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英国浪漫诗人济慈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一个唯美主义诗人.事实上,济慈的作品不能简单地用"唯美"来概括.本文通过对他的<圣亚尼节前夕>的解读,以求对济慈及其作品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论济慈《秋颂》的隐喻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维红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1)
本文指出济慈是通过对自然界美的歌颂来对抗他所生活的那个肮脏的社会,从而指出"唯美主义"作品教化功能特殊的展现方式。 相似文献
3.
《恩底米安》体现了济慈诗歌的神话唯美主义倾向,显示出神话入诗的独特审美魅力,这一创作取向在西方浪漫派的诗歌中是最重要的精神特征。不过,《恩底米安》在艺术上过分追求诗境的梦幻效果,导致神话诗思的迟滞和感性想象过分主导了诗歌的情调,这是我们应该予以重视的。从《恩底米安》的分析中可见诗歌与神话的现代关联,显示了诗歌创作的多种思想与审美可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外生态学理论的思想渊源的挖掘及对文学生态学批评理论的阐释,试图从生态学角度对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大师济慈的《秋颂》的创作和内涵进行分析解读,揭示出《秋颂》所蕴含的朴素的生态学思想及诗人笔下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5.
6.
16世纪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和虔诚的天主教徒托马斯·摩尔在他的不朽之作《鸟托邦》中提出了宗教宽容的思想。宗教宽容思想的提出是人文主义者摩尔探索宗教真理的结果,反映了摩尔希望在天主教内部进行改革的愿望,是摩尔天主教信仰和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16世纪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和虔诚的天主教徒托马斯·摩尔在他的不朽之作<鸟托邦>中提出了宗教宽容的思想.宗教宽容思想的提出是人文主义者摩尔探索宗教真理的结果.反映了摩尔希望在天主教内部进行改革的愿望,是摩尔天主教信仰和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非理性主义视野下的爱伦·坡唯美精神内核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作家爱伦·坡自觉疏离于被主流审美驯化得循规蹈矩、想象力匮乏的宏大叙事和理性话语,转而对个体隐秘幽微存在的非理性题材加以探索.他崇尚艺术直觉,主张以美为观照一切的尺度,强调情感与个性化表达,赋予"新异"以合法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抒写仅仅停留于非理性的生命倾泻.以理性形式抒写非理性题材,乃是其唯美精神内核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王照岩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42-144
济慈一生不曾离开欧洲,但他的诗歌中却有着鲜明的埃及文化的痕迹。他笔下的埃及文化再现了当时对外征伐和考古发现的文学或艺术,又是基于想象将前者与自己一直沉浸其中的希腊文化融合的产物。从英国展出的艺术品与《海披里安》和《海披里安的覆亡》之间的形象联系来考察济慈对埃及文化的消费与建构。 相似文献
10.
明治40年代,欧洲自然主义传到日本并风靡文坛,形成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此同时,欧洲其他文艺思潮也以迅猛之势冲击着日本,导致刚刚确立的自然主义文学很快走向分化,表现为自然、唯美与写实相融合的风格。森田草平的《煤烟》作为其代表作,很好地表现了走向分化时的自然主义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11.
韩思艺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
耶儒双方人文主义的相通之处有三:(1)双方的人文主义都是在面向终极实在的层面上,关注着现实世界中人的自由、价值与尊严;(2)双方的人文主义都在终极的意义上实现了人文主义,人们不仅可能实现自己的潜能,甚至可以带领整个宇宙万物走向完全;(3)双方的人文主义都主张通过拥抱世俗社会,在世俗社会中实现宗教、政治、文化的理想。此外,基督宗教的位格思想可以帮助儒家从简单的天人合一的思维中走出来,促进中国文化中民主科学精神的发展;而儒家人文主义的天人合一旨趣,可以帮助基督宗教世界消解现代社会中过分的个人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2.
济慈在《希腊古瓮颂》中同时创作了两件艺术作品:一首真正的诗歌和一只想象的雕刻艺术品———古瓮。这样,通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诗人的创作魅力便在语言和造型两种艺术中体现出来,从而真正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3.
众评论家用“美”、“经典”、“爱”等对《天瓢》作了极高的评价。小说写得细腻、唯美,但是它的唯美却显得造作;而且细腻的文字、唯美的意境也难以掩盖结构上的粗疏、细节上的粗糙、内容上的虚伪和粗鄙。造作和粗鄙拉远了《天瓢》与唯美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魏霞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Z1)
艾略特的<荒原>除了将象征主义诗歌推向高峰外,更重要的是将一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的萎缩价值真实表现了出来.试从解读<荒原>中的象征意向入手,进一步分析艾略特荒原意识既绝望又关注的复杂内涵,以及宗教信仰对其人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了灵魂的救赎——大江健三郎《人的性世界》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江健三郎以“性”为观照社会、表达思想的独特视角,通过对人充满寂寞和痛苦的性世界的描写。展示边缘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诉求,进而揭示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对立,从而引发读者对现有社会、文化秩序的质疑,并最终达到“拯救日本人、亚洲乃至世界的明天”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新青年》对孔教的批判为出发点,深入分析《新青年》从彻底反孔教,到部分肯定孔教,到宗教替代说的历程,揭示出隐藏在这种历程下的思想基础,指出五四运动中存在着忽视天人关系、忽视道德情感的倾向,这种倾向使得五四运动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五四运动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不谈天道人伦的道德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7.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以来,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面貌.那么宗教为何有如此巨大的"魔力",成为一些学者关注的问题,本文试从一个角度来谈宗教的延续性,以探讨宗教现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新实用主义美学的角度分析黎族宗教文化的间性走向,并深入肯綮其所选择的间性的视域融合、调合整一和开放性、多样性审美立场。 相似文献
19.
20.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小说《圣洁百合》主要描写了美国 2 0世纪克拉伦斯一家四代人的兴衰沉浮 ,揭示了当代美国传统的基督教观念已经被一种世俗的实用主义所取代的思想趋势。传统基督教信仰的崩溃和演变 ,是美国社会的痼疾 ,也是造成每个生命个体精神困境的根本原因。上帝可以满足各种世俗欲望 ;可以带来各种利益 ,在当代 ,人们对上帝并不虔信 ,也不真诚 ,而仅仅只是需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