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并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2020年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2021年9月科学家精神被纳入为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  相似文献   

2.
面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普是政府的应急管理权、媒介机构的传播权和科学家群体的话语权的"三权合作"行为。以新冠肺炎疫情的防疫科普为例,目前应急科普存在权威性、及时性、科学性问题,其根源在于"三权合作"的边界模糊以及协同不利。完善政府应急科普机制需要立足"三权合作"视角,规范三方权力运行,促进政府、媒体和科学家群体分工协作,以此提升政府应急科普对社会舆情引导和各类应急行动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的责任是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科学家恪守学术责任,探索真理,为社会增加客观知识系统,致使科学事业兴旺发达;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审慎确定科学研究方向、研究手段和合理应用科学,以保证科学健康发展。科学家的责任推动科学不断地进步。  相似文献   

4.
沈忠厚院士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 :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报国志是石油科学家成才的内在动力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创新是石油科学家成才的基本途径 ;海纳百川、团结协作、甘于寂寞、乐于奉献是石油科学家成才的必备素质和条件。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0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首次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充分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同处东亚的邻国日本在2000-2016年间出现了17个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成绩斐然。究其原因,除了经济上的复兴和高速发展之外,日本对科技的重视以及科技政策的制度化和持续性是其科学技术尤其是基础科学长足发展的重  相似文献   

6.
科学家的伦理责任主要是指科学家从造福人类这一科学的最高目标出发对科学的社会后果予以关注。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科学家伦理责任缺失的现象,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第一,对科技成果弄虚作假;第二,误用或滥用科技成果。科学家伦理责任的落实主要可以通过如下途径:一方面,科学家本人主动承担科学研究的伦理责任;另一方面,来自于社会政治、法律、伦理道德等各种社会规范对于科学家伦理责任的现实约束。这两方面都有着具体的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7.
沈忠厚院士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报国志是石油科学家成才的内在动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创新是石油科学家成才的基本途径;海纳百川、团结协作、甘于寂寞、乐于奉献是石油科学家成才的必备素质和条件.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价值是中立的。它到底给人类造福还是致祸,"行善"或者"威慑"完全取决于人,尤其取决于主导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科学家是否具有人文精神不仅仅关乎于他个人事业的是非成败,还关乎着整个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祸福。因此,用人文引导科学发展,用人文精神武装科学家的头脑极为重要。从科学发展观考察我们所处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可以发现,对当代科学家而言,必须具备的人文精神应包容以下三种:哲学的人文精神、道德的人文精神和艺术的人文精神。哲学的人文精神为科学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思维方式;道德的人文精神规范了科学家的行为,使科学为人类造福;艺术的人文精神滋养科学家的灵魂,使其在臻美追求中洞见真理,彻悟道德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开展的一项公众态度调查数据,细致探讨公众在该事件上的认知评价,尤其是对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态度。结果显示,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应用持较为积极的态度,对基因治疗和基因增强技术均表示接受的比例占到近半数,对两种技术均表示反对的比例占到两成,仅支持基因治疗技术的占到近三成,几乎没有受访者只支持增强技术。公众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了解程度越高、风险/伦理意识越强,则越不支持基因编辑技术在治疗和增强方面的应用;对科学家越信任、个人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公众,则更支持单纯的基因治疗和治疗与增强的双重应用。科学家和临床医生要在基因编辑技术这类涉及人类安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风险与受益、伦理问题等)展开更为广泛的科普和伦理讨论,提升前沿技术应用的公众感知度及面向科学家的制度性信任,充分把握新技术认知接受上的群体异质性及保障实践应用上的群体公平性,让这项技术的应用在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轨道上安全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专家治国论的专家主体,学界有三种不同理解:一是认为专家仅指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二是认为除了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外,还包括社会科学专家,特别是经济、管理专家;三是把专家等同一般知识分子.治国专家从科学家、技术专家扩展到社会科学专家乃至人文知识分子是唯科学主义不断扩张、工具理性不断渗透和社会技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享年85岁; 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享年84岁; 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高斯享年78岁; 英籍德国女天文学家威廉·赫耳享年98岁; 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帧享年84岁; 优秀的科学家都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为了将人类从愚昧和偏见、黑暗和迷信中解放出来,是为了造福人类,推动社会进步。正是这种献身人类的情操,才使科学家彻底摆脱了各种自私偏狭的心理,应当说,这些优秀科学家在紧张的脑力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历史的和比较的方法,从对比中西方科学家角色的形成过程入手,具体分析了中西方科学家角色的社会定位问题;并从社会学角度揭示了中西方科学家角色定位不同的社会根源,阐明了比较中西方科学家角色的社会定位所产生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与作文》2014,(11):49-49
科学家认为。接下来的十年,一些重大的科学问题将得到解答,人们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提升,科学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重大的变化。下面是科学家们对未来十年科技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预测,其范围包括生命科学、互联网和日常生活等等。  相似文献   

14.
托·亨·赫胥黎(Thomas Henzy Huxley,1825—1895)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改革家。他以“科学界权威”的身份经常参与英国政府制定有关科学和教育的政策、法案等活动,对于推动初等学校、公学和文法学校、大学的改革起了积极作用。1870年议会通过英国第一个初等教育法案,赫胥黎作为皇家伦敦学位委员会成员参加了这个法案的起草工作,并且是“初等教育体制委员会”的负责人。这个法案为英国国民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赫胥黎参加了10个以上的学术团体(包括专业学会、科学家协会、科学家俱乐部和文学、艺术协会等)和科学技术知识促进会,从事广泛的学术活动和普及文化科学知识的活动,对促进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科学教育是科技界和教育界共同的责任。知识与价值是理解科学家参与中小理科课程标准制定作用的两个核心要素;科学家参与中小学理科课程标准制定的作用在知识要素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科学家参与中小学理科课程标准制定,倾向于代表学术精英教育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院机械专业本科教学的具体情况 ,本文认为 :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应当“面向本科教学、面向生产实践、面向世界教育”。“面向本科教学”主要是指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基础课的教学活动 ;“面向生产实践”主要是指学生在三、四年级的学习和创新 ;“面向世界教育”主要是指要加强专业技术的国际交流能力。本文还提出了提高专业教师外语水平和执行学分制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进入20世纪后,特别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研究型大学迅速崛起,由联邦政府主导的国家科技体制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环境也不断优化;同时,美国形成和完善了开放的人才制度,面向全球人才敞开移民、留学与就业之门,主动吸收和网罗全球的科学精英人才,不断享受到国际人才流入带来的巨大效益,荟萃了包括出生于本土以及来自于其他国家的最为庞大的世界一流科学家群体,成为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中心和科技中心。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科技人才的培育、对外来人才的吸收之成功经验,对我国新时代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都不乏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的责任有两层涵义 :一是科学家作为一名普通社会公民在从事科学研究这一职业时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即内在责任 ;一是从科学家实现社会对他提出的道德要求出发的 ,表明自己对他人、集体、社会所采取的态度以及达到的行为后果应该负责的一种伦理学范畴 ,即外在责任。内在责任要求科学家遵守科学活动本身的道德规范 ,外在责任则要求科学家从造福人类这一科学的最高目标出发来控制某些科学研究项目和干预科研成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的革命。1948年英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丁等发明了晶体管,导致半导体工业的诞生,带来了电子工业的革命,迎来了宇航和计算机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是通过自然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活动实现的;而科学家的科学成果又受当时的历史条件、即社会制度、教育状况、科技水平、实践需要等所制约。科学家在长期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活动中形成了某些独特的个性心理品质,包括动机、兴  相似文献   

20.
居里夫人的热情并不局限于她的职业科学家生涯,1910年,在她丈夫皮耶车祸死亡后4年,43岁的居里夫人和小她5岁的科学家保罗·拉吉文展开了一段如火如荼的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