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加强和完善电信企业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对于正确评价电信企业管理人员实际绩效、激励其提高工作效能、提升电信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3G业务对电信企业管理人员提出的素质要求,构建了电信企业管理人员的胜任素质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建立了电信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电信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协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同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电信企业战略管理中要实现协同效应,就要先认识协同,关注企业各战略资源之间的协同性,从而提升电信企业竞争优势.在详细论述协同的本质的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两个不同的角度对电信企业的战略资源进行了协同分析,提出了实现电信企业管理协同优势的相关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3.
加入WTO对我国电信企业来说既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是一场严峻的挑战.作为靠技术和服务占领市场的我国电信企业,在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这种现象的背后有宏观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因素.怎样在全球竞争中立足、做强、做大,我国电信企业还有很多的事要做,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电信企业应怎样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这是本文主要阐述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我国电信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电信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产业重组和3G牌照发放以后的中国电信产业为实例,在构建3G时代电信企业管理人员胜任素质模型基础上,可构建胜任素质与企业绩效的因果关系模型.研究可见,电信企业管理人员的胜任素质与企业绩效在大部分维度上(能力维度、品质维度、技能维度)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个人绩效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企业绩效的提升与员工个人绩效的提升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国电信运营事业以高速度的改革、大规模的重组和巨大的变化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次改革和变化的力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这场从1998年开始的电信改革至今也就4年左右的时间,然而电信事业的改革几乎走了其它国家10年甚至20年左右才能走完的路.尽管电信运营的改革还有一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电信运营整个行业改革的效果至今也未完全凸现,甚至于朱总理在1998年3月就任本届政府总理时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所发表的关于电信资费"应该成倍往下降"的预言只是在一小部分电信业务的领域兑现,但就整个电信运营行业而言,其价格并没有很大的变化,老百姓也没有感到有很大的实惠.但是改革对于电信运营企业的影响,改革激发电信运营企业的活力,改革对我国电信运营企业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无论如何是否定不了的.  相似文献   

6.
政府与企业之间无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因此,政府的某些行为有时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甚而阻碍企业的发展.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利益最大化,企业主观或客观上经常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态度和行为.这种非理性的博弈显然不利于国民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政府和企业都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更加严峻的挑战,二者之间的博弈能否取得双赢尤显重要.本文试图采用理论分析与电信资费制定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我国政府与电信企业之间的双赢博弈行为取向问题,并提出政府与电信企业在电信资费管理中的合理行为界定.  相似文献   

7.
入世在即,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电信企业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入世给国内电信企业营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然后在营销方面提出五项具体对策.即一是加快电信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二是创新营销观念,健全营销体系;三是重视网上营销,积极拓展电信业务;四是做好大客户的11营销工作;五是进行企业资源重组,努力开拓国外市场.  相似文献   

8.
基于信息系统的电信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出发,结合电信行业的自身特点,指出电信行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特殊意义,并且指出由于电信行业的特殊环境以及实施方式等原因,电信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文章最后用中国电信山东省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成功案例说明,在电信企业内部,实施基于信息系统的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一项管理上的创新,它将为电信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项目投资评价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投资的成败,目前在电信企业中常用的传统投资项目评价方法不能体现投资机会及其灵活性的价值,很难适用于评价未来电信市场极其不确定、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本文将实物期权方法引入电信企业网络升级投资评价当中,以期克服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提供一种评价电信企业投资项目价值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都要求中国的电信产业对外开放,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电信产业已经初步具备了开放的条件.但是,迄今为止,有效的竞争框架和规制模式还远未形成.这就要求电信产业进一步强化竞争、打破垄断,加快电信企业公司化改造力度,加强自身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国内电信管制体系.  相似文献   

11.
3G牌照的发放意味着以数据业务为主体的通信时代的来临,电信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白热化。电信企业销售费用持续上升,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却逐年下降,传统的大众营销理念已不适应电信领域的变革,营销的创新对于电信企业显得尤为重要。有鉴于此,在明晰电信企业精准营销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电信企业进行精准营销的必要性,并对电信企业的3G市场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电信企业在3G时代进行精准营销的举措。  相似文献   

12.
通过全方位地、系统地考察世纪之交的中国电信业,指出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将为中国电信业在新世纪的进步和繁荣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电信市场差别定价中的反垄断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电信业已基本形成三家国有综合电信运营商竞争的市场格局,但市场结构欠合理,存在一些垄断行为及监管制度的缺陷。《反垄断法》出台后,电信运营商通过差别定价进行市场营销已成为是否违反《反垄断法》讨论的重点,也成为消费投诉的集中指向。基于SCP的研究框架,对电信市场的竞争结构、行为与绩效进行研究,以确定电信公司的垄断性质;针对不同差别定价对市场结构及消费者福利的影响,提出要区别对待电信市场营销中存在的不同形式的差别定价,施以相应的监管方式;并且要建立主导运营商的监管体系,以防止其滥用市场竞争地位;同时要将电信监管与反垄断监管相结合,共同监管电信市场的反竞争行为。  相似文献   

14.
3G时代电信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原来以追求垄断为主的电信运营商竞争转变成为以追求更大客户价值的合作创造市场的产业链竞争。与2G产业链相比,3G产业链具有产业链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链中环节被重新定义且协同试发生变化,不同产业的关联性加强等特点。电信运营商在建立有效、成功的3G产业链时要关注用户需求,扩大原用户群,注重市场营销战略,还要正确地选择营运模式,在有效的模式选择中展开竞争,以提升随之带来的各种增值业务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基于模糊识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通信行业中的电信产品为研究对象,判定电信产品的生命周期,选取了电信产品的业务用户数、业务渗透率和每个用户平均收入(ARPU)值作为指标,构造了电信产品生命周期的模糊识别模型。同时,选取了中国移动某省公司的彩铃业务进行了实例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模糊识别方法具有很好的映射能力,是判别电信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一种有效方法。研究结论对电信运营商的营销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电信网络的竞争与接入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全面梳理了国外关于电信网络竞争与接入的经典文献,以期对中国电信业的竞争引入与放松规制提供理论框架和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7.
整合手机与电视功能的手机电视是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媒介,改变了媒介与电信的对抗性竞争关系,要提供完整的手机电视服务,建立商业营运模式,则须以战略联盟的理念为发展利基,形成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本文从产业价值链观点思考,探讨基于媒介和电信战略联盟的手机电视商业运营模式。以广播或电信业者为主导的单一商业模式,不能最佳地发挥手机电视的价值。基于产业价值链的手机电视商业运营的广播通信整合模式,是手机电视完整的营运模式,也是整合程度最高的模式。电信、媒介主导与辅助的角色互补,以竞合关系共同发展手机电视产业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8.
城市营销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突破方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评论了国内外城市营销研究的现状,指出目前城市营销研究仅止步于宏观战略层面,而没有深入到操作策略层次。在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城市营销的研究需要从城市旅游产品营销、城市投资产品营销和城市居住产品营销三个方向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19.
信用和营销都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热门话题,也是众多学科都在探讨的重要主题.文章选取营销信用研究这样一个侧面,借鉴国内外信用(信任或信誉)、营销等理论研究成果,拟从契约理论、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与制度变迁理论等角度对信用营销进行多角度的理论分析,以关系营销理论作为基本参照,通过对道德营销、信任营销等市场营销理论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构建我国信用营销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0.
在购物者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购物者营销的实践。鉴于此,对国内外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介绍了购物者营销的定义、购物者行为和购物者营销的特征及研究模型,归纳了购物者营销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