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体验哲学认为语言具有体验性,强调意义不是来自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对应,而是来源于人类的身体经验、社会经验和主—客—主的多重互动认知理解。体验哲学认为,空间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手段,对空间的认知直接来自人类对空间的体验。因此,正是基于此,本文以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试图通过英汉语料来探讨空间隐喻的体验性。空间隐喻具有体验性,它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理据性、普遍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2.
隐喻不仅是修辞现象,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时间概念是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的重要概念,由于其抽象性特征,人们常常借助空间概念来隐喻时间概念。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时空隐喻表征的共同点及差异,探索其认知根源:共同点在于人类最初认识世界过程中形成的概念范畴都来源于人的身体经验及对空间的体验;其差异则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对时间概念的影响。汉语中循环性时间与佛教文化相关;英语直线性时间观则受到基督教影响。英语中常采用横向时间表达方式,汉语中则纵向时间更为多见,其根源在于两种语言的阅读和书写方式存在差异。英汉在面向过去与面向未来时间取向的差异,其实仅仅是时间参照点差异。  相似文献   

3.
时间—空间隐喻具有跨文化普遍性,源自泛人类的认知体验。首先介绍了Lakoff的英语时间隐喻模式,然后在归纳了关于汉语时间隐喻系统的三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就汉语时间隐喻系统在水平轴"前/后"上的隐喻模式及自我方位进行了探讨。强调只有先区分"自我参照物"和"时间参照物",才能发现汉语中很多"看似矛盾"的语言现象在隐喻上的"一致性"。英汉在时间隐喻概念结构上非常相似,汉语中自我也是面向未来型,"时间在运动"和"自我在运动"隐喻在汉语中同样存在,此外,汉语"前/后"时间隐喻还存在另外两种模式。最后,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往前/后看"为语料,对上述隐喻模式进行了例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体验哲学是后现代哲学的最新发展,它以批驳传统真理观、特别是分析哲学符合论真理观在隐喻解释方面的无能为力为切入点,批判了客观主义真理观的虚妄性,建构了以理解为核心、以概念结构和认知图式为表征工具、以一定条件下的体验为前提的全新真理观。这种真理观很重视隐喻、概念系统和认知的互动性等因素。虽然这些因素在真理构建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它们往往被传统真理观所忽视。需要说明的是,体验哲学真理观虽然具有很大进步性,但它仍然不能摆脱后现代语境下将真理本质属性和边缘属性本末倒置的弊病。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的时间隐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间概念都是通过其他概念来认识的。从不同的来源看,汉语中的时间隐喻有以下几类:时间是空间;时间是金钱;时间是实体。汉民族认知和建构时间概念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大量存在于日常语言中的时间隐喻以汉语的例子证明了隐喻在人类语言尤其是在日常语言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时间以抽象的概念存在于人类的认知世界中,人类具有相同的时间感知能力,但时间反映在具体语言中却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文章通过英汉在时间表达差异的描写,尝试分析英汉在时间表达方式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语言形式结构出发,分析英汉时间表达方式差异的表层原因,从哲学、文化、思维角度分析英汉时间表达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领导哲学作为领导学的形上之思,对其具有根本性的指导功能,因此领导哲学成为领导学所必须垂注的问题域,其逻辑的演绎是研究过程应当遵循的理路.我们以探究领导哲学的价值审查为滥觞,剖析领导哲学的基本蕴涵,将领导道德与伦理、领导方法与艺术、领导动机与目的、无为与有为作为领导哲学的范畴加以界定和廓清.同时积极吸收<吕览>中的传统领导哲学精华为我所用,在建构当代领导哲学中逐步彰显其现代与科学的价值和特质.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时间意识不仅具有客观性,也具有主观的建构性、价值的引导性与历史的演变性。自近代以来占据主导地位、具有决定论、绝对主义和进步主义等特征的现代性时间意识在当代就遭到了严重的质疑与挑战。由于人类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到后工业文明的转型时期,时间意识又影响着人们对社会发展模式的建构,因此有必要重新反思其历史的合理性,探讨其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9.
与西方传统哲学或从抽象的物质运动出发或从纯粹的主观意识出发来讨论时间问题的做法不同,马克思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对时间问题进行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时间是一种"社会时间",实践是马克思社会时间理论的本质。较之自然时间,社会时间具有相对的可逆性、主客体的统一性及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实现了时间观的重大变革,其共产主义"自由时间"的指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哲学和物理学一直在探讨时间是什么,成果颇丰。语言学视域下的感知时间又是什么呢?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以与时间有关的语言事实为对象,探讨了时间概念的生成,结果表明,感知时间是世界存在的过程,亦即世界万物有其起止点的运动变化。时间客观不变,但由于认知主体对客观时间的范畴化和概念化生成了不同的时间概念。动词时体范畴所表征的时间概念是认知主体以自身所处位置为参照对世界存在的过程本身进行认知所形成的时间概念,即时态概念。名词所表征的时间概念是对世界存在的过程的量进行认知所形成的时量概念。副词和形容词所表征的时间概念是对世界存在的过程的发生频次、长度以及先后性特征进行认知所形成的时频、时长、时序概念。  相似文献   

11.
方位隐喻在英汉语言中都被大量使用.以"上"、"下"两个方位词为例,从认知角度比较分析发现,英汉方位隐喻存在一定的共性,这源于人类相同的生存条件和对世界体验的共识.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方位隐喻帮助人们实现了对时间、数量、状态和社会等级等抽象概念的认知.但由于受到文化的浸染,英汉之间对方位隐喻的运用也存在认知上的差异.通过这种差异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位隐喻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心理语言学的实验表明,以中文和英文为母语的人在对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进行心理处理时,的确出现了在线空间映射的心理操作,并且两种语言使用者在对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心理加工以自我在动隐喻模式为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意义传递的符号表征,基于认知主体的体验和感知。但语言学的发展是以哲学作为基石和摇篮的,在语言认知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因为不同哲学流派的存在,构建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及其阵营,导致了不同语言学派对于语言认知的分歧,先后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认知观。体验哲学观认为对语言现象的认知与研究,建立在认知主体的体验实践及其哲学基础上。因此,厘清语言认知哲学对于语言认知的影响,把握语言认知体验观的哲学理论基础及其基本特性,理解其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对于促进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体验哲学认为语言具有体验性,强调意义不是来自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对应,而是来源于人类的身体体验、社会经验和主客体的多重互动认知理解。情感是人类最重要、最普遍的人生体验。在语言中,人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个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的。通过分析英汉语言中广泛存在的情感隐喻,说明了情感隐喻的体验性,这也成为体验哲学更进一步的证明。  相似文献   

15.
诗歌做为人类观照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用高度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反映了人类对客观物象的认知和感受。论文通过分析中、英古典诗歌中的时间意象,发现中、西方文化对时间的认识既有基于对时间这一客观存在普遍感知的共性内涵,同时又反映了中国思维传统具有整体性与直觉性,而西方文化思维传统具有二分性及逻辑性的文化差异。认识这种文化共性与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人是在时间中生成的,对时间的体验对应着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从现代文学中女性作家创作的小说着手,依据现代女性小说作品中显现出来的女性对时间的三种体验:循环性时间体验、绵延性时间体验、碎片式时间体验来透视女性整体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7.
传统小说通常以"过去—现在—将来"的物理时间为叙事模式来艺术地展现客观世界。"物理时间"的特征表现为"线性的,排列均匀的且不可逆转的"。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的文学与此前五百年的传统彻底决裂,作为小说背景要素之一的"时间"概念也逐步摆脱了其"线性的、排列均匀的且不可逆转的"内涵束缚,逐步由背景化的坐标功能前景化为"心理时间"甚至成为小说要表达的主题。时间模式的变革有其深刻的哲学渊源和影响深远的艺术价值,通过对"心理时间"等非"物理时间"在纵深方面的发掘和应用,西方经典现代主义小说作品以其无可比拟的丰富内涵实现了对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汉英两种文化中时间隐喻的相似和不同反映出两个民族在获取作为隐喻基础的经验相似性方面存在着异同,而经验相似性的异同取决于两种文化在诸多方面的相似和差异,由此揭示了文化与隐喻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生态隐喻反映人类对待生态问题的态度。梭罗作品中包含着大量的生态隐喻,对其中的动物隐喻、季节隐喻及处所隐喻进行解读有助于我们挖掘自然文学鉴赏的新角度,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同时,梭罗作品传达了一种乐观主义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未来生态批评的方向,有益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哲学观念认为,心灵是反映世界的一面镜子,因此,哲学的最高价值,就是揭示世界的真实。解构理论认为,哲学书写同其他任何人类文明一样,不过都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制度性建构,因此很难说它只具有一种单一的正面价值。由此产生了解构理论与反解构理论的"哲学属性之争"。本文超越了学界流行的"同质性—差异性"对立冲突的分析视角,从"同质性—双重性"冲突的角度重新揭示了解构哲学以及一般哲学书写的双重属性。它一方面试图既把握住解构哲学的哲学要领,另一方面又试图领会到传统同质性哲学自身的内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