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大都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元代都城的变迁,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不断迁移的过程。早在一二○六年,元太祖铁木真经过多年征战,统一了蒙古草原各部,建立大蒙古国,自号成吉思汗。但这时他并没有建立自己的都城。因为一方面,他要继续南征西讨;另一方面,他仍旧因循着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游牧习俗。这种建国而不立都的状况一直延续到铁木真去世。二十多年中,大蒙古国始终没有建立都城。元太宗窝阔台即位后,大举南下,攻灭金朝,才开始在漠北草原营建大蒙古国的都城。他选择的  相似文献   

2.
秦都城研究琐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都城是秦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因此,要研究中国古代史、都城史,秦都城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转折点,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典型性。既有对以前都城的继承,又进行改造,不断发展,并形成自己的都城体系。秦从襄公开始建国到秦灭亡共有近600 年的历史,它贯穿西周、东周、秦代三个时期,而东周时期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转变时期, 思想上的百家争鸣、破旧立新, 必然反映到都城建设中来, 因而在都城规划建设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 按实际要求进行建设,“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1 〕,摒弃了奴隶社会时期“筑城以卫君”的规划模式,而实行“城,以盛民也”的新的筑城思想,变政治堡垒的奴隶制都城而为既是政治中心、又为经济中心的新都城,都城中除了统治阶级起居的宫殿以外, 还有手工业作坊、商业市场等,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建立起来,都城和“市”的关系日益密切。秦的都城的发展正经历了从继承到变革的阶段, 因此, 只有认真研究秦的都城, 才能准确全面地研究中国古代的都城演变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潘明娟 《唐都学刊》2008,24(2):77-81
多都制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其滥觞源自夏代.夏代的文献记载特别简单又比较混乱,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以及对考古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从都城迁徙的角度不能有效复原夏代都邑体系,而从多都并存的角度来推测夏代都邑体系,问题就豁然开朗了.多座都邑同时存在是夏代复杂都邑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4.
"汉承秦制"反映出汉王朝对秦的继承关系,这种继承关系反映在秦汉社会的方方面面,在都城建设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汉长安城本来就是在秦都咸阳渭河以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毫无疑义地要受到秦都咸阳的影响。但汉长安城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选择地继承,在继承中求改革,求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 元大都的研究,解放以前只有少数中国和日本的学者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解放以后,关心的人多了,成绩也比较显著,特别在考古方面和历史地理方面。现在我们应该进一步推进元大都的研究,扩大研究范围,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进行深入的探讨。首先,从城市史的角度。城市史的研  相似文献   

6.
古代都城是全国政治重心,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尽管都城多是建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还是需要漕运补给。一旦用兵,为了保卫政权,也需要从都城转运物资到军事要地。古都与漕运的关系是密切的。  相似文献   

7.
徐吉军 《浙江学刊》2008,25(3):88-92
南宋都城临安,在杭州、在中国、在世界的城市发展史上,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人口规模、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其在中国都城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秦朝开始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都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数量众多的皇亲国戚、封建贵族、官僚政客以及大批的军队聚集于都城。加以封建统治阶级奢侈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物质需求,吸引着许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其他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员,使都城的规模远远超过一般城市,而其所需的粮食也往往不是任何地区均可以提供的。因此,粮食的供应能力,便成为我国古代都城设置的基本条件。西汉都城建于关中,由于关中地区农业生产水平较高,都城的粮食需求基本上可由附近地区满足,成为我国古代都城粮食供需关系中较好的一类。  相似文献   

9.
<正> 在纪念元代京都——大都城始建720周年之际,1987年10月首都博物馆于白塔寺举力、了《元大都历史陈列》,通过真实、形象的历史文物、丰富多采的图片资料、概括直观的模型、沙盘,向广大首都观众奉献了一幅了解大都风貌的历史画卷。元大都是在辽、金京都故城西北兴建的  相似文献   

10.
刘涛 《唐都学刊》2016,(4):73-78
北魏洛阳城是中古时期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北魏洛阳城的建设,虽多沿用魏晋洛阳城的旧制,但经过孝文帝、宣武帝两朝的不断改建,形成了完整的、独具特色的布局结构。汉魏洛阳城的规划,充分体现出以宫城为核心的规划理念及皇权至上的统治思想,是拓跋鲜卑汉化和不断创新所取得的最高文化成就,并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新阶段,对后世都城的布局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杨金辉 《唐都学刊》2008,24(1):29-31
秦汉时期,在长安附近的渭河上架设有三处桥梁,即秦汉时期的渭河三桥.研究渭河三桥对研究古代长安的交通史和都城发展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笔者认为,中渭桥的营建是当时都城发展的客观需要,兴建帝王陵墓是东、西渭桥营建的直接原因;秦汉渭河三桥具有重要的交通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元代的大都 (今北京),新兴的北曲杂剧在这里获得了迅猛发展.一方面,"歌棚舞榭,选九州之秾芬",演员众多,伎艺超绝,另一方面,瓦舍勾栏,集百家之"才人",作家辈出,新作如林.可惜的是,大都剧作家已不可遍知,但仅据《录鬼簿》记载,尚可得二十余人,重要的有:关汉卿、杨显之、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王伯成、张国宾等.另  相似文献   

13.
隋、唐之前,中国经济中心位于北方的关中与关东平原,都城也多置于关中。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建都关中的最后时期。这时关中经济趋于衰落,江淮经济正在崛起。本文试对隋、唐时期都城的粮食供应状况作一些初步分析,以窥视经济中心向江淮迁移对关中都城的部分影响。一、隋代都城紧张的粮食供应隋代建都关中时期,其粮食供应始终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隋大业年间,全国有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余,口四千六百万,平均每户约有五点一六人。关中京兆、扶风、冯翊三郡共有户四十九万,按全国平均数计,三郡人口总数应有二百五十三万余,超过隋前诸朝的最高人口记录。这个数字虽不一定十分准确,但  相似文献   

14.
李久昌 《学术交流》2007,(7):172-175
北魏洛阳城里坊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里坊布局环绕宫城,益发棋盘格状化,里坊分区益发等级化,里坊形制益发规整化,里坊管理益发严格化,里坊与市场结合益发紧密化。尤其是内城、外郭城形制的创建,使外郭城得以大规模地辟为规整的里坊区,按里坊制度布局与管理,是北魏洛阳城的创举,这也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第一次有计划地把都城居民的里整齐地建成。里坊制度自周代形成以来,至此基本定型。隋唐长安城、洛阳东都城都直接继承了北魏洛阳的里坊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锴 《浙江学刊》2006,(3):165-168
本文对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规律性现象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为从中国古代廉政概念的涵义中引申其内在要求;从中国古代廉政举措的本质出发阐述其表现形式;从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总体特征探索其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6.
将历史分为自然史、人类史两个部分的做法简略而富有意义,考察有关学术实践活动,如今又增加了人类文明史和自然演变史的含义.由人类史的角度考察西安城市史,认为:1)迄今为止,在全国范围内,西安还是中国境内建都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所在;2)都城文化、后都城文化、现代都市文化一脉相承及其交织融汇;3)作为世界著名古都所在地的西安,享有独特的东方文化声誉;4)长安城是观摩和认识东方文明、中华文化内涵的珍贵标本.由自然史的角度考察西安城市史,认为:1)在人工栽培作物取代地表天然植被后,一种重要的人为土--土壤耕作层成为极为重要的农业资源;2)为满足生产生活用水,从依赖地表水到依赖地下水,是该地区人类活动作用下自然资源发生的最具影响的变动;3)地形演变趋于平整顺直;4)气候仍然是旱涝间隔与冷暖交替.围绕上述两种角度展开的对映式研究,得知长安城是一处资料序列较为完整、学术意义独到的研究胜地,东方文化远播的"光明之城",研究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可为现代社会提供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历史经验和地域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一、东亚都城的研究研究东亚都城,笔者认为应当以如下事实出发,即:都城选址的各个对象区域具体说来,仅仅占东亚世界的一部分。这种现象,不是仅限于中国周边区域的都城,即高句丽、百济、新罗、日本的都城,同时,也包括中国各地的都城。当然,尽管是东亚世界,因各国、各地域之异,其都城规划及形状也各具个性。既然各自固有的历史和风土并不相同,其特色亦就不容忽视。不过,迄今我们过于尊重个性,在围绕都城规划上,过分地拘泥于细部,例如道路的形态及名称,街区的规模及名称,城门的位置及名称,宫殿的陪衬建筑及名称,乃至土地制度等个别事实等,往往限定了我们的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孔学堂》2015,(3)
<正>辩证法(dialectics)源于希腊语"dialego",中国"辩证法"术语又是从日语嬗变来的。而关于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等等辩证法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极其丰富,凝结着中华民族的聪明睿智,是先哲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思想遗产。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都建立在正确的世界观基础之上,因而它们之间的真理性可以相通。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辩证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辩证思想养分,  相似文献   

19.
另类也是美     
正除了"四大名砚"中的澄泥砚是以河泥烧制,中国古代的制砚材料还有很多种,在石砚之外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晶砚在众多非石质砚中可谓出类拔萃。水晶材质名贵,古代称为"水玉",用来制砚其实是比较奢侈的,从中也可看出爱砚人对这一文房用具的厚爱,不计其费,不厌其奢。宋代米芾在其所著《砚史》中云:"信州水晶砚,于它砚磨汁倾入用。"民国马丕显在其所著  相似文献   

20.
喻曦 《唐都学刊》2008,24(1):19-24
滮池与昆明池、镐池相邻,是汉、唐都城长安城郊的著名池苑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浇池在唐代大面积缩小,之后再无恢复,现今已经完全淤塞干涸.论述历史时期滮池的变化过程,讨论它与镐池、昆明池的关系,并分析其变迁的历史地理原因,对于认识水与古代都城的关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