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三代王位的传承途径具有相对的复杂性,并不是开始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春秋鲁国的“一继一及,鲁之常也”的特例,既是夏代家天下确立后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上家族之争的斗争孑遗,也来源于周公个人的政治作为,鲁国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确立,是家族由大变小的趋势产物,反映了三代王位继承上“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斗争与妥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摹仿汉晋制度,根据政治形势偶设的相国和丞相,多选皇帝的同族宗室成员担任。宗室就任相国或丞相的背景大相径庭,授予相国可视为立储的先兆和准备,旨在提升皇太子的声威和权势,削减游牧行国时代兄终弟及制的影响。丞相的选任则根据政局需要进行。北魏多以宗室担任相国和丞相,与拓跋的传统习俗和特殊统治结构有关,透射出北魏皇族政治之特质。  相似文献   

3.
从匈奴单于的继承看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外古代史,常见王位继承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有人认为兄终弟及在前,父死子继在后;并说,父死子继代替兄终弟及是封建化的要求。这一认识值得商榷。本文试从匈奴单于继承问题的分析,谈谈有关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具隆会 《殷都学刊》2013,34(2):24-29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为“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相结合的继承制度.据古文献与甲骨文的记录,商朝确实存在这两种继承制度.这两种制度的混用上出现的一个事件,即“九世之乱”.根据古文献记载,商朝从中丁以后近一百年间,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史称“九世之乱”.“九世之乱”使国家衰落,诸侯莫朝.  相似文献   

5.
夏代的王位继承在正常情况下是父亡子继的,先商部族首领的产生方式也是父亡子继的,但商汤灭夏后,就为之一改,王位继承制度成为兄终弟及。其原因或在于夏作为第一个家天下王朝的背景和商汤灭夏后面临的不得不如之的形势。面对此景,商天下的开创者可能决定在继统法上实行兄终弟及,并定下广建婚姻的国策以为之辅。  相似文献   

6.
商代的王位继承与往后各代大相异趣,颇受后人的青睐。史学界对此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聚讼不已。因此,尚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一 探讨商代的王位继承,自然离不开《史记·殷本纪》、经殷墟卜辞核实,除个别地方有误外,它基本上是可信的。为了便于阐述,现把修正过的《史记·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列表如下(见下页): 商代的王位继承相当复杂,既有兄终弟及,又有父死子继,还有叔侄相传,形成多种形  相似文献   

7.
自两晋至明清,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学家对早期拓跋鲜卑有详略不同的记载。《魏书·序纪》最早系统地记述了拓跋鲜卑早期历史,是研究拓跋鲜卑早期历史的基本史料。《北史》《通典》《文献通考》关于拓跋鲜卑的内容是以《魏书·序纪》为蓝本的后代史家记述,没有补充新史料,只能作为二手资料使用。  相似文献   

8.
论拓跋鲜卑南迁及其氏族制度解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在大鲜卑山阶段拓跋鲜卑族最早的居地大鲜卑山,这个久议未决几乎无望证实的历史问题,自拓跋鲜卑“石室”的发现得到了证实.大鲜卑山是在今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东麓嘎仙洞一带的山地.相传当时还生活在森林里的拓跋鲜卑祖先,据“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以“射猎为业”,兼事“畜牧”,在“幽都之北,广漠之野”迁徙不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也没有文字,遇事则“刻木纪契而已”.(以上引文均见《魏书·序纪》卷1.以下引文同)传说所展示出来的完全是一幅原始社会的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9.
结合文献与考古得知,拓跋鲜卑从发祥地大鲜卑山游猎到河套阴山建立部落联盟,历经两次大规模迁徙,即从大兴安岭北段西南迁至呼伦湖周围再由呼伦湖西迁至蒙古高原腹地。而拓跋鲜卑由大兴安岭林海西南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又西迁至蒙古高原阴山地区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有拓跋鲜卑本族的原因,汉、匈奴、乌桓、东部鲜卑等周围部族的原因以及生存环境、地理状况等原因。  相似文献   

10.
拓跋鲜卑“七分国人”是拓跋邻以自己兄弟的数目为前提对部落进行的一次整合,这次部落结构调整削弱了各部落的独立性,增强了拓跋鲜卑部落联盟的凝聚力,是其能够维持稳定发展并最终建立国家政权的重要原因。北魏前期的“八部”或“八国”即针对“七分国人”后形成的八族后裔而言,并非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划。八部大夫和八部帅的设立是八部尊崇地位在国家政权体制中的体现,“八部制”甚至是西魏北周府兵制的核心“八柱国”的原型。  相似文献   

11.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十八年(494)由平城迁都洛阳.对这次著名的迁都之举,究竟应该如何评价?我们认为迁都洛阳是导致拓跋鲜卑王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政治决策上的一个重大失误. 迁都之前的北魏王朝,自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398)七月以来,一直定都于平城,历6帝7世凡97年;而迁都之后的北魏王朝,连孝文帝计算在内,也只传了三代,政权就易手于宗族他人了,正如《魏书》所说:“魏自宣武以后,政纲不张,肃宗冲龄统业,灵后妇人专制,委用非人,赏罚乖舛.于  相似文献   

12.
拓跋鲜卑南迁匈奴故地时间和契机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问题的提出 《魏书·序纪》云: 献皇帝讳阾立。时有神人言于国曰:“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复徙居。”帝时年衰老,乃以位授子。 圣武皇帝讳诘汾。献帝命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其迁徙策略,多出宣献二帝,故人并号曰“推寅”,盖俗云“钻研”之义。 这是现存关于拓跋鲜卑第二次南迁的唯一的一条历史记载。这条出诸“人相传授”的史料,极为简略,拓跋部南迁匈奴故地的许多重要情况都是迷离恍忽,看不清楚。1980年嘎仙洞北魏太平真君四年李敞石刻祝辞的发现,宣帝率众“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之大泽为呼伦池,已可成为定论;但,第二推寅(阾)——诘汾南迁的时间,契机等,还有待索隐考订,才能求得近似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与五代十国时期其他政权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不同,马楚政权推行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兄终弟及制在主观上有维持政权稳定,防止外部势力觊觎的积极意义。但这一制度的长幼原则在推行过程中被破坏,引发了马氏兄弟的长期内争和马楚政权的分裂,加速了它的衰落和灭亡。研究马楚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对深化认识藩镇权力的传承方式,探索马楚政权迅速衰亡的制度原因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拓跋畦是鲜卑族杰出的首领,他不仅恢复了拓跋部,而且征服了强邻,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包头地区培育了我国古代许多游牧民族,在这个时期它又成为鲜卑族成长和发展的摇篮,使之统一了北方,主宰着我国北方各族人民的命运。随着拓跋鲜卑北魏政权的腐败,“六镇”人民大起义更动摆了北魏王朝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5.
拓跋鲜卑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曾建立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在历史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与两晋的交往中,双方在政治上建立了封赐、朝贡与质子关系,在军事上则相互联合。此外,拓跋鲜卑还十分重视对汉族士人的招抚与任用。通过交往,拓跋鲜卑仿效汉族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对其内部进行适当调整,通过对汉族文化的学习使其文明产生了巨大飞跃,为北魏长期统治北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室韦的族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韦,又作“失韦”,最早见于北齐魏收所撰的《魏书》。法国历史语言学家伯希和从对音的角度,提出了室韦即“鲜卑”,二者“所本者同,似为‘serbi’、‘sirbi、‘sirvi’等的对音”①,已为史学工作者所公认。建立北魏王朝的拓跋贵族,在进入长城、开肇帝业后,大有岐视异姓的同族人的味道。他们不愿承认道地的鲜卑人之一——东部鲜卑是他们的同族。可以设想,当汉、晋之际,大部分鲜卑人西或南迁,而一小部分鲜卑人尚留居原地。对于那些留居原地,尚未濡染较高文化、从事落后生产的同族人,拓跋贵族自然不会乐意承认互相间的渊源关系。根据研究,汉代以前,汉文史籍中常用“n”音结尾的字来译写北方各族语言中带有“r”音结尾的音节,而至汉以后,则改用“t”音结尾的字。拓跋贵族  相似文献   

17.
先秦史关于商代王位继承制度商代王位继承因扑朔迷离,历来成为商史中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综观讨论,大致有以下六说:弟及为主说、子继为主说、予继弟及并行说、分期继承说、选择继承说和立壮继承说。近年来主要观点有:一种意见认为,“子继为主,弟继为辅”或“子继为常,弟及为变”。第一,据史载,自汤立国至纣亡共三十一王三十传,其中传弟十四次,传子侄十六次,说明传弟实少于传予辈。第二,商族自契以后便进入父系社会,而父系氏族社会的主要特点是确立按男子计算世系的办法和确立父系继承权,故商代王位“父子继承制”是有充分的历史依据的。第三,从  相似文献   

18.
商朝王位继承制度中出现“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相交替的现象,学术界对此早有注意并已提出几种不同的解释。虽然各家学说不乏创见,又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迄今尚无定论,说明这一问题仍有讨论的余地.笔者近年来因从事先秦史的教学,对此问题不得不稍加留意.尽管缺乏研究,可是拜读了一些专门论著之后,还是受到启发,愿借此机会谈点个人的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19.
一、拓跋鲜卑的起源与南迁 秦汉之际,匈奴的势力日益强盛,开始对东胡部落联盟发动大规模战争,征服了东胡部落联盟。剩下的东胡人便分聚于乌桓、鲜卑两部。“鲜卑自为冒顿单于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不与余国争衡,未有名通于汉,而自于乌丸(桓)相接。”所以在文献上一直未见其和西汉发生什么关系,所以关于鲜卑的活动,东汉时才见于史籍。汉文史籍所叙述的鲜卑都是从鲜卑迁徙到饶乐水(西拉木伦河)流域开始的。 那么鲜卑迁到饶乐水前居住在何地呢?史称鲜卑以山为号,然鲜卑山却有两个,《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云:“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鲜卑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张穆《蒙古游牧记》说:“旗西三十里有鲜卑山”。这里的鲜卑山乃是人们所说的东部鲜卑。然鲜卑依地理位置分为东部鲜卑与西部鲜卑(北部  相似文献   

20.
在已发现的拓跋鲜卑墓葬中有一种特殊的合葬类型,发掘者称之为二次叠葬墓.由于此类墓葬数量很少,并未得到学者们的关注,试对这一类型的合葬作初步分析,认为之前一些拓跋鲜卑墓地中被看做是具有打破关系的墓葬可能也属于这种合葬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