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泽华先生是国内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大家,不仅提出了系统的王权主义批判理论,而且为中国学术界培育了一个王权主义反思学派。王权主义批判理论以"王权"和"王权主义"为核心概念,以"权力支配社会"为核心命题,以"在矛盾中陈述"的"阴阳组合命题研究法"和"实践的辩证法"为根本方法论,以强烈的历史批判意识和现实关怀为基本价值取向,为中国古代史以及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切实可用的宏观阐释框架和一套能够把文化观念、思想理论与社会现象融为一体的整体性研究方法。王权既是传统社会的结构形式,也是其组织和运作社会资源的机制,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价值系统之核心的王权主义是君主专制合法性论证的来源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刘丰 《文史哲》2023,(6):74-87+163
刘泽华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继承并发展了侯外庐学派的思想史研究方法,主张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从具体的历史运动过程中把握历史。他通过历史和思想史研究所得出的“王权支配社会”理论,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形态。刘泽华自觉地承袭了侯外庐学派所开创的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但是也将此方法推向了极致,这是因为他提出的王权主义理论将思想史与社会史完全融为一个整体。近年来,哲学史、学术史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思想史研究内部出现的不同方法,都对刘泽华的思想史研究形成了挑战。如何应对这些学术、思想挑战,对反思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进而推进思想史研究的深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王权主义可分解为四个面相的思想主题,即君主至"上"论、君主至"圣"论、君主至"尊"论和君主至"贵"论。西方近代立宪主义以保障"私自治"为其规范意蕴,同时也强调国家和权力的工具性价值。作为两种不同取向的政制安排,中国王权主义与近代立宪主义的分野主要体现在建构式思维与解构式思维、秩序与自由、整体与个体及"人情"与"法意"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王权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本思想总是与王权主义联系在一起。王权主义需要民本思想来调剂,否则就会走极端,王的宝座就保不住;民本寄身于王权的机体中,没有王权的存在,民本也就没有凭依。民本思想也包含对王权的约束的内容,但几乎所有提出民本主张的思想家都推崇王权,主张等级制,这就注定了民本思想不可能对君王进行有效的制约。民本是虚幻的,君本才是实实在在的。在中国,王权的幽灵之所以久久不肯离去,就在于民本情结在作崇。要根除王权主义,就要从对权力的道德呼唤变为对权力的约束,就要从对圣君的期待变为对公民权利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无讼思想与王权主义秩序情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王权主义决定了秩序建构是传统社会政治生命的第一要义。在健讼所造成的秩序困境面前,无讼成为王权主义对其“秩序情结”的一种极致性表达;而王权主义作为衍生中国各种文化思维的“元叙事”构成了无讼文化的起点和归宿:秩序要求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品格,反之,源于诸子各家的文化又共同创造了无讼的氛围,缔造了王权主义的秩序思想。  相似文献   

6.
"王权主义"是对传统中国的社会、政治及其思想文化的整体概括,这一论断具有明显的理论价值.鉴于这一观点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深刻批判性,本文认为应该从合理性与现代性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传统政治思想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某些政治哲学认识和政策性论断方面.不过,思想的合理性并不等于现代性.从政治价值的视角来看,传统政治思想的主体价值结构与现代化理念是相悖的,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在价值准则上也是一脉相承的,因而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政治思想并不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李辉 《船山学刊》2008,(3):132-134
道家思想中,无论是追求“空灵”“玄逸”的庄学还是崇尚“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黄老,其学说都表现出与王权主义的某种契合。虽然道家思想相对于专制王权所先天具有的缺陷决定了其最终将必然为儒家所取代.但道家思想的精髓与儒家及其他思想的“合流”共同为王权主义打造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婷 《船山学刊》2006,(1):43-45
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本思想与王权主义始终联系在一起,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和肯定君主专制主义,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中国传统社会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公私两无的政治格局和家天下的宗法观念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反思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对于加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巩固党的执政之基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所谓文化保守主义视角对当代各种思潮进行了初步描述.在对反传统思想的分析中,对刘泽华教授的"王权主义叙事"模式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认为这一叙事实际是把法家的王权主义强加在儒家头上,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无法达成对传统文化的真正理解,甚至与刘自己提出这一理论的初衷即反对专制主叉也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围绕"王权主义"的问题对刘泽华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全面梳理并加以扼要评析.刘泽华先生深切关注与中国思想、社会和历史有关的宏观性问题,从批判和破除教条主义的思想禁锢出发;彰显和倡导史家自由思考和独立认识的主体意识,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方法论理念,如社会形态的"三分法"和历史阶段论、"阶级一共同体"综合分析方法、思想与社会互动的整体研究视角等,对"王权支配社会"这一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特点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王权主义"主旨所作的最富创见性的系统反思、全面清理和深刻论述,对于我们认识"传统"、解析"国情"具有深远的重要的思想启蒙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初,东南大学掌门人、哲学家刘伯明论述文学的美学要素、西方美学主潮和美育学说体系,起点高卓,视野宽广,立论精准,彰显了现代美学的学科意识,体现了20世纪早期中国学者的现代文化意识和美学思辨精神.过去,由于理论框架、观念、眼光的限制,学界未能发现和理解刘伯明的美学贡献.本文旨在揭示刘伯明在中国现代美学建构过程中的学术实绩.  相似文献   

12.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语言研究中的先导性问题.刘勰继承了"言不尽意"的哲学思想,从文艺美学的角度最早提出意象这一概念.在言和意之间插入一个意象,巧妙地解决了文艺创作中言意之间的矛盾.本文以刘勰<神思>篇、<比兴>篇和<隐秀>篇为核心,全面探讨了刘勰言意之辩思想及其对古代修辞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姚红彩 《齐鲁学刊》2014,(2):120-125
刘克庄是南宋后期的著名词人,其词学审美趣味相当丰富,不主一家一派,具有兼容并取的特点。作为辛派的中坚和后劲,他既欣赏婉约派协音婉美的本色之作,更偏爱豪放派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慷慨之音,提出并尝试用比兴寄托来调和婉约和豪放两种不同的风格。其词学观点对前人多有继承和发展,但又有时代和个人特色;其创作既受其词学观点的指导,又有诸多突破和背离之处。  相似文献   

14.
两宋以黎汉双轨制的治理模式,从三个层面加强在海南的统治:在汉族人集中的"省民"区域,完善郡县制度设计;在熟黎区,通过委任黎峒首领的土官制度,加强统治;在生黎区,则继续推行"羁縻"政策。从王朝经略效果来看,开疆拓土,人口日增,"版籍"化倾向日益明显,并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治绩。严格意义上来说,两宋时期是海南封建化的开端。  相似文献   

15.
刘师培对"古文伪经说"的驳难主要在两个层面上进行,一是从梳理今古文经的关系入手,阐发自己的看法;二是以<左传>研究为核心,批驳今文学家的说法.整体而言,驳难确在某些方面击中了要害,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中发挥了应有作用.但这一驳难毕竟是在传统领域中进行,缺乏经学以外的现代学术资源的介入,加之受制于双方固有的学术门户,所以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袁济喜 《江海学刊》2006,(1):179-186
中国古代文化很大一部分融合在经典之中,汉魏以来的思想文化变革,很大程度表现在对于经典的重新阐释。王弼的玄学并不是通过自创得以建立的,而是通过对于经典的阐释得以建成。在这种阐释过程中,化入了他卓著的思想智慧。王弼善于寻找儒道两家思想的共同点加以调和,同时,也大胆地进行重解。通过其思想与智慧的运用,融合了儒道两家思想,重新确立了新的人格范式与情性伦理,从而使六朝文论有了新的形而上之精神蕴涵。通过阐释智慧的角度去认识王弼哲学与六朝文论的生成,是大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论刘禹锡的中道观及其对文艺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刘禹锡的哲学思想,以往讨论得比较多的,是以《天论》为代表的“天人交相胜”的观念。但是,从刘禹锡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想的关系角度考虑,更值得注意的,应当是他的中道观。通过具体考察可以发现刘禹锡的中道观跟儒家、佛教思想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并深刻地影响着刘禹锡文艺思想特点的形成。首先,中道观念有助于刘禹锡以辩证的思维方式论述文艺理论问题,立论周备圆通;其次,讲求“时中”与“权变”相结合的中道思想,促成了刘禹锡崇尚通变的文艺思想的形成;第三,刘禹锡注重文艺社会功用的观念,跟强调“用中于民”的中道思想也有非常密切之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刘熙载是位恪守传统伦理学说的清末学者。然即使是这样一位“粹然儒者”,其文艺美学思想在吸取儒家学说的同时也渗透了道家的变易观念,并在某种程度上将诗艺引向了精微。刘氏之儒道互补的审美意识有力地佐证了“儒道互补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学的主流”这一命题。本文主要探讨刘氏文学思想中儒道互补的契机、物化形式及意义,由此探究中国文化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