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代文章优劣得失,后人评论往往不及当时人评论之确切。齐梁时期刘勰的《文心雕论.知音》篇及相关篇目中提出的文学鉴赏理论,对于我们尽可能的接近作品原意、较为客观准确地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齐代以前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心雕龙》作为一部骈体文的典范之作,文辞精练,用典颇多,难点很多,在对《文心雕龙》中有关文学鉴赏的术语进行疏证阐释时,运用训诂文字的知识加以诠释,以期更加确切了解它们的内涵,使宏观的认识置于微观的研究,更好的挖掘刘勰文学鉴赏的理论价值和成就,并对我们研究和鉴赏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一个视角和范例。  相似文献   

2.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藉“知音”一词比喻文学鉴赏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领神会,探讨文学鉴赏的问题,《知音》篇是刘勰关于文学鉴赏的一篇专论。《知音》篇对文学鉴赏作出的创造性的探索,是西方的文艺理论所不能诠解的,对于我们探索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诗文鉴赏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极好的借鉴。刘勰《文心雕龙》在评论历代作家的创作和总结文学创作经验时,对知文之难有切实的体会;在《知音》篇中用大半的篇幅论述文学鉴赏之难,并从“知实难逢”和“音实难知”两方面来分析原因,提出了文学鉴赏必备的素质和基础,说明文情难鉴,乃千古恒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文学自觉经由曹丕和陆机的时代之后继续向纵深演进。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在文学上的独立发展,文学抒情功能的发扬和艺术表现形式的探讨等问题上的认识达到崭新的理论高度, 刘勰是文学自觉这一渐进历史发展过程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藉“知音”一词比喻文学鉴赏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领神会,探讨文学鉴赏的问题,《知音》篇是刘勰关于文学鉴赏的一篇专论。《知音》篇对文学鉴赏作出的创造性的探索,是西方的文艺理论所不能诠解的,对于我们探索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诗文鉴赏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极好的借鉴。刘勰《文心雕龙》在评论历代作家的创作和总结文学创作经验时,对知文之难有切实的体会;在《知音》篇中用大半的篇幅论述文学鉴赏之难,并从“知实难逢”和“音实难知”两方面来分析原因,提出了文学鉴赏必备的素质和基础,说明文情难鉴,乃千古恒一。  相似文献   

5.
刘勰从"宗经"(宗《诗经》)出发提倡复古,复古与通变相纠结,潜在地阐明了"文学退化观"与"文学进化论"相矛盾的文学发展观。这种矛盾折射出刘勰处理时代新变时的尴尬以及方法论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6.
刘勰《文心雕龙》的篇首《原道》,历来争论颇多。我认为,以单一的儒家之道或纯粹的道家之道来解释《原道》,都是不足为据的。就"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一句来看,第一个"道",当为道家的自然之道,是天道;第二个"道",实则圣化以后的道,是圣人所体悟的并在文章里表现的道,乃道家的天道与儒家的人道的统合。在此基础上,刘勰进一步分析了文学的起源、本质、作用、发展以及特征等,建构起科学而完整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7.
刘勰的文学观念——兼论所谓杂文学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展示的文学观念 ,说明他能够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 ,来认识文学的本质和特点。他既看到文学作为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部分 ,具有人类文化的普遍共性 ,即也是“道之文” ,是具有客观真理性的自然之道的体现 ,同时又和人类文化中其他部分 ,如哲学、历史、政治、伦理道德等 ,具有根本不同的特点 ,它是艺术思维的产物 ,是人的感情的形象表现 ,是以语言为工具的审美的艺术品。刘勰和六朝时许多文学批评家一样 ,清楚地看到了那种宽泛的“文”的观念是不科学的 ,他们一直在用各种方式 ,试图寻找和探讨艺术文学 ,也就是所谓纯文学的特征 ,所以 ,简单地不加分析地肯定所谓“杂文学”观念 ,甚至把它说成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特点 ,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刘勰的文学语言观包括五个方面 :一、文学语言是渗透主体性的审美语言 ;二、文学语言有“写形传神”、“神形兼备”的特点 ;三、文学语言是一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语言 ;四、文学语言富有强烈的情感和想象 ;五、文学语言能在视听感觉上给人以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9.
刘勰文学批评的一个显著特质是,侧重从发生学和编年史的视域,研究文学中一切与变化有关的现象,揭示文学演变的普遍规律和文学内部自身的承传性,以及探讨与文学演变紧密关联的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个别作家的创作在文学兴衰过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是我国美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美学著作.它高峰挺峙,使其前代后世的文论均难望其项背.但是,在对于民间文学的态度问题上,刘勰却表现了他的局限性.本文主要阐述了他对于《诗经》中十五国风和汉乐府民歌的轻视态度,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使刘勰形成这一态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南朝乐府诗的创作可谓达到一个鼎盛状态,《文选》与《文心雕龙》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诗文选集和理论著作.《文选》在"诗"大类下又设"乐府"类,书中对乐府诗的选录反映了萧统本人的文学好尚;《文心雕龙·乐府》是在乐府诗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理论专论,其关于乐府诗演变的论述清晰地反映着刘勰个人的乐府观念.结合萧统和刘勰的经历及所生活的齐梁时期的乐府制度与文学风尚,可以窥探两人的乐府观.  相似文献   

12.
刘勰出身士族门第,为刘勰家族画列世系表,应当体现出刘抚是刘勰一支和刘穆之一支的共同祖先的血缘关系。根据现有文献对《刘子》的著录来看,敦煌遗书和两《唐书》对《刘子》作者的著录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是贯注着刘勰哲学性思考的文学纲领。刘勰志在经世,以撰著入道见志之子书的态度、注经的严谨与诚挚,写成《文心雕龙》一书,力探文学本原,在文学场阈实践其体道成圣、行志济世的理想,并且将这一思想,始终贯穿全书,将形而上的高远追求与形而下的表现方式相结合,形成了体大虑周的巨著,为后世揭示了伟大文学应具备的基本因素,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有其裨益。  相似文献   

14.
刘勰的诗论思想散布在《文心雕龙》对诗体的各种论述当中。《明诗》篇对诗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是刘勰诗论的核心内容。现在通行的观点把"持人情性"理解为讲诗的政治教化作用而非诗的含义,既没有把握《文心雕龙》文体论的独特论说方式,也没有将刘勰诗论和其"标自然为宗"的文学观相结合,因而造成了误读。刘勰不仅用诗"持人情性"的新观点重申了自己的"自然"文学观,还对孔子"思无邪"思想作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孙蓉蓉《刘勰与〈文心雕龙〉考论》之难能可贵之处有三:考论兼擅,情理并美;采铜自鋳,拓宽新域;钻研弥深,比较辨析。从中可窺见作者持之以恒探究"文心学"的坚实足迹。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是体大思精的理论著作,已早有定评,但它又是对以往文学创作实践的总结,可以说是一部自先秦至晋宋的文学史,这一点尚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对《文心雕龙.明诗》中关于五言诗起源的论述进行了评论。认为刘勰的文学史研究中表现出了从资料出发、早慎求实的态度,以及文史并重的方法,这些都值得在今天的文学研究中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刘勰的籍贯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字彦和,据《梁书》卷五十《刘勰传》记载, 刘勰为东莞莒人,对此,杨明照《梁书刘勰传笺注》一文曾做过专门的考证。根据杨先生的考证成果,并结合一些其他史料,我们可以知道:莒即今山东莒县,春秋时为莒子国,西汉属成阳郡,东汉属琅琊郡。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置东莞郡,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将莒划属东莞郡。晋永嘉时,天下动乱,北方沦陷于异族,东莞亦在其中。渡江以后,随着北人大批南移,东晋政权在南方大量侨置州郡, 即将原先的一些北方州郡名强加于南方的土地上,以安置和安抚这些北人,巩固自…  相似文献   

18.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及的"形",虽然其基本意义与"形式"这一词是不相同的,但是其中却包含着对于"形式"的理解。本文从刘勰对"形"涵义的理解出发,探讨刘勰由此形成的"形式美"观念。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对"事类"进行全面而深入阐述的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他厘清了传统"事类"概念的内涵,首次明确指出事类是作者在自己言辞之外,以多种方式方法引入的、可验证的、异质性的东西.它主要有"引乎成辞"和"举乎人事"两方面内容,是作者用以"明理"和"徵义"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关于刘勰及《文心雕龙》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于来到久已心向的镇江,有机会参加这样隆重的盛会,感到很荣幸,很高兴。因为刘勰是镇江人,生于镇江,长于镇江;旷世无双的《文心雕龙》也孕育于镇江。他一生的卓越成就,在镇江的历史上,堪称千古一人。他为镇江增了光,永远是镇江人的骄傲!下面简要地谈谈几个有关的小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