:一是哲学学科层次的社会形态理论视角,二是社会学学科层次的社会现代化理论视角。同样,研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也可以从这两个不同的视角进行。通过这两个基本视角来比照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具体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实质上是社会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双重转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为后发性现代化国家,文学的乡土叙述内涵着生存命脉与文化命脉的双重纠葛.在生存命脉视角中,作家产生的是对乡土与传统的怨恨,乡土叙述构建起的是现代性的"发展"道德神话;在文化命脉层面,作家难舍传统文化"家园"情意纠结,据此展开对现代和城市文明的怀恨式批判.由于缺乏西方文化传统中的超越性价值体系作为审视的基本视域,中国作家的乡土书写普遍存在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道德互否"现象,被动地陷入"两极作战"的道德窘境.当下中国作家的乡土写作,需要在认识论上突破现有误区,不能纠缠在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冲突"思维构架中,而要在更高的价值视点下审察乡土的现实命题,同时要正确处理经验事实与文学事实的差异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晓平 《学术月刊》2023,(10):146-156
现代以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互为他者与镜像的关系呈现出跨文化交流的异质性,尤其在对西方文学作品解读中,国内学界常存在将自身的价值观念投射、附会于异文化的文本的现象,由此得出带有自我主观性意见的论断。对经典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解读即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个案。这一作品常被国内学者认为是对“美国梦”的反思,对其虚幻性与欺骗性加以揭示;而国外学者则聚焦于作者对小说中呈现的当时社会道德沦落与“美国梦”无法实现的不满。而以历史化的原则深入解读小说情节和叙事策略,我们可发现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浮世绘的叙述,借“美国梦”在特定时期无法完满实现的现实,再次确证其价值;这是因为它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自我意识的展现,是对所谓“现代性观念”的自我确认。由于阐释者和创作者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迥异的价值观认同,国内外学界对于同一文本叙事产生了微妙、但具决定性意味的认知差异。跨文化文本阐释中的这种误区启示我们在解读不同文明文化的社会和时空语境中的文本时,需要进行必要的“文化调适”,从而在“文明互鉴”的视野下坚持阐释的历史化原则。  相似文献   

4.
白长 《理论界》2008,(4):1-1
程义伟的《辽海文化镜像——辽宁当代文学、美术作品研字窃,是一部研究辽宁地域文化方面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项具有严谨的学术精神和开放的文化视野的文化建设课题。作者通过社会文化的视角,以文化镜像的审美维度和解读艺术家的创作的研究路径,审视了辽宁当代的文学、美术现象,对辽宁地域文化的特征和时代审美价值,进行了一种个性的,具有学术创新性的历史审美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领域,语言的选择不只限于工具性的意义,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民族作家采用哪种语言作为创作语言,除了一般采用本民族母语外,更多地受到主体民族的语言价值、社会功能的掣肘。本文试图从双语身份、民族双重视角和文化对话等三个方面分析当代藏族作家的汉语创作。当代藏族作家以双语身份活跃在中华文学百花园中是历史的必然。当代藏族作家的汉语写作,客观上体现出一种双重视角,表现为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融,集中体现了当代藏族作家当下的"在场"意识,以及对自身民族文化身份的确认与重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古代文学史方面的新著逐渐增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成就不容否定。如程千帆、吴新雷两位先生的《两宋文学史》,获得学术界的一致好评。该书在视角上融合中西,沟通古今,出色地处理了文本、作家和视角、线索、构架之间的关系,对材料的考证与梳理、对社会文化背景与文学发展之间关系的阐释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乔象锺等人编写的《唐代文学史》在材料的梳理、线索的勾勒、观察的视角、文本分析和作家分析等方面都超过了以前的同类著作。郭预衡先生的《中国散文史》的点和面的处理相当出色,文本分析与作家分析深…  相似文献   

7.
小说家笛福对中国的负面描写一直被国内学界视为英国文学史上诋毁中国的一个极端典型.相比之下,他对中国的美化想象很少受人关注.本文聚焦于笛福涉及中国的三部作品,阐述中国形象在笛福笔下的两个极端,说明两个对立形象源于作家对欧洲文学史上中国想象的再度描述,代表了作者对英国社会现实的关注.同一作家笔下的两个对立形象对于我们理解异国形象在文化想象中的功能具有启发意义:对异国社会和文化的想象摆脱现实真实性,依照创作主体在特定条件下的意图呈现丑化或美化,表现为优于本国现实的乌托邦他者,或者不如本国现实的一个劣等他者.异国形象的文学想象这种无需以现实为摹仿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本身享有较大自由度和易变性,但同时,形象往往以一个“异己的他者”作为创作原则,使得异国形象描写受制于社会政治功能,使得形象成为套话,阻碍文化间的平等交流.作为表述作家个人立场的象征方式,笛福作品中两个对立的中国形象代表了作者本人对英国社会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作家的记忆中 ,对母教的推崇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这既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对父纲文化的一种对抗 ,同时又是对传统的一种特殊的承继方式 ,也是中国现代作家为其对抗行为所寻觅到的一种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9.
《活着》不但意蕴丰沛,而且在叙事美学方面,亦提供了一种范式.《活着》具有典型的双重叙事结构,不仅产生了两个叙事者,还由此引入文本的叙事视角和故事的叙事视角,这就使得“我”和“富贵”在互为“他者”中,以“我”的“串场”的形式进行了视角的转换,在让文本得到“冷处理”的同时,也使故事的悲伤经过“时间”的淡化;小说还有独特的故事情节,不论在文本的叙述,还是故事的叙述,以及人物的情感方面都遵循一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状态,使小说的叙述张弛有度;此外,作者采用交错的叙事时间,使得叙事顺序和叙事时距及叙事频率恰到好处地安排在小说之中,达到一种非凡的叙事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黄荟 《兰州学刊》2004,(2):55-56
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认为"历史学的基础也是解释学."由于人的历史性,人对文本的理解总是包含着历史的中介,文本也有自己的历史"视域".而理解、解释就是经验这两种"视域"的融合,通过"视域"的融合来扬弃两种"视域"的矛盾和差异.文本的意义不是由作者决定的,而是由处于不同境遇之中的读者和文本的互相作用所决定的,"视域"的融合是对原有"视域"特殊性的扬弃,其结果会形成一种新的、更大的"视域",而这种"视域"又会成为更大一轮的理解的出发点.本文旨在通过考察朱熹对"四书"的解释来证明体现伽达默尔大师的"视域融合"思想.  相似文献   

11.
《相片》是冰心小说中最具有叙事性与抒情性高度融合的佳作。小说借助于传教士的中国文化眷恋情结与中国姑娘的西方人格诉求的心理对抗和价值错位,展示了丰富的文化与人性镜像生存的悲剧性:近世以来的东西方文化互为对象,互为镜子;人性亦如此,人性如镜,自我人性的价值需借助于对象化过程方能体现出来。“相片”既是实写一场景,又敞露出深刻的人性与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12.
论英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鲍西亚与简·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作主体的性别铭刻和折射在文本中构成文本的不同性别内涵:鲍西亚和简·爱两个经典女性形象的外貌差异是作者不同性别意识的流露,其反抗精神体现着不同性别内涵,其对传统性别关系模式的接受程度也是作者性别观念的反映,此外,在不同性别文本中,视角以及叙述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乡景"叙事作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诉诸于读者视觉神经的直观意象,直接表达了中国现代作家对于乡土中国的不同看法。比如启蒙视域中的凋敝"乡景"、革命视域中的苦难"乡景"以及审美视域中的田园"乡景",都是中国现代作家以不同的切入视角,去力求真实再现乡土中国的一种努力。因此,不同类型的"乡景"叙事,便以不同色彩的艺术画面,既反映了中国现代作家思想观念的多元性,又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审美追求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武侠电影中,双序列叙事结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个序列讲述正反力量对立冲突的故事,另一序列讲述正面主人公的个人故事。它们以互为镶嵌的方式共处于同一文本中,却分属不同的叙事类型。正是隐含在双序列结构中的双重抚慰功能,构成了中国武侠电影最基本的魅力源泉。  相似文献   

15.
民间童谣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神秘,作为瓯越文化的温州童谣既是当地社会生活的镜像,又是当地人情感化与人格化的乡土文本载体之一.本文通过对温州童谣中展现的温州地方民俗风情、文化历史的探究,不仅展示了温州童谣厚重的地域文化特色,也体现了温州童谣独特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茨威格作为男性作家从女性的视角来写<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无疑展现了茨威格对女性的关注.用女性主义批评从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现实和女性传统观念两个方面来解读,不难看出,作家在文本中显现出男女极不平等的爱情观,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女性的同情和尊重.同时也揭示了女性的被动地位.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外来闯入者,斯诺经历着耐人寻味的视域转化,即从一个在人道主义视域下采写新闻的普通记者,演化为在左翼进步视域中表征中国的国际友人。其文本所体现着的视域张力结构,不仅关涉到创作主体视域的性格动因,也与时代精神形成互文本关系,同时与翻译者的视域选择相关联。斯诺创作转向与左翼文化策略之间,其实是一种双向建构、同步逆反的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18.
台湾高阳和大陆二月河乃两岸历史小说的标识性作家,均成就斐然,但二者话语立场和写作出发点却迥然有别,相似的历史素材在二者笔下演绎出了异质的文本,相同的历史人物有着悖逆的塑形。本文通过对相类文本的梳理、辨析,试图揭示出作家的写作视角和立场的差异,诠释作家内在创作思维机制对创作的影响,探索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理念,并通过背景文化造成的创作价值观差异研究,对文学与文化理念关系的某些本质进行思索与追问。  相似文献   

19.
文化拼合既是离散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也是多元文化语境下非母语文学作品创作中的一种文学现实。论文通过对加拿大华裔作家李彦的最新英文小说《雪百合》的文本分析,探讨中西文化拼合在多元文化语境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并论述文化拼合给离散文学带来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种追求和谐的和合文化,古代中国人更多地选择调解方式来解决纠纷,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通过调解解决纠纷的机制和文化.通过调解还是诉讼解决纠纷,取决于对诉讼效益大小的权衡.人们"厌讼"而乐于"调解"实在是当事人权衡利弊的结果,也是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文章以传统调解制度为研究文本,从法社会学、法经济学两个不同的视角,揭示该制度得以传承的社会文化与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