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伦理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把道德关怀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 ,这反映了人类伦理发展中的一种深刻的变化。生态伦理是作为一种新的伦理范式而出现的 ,它不是已有的伦理学理论在自然中的一种推广和应用 ,而是作为类存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 ,因此 ,它不能被理解为是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那种坚持认为必须把生态伦理置于人与人的伦理关系框架下进行考察才有意义的观点 ,事实上取消了生态伦理存在的一切可能性。这种观点本质上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的结果 ,它把道德看成是一种与时间无关的封闭的体系 ,否认了道德能够进化的一切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伦理学界存在的“伦理规范法规化”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首先,对伦理规范法规化观点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其次从道德的本质和道德作用于社会的方式的特点说明了伦理规范之所以不能法规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郭玉生 《东方论坛》2021,(2):131-140
伊格尔顿站在马克思主义现实批判的立场,吸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思想,认为文学运用仪式、表演、修辞、话语等多种手段,建立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实践关系。一方面在言语行为中实现了自身的目的,即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最高的善,另一方面通过读者不断体味文学作品所展示的言语行为,对社会产生道德效应,修复人类生存处境。因此,文学成为了在言语行为中自我实现、自我完成的事件,而道德性是构成文学共相的主要特征。文学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类应对和处理现实问题的策略,道德意义在此具有关键作用。伊格尔顿高度评价了亚里士多德的关于“怜悯”与“恐惧”的悲剧观念,但他不同意亚里士多德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理解德性,认为应该从马克思的观点出发,揭示德性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呈现,具有互惠性。基于此,伊格尔顿运用精神分析学说阐述了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悲剧的伦理功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伦理学体系是道德价值观念体系与道德文化知识体系的有机统一。其中伦理学的道德价值观念体系由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即学科的外在规律所决定;伦理学的文化知识体系是由人类伦理思想加过德认识的发展状况,即学科的内在规律所决定。据此而论,世纪之交的中国伦理学走向:在道德价值观念方面,仍将保持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性质和方向,在道德文化知识方面,将以价值伦理学、应用伦理学和群体伦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为方向。  相似文献   

5.
伦理学同哲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哲学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在伦理学中的反映,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如何回答和解释道德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问题上,从而形成了伦理学的两种观点,两条路线的斗争。唯物主义认为,道德是在社会历史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一定的道德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唯心主义则或者割裂道德与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的道德生活中,不同类型,不同阶级的道德具有本质的区别,各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之间也存在不同性质的区别,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已经揭示和说明了的真理,但是,每一种特殊性质的道德在其发展阶段上是不是也会具有质量的变化,伦理学在说明道德的质的区别的基础上,是不是也还有必要对每一种特殊性质的道德,在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伦理学界出现了以洛伦茨、威尔逊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进化伦理学。这种理论实际上是对十九世纪末期英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等人创立的早期进化伦理学的复活和发展。它的基本观点是应用动物行为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说明和解释人类道德现象,并且企图在此基础上用遗传工程的方法改变人的道德品质,从而解救西方社会的道德危机。由于这种理论从自然主义出发,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寻求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抹煞了道德的社会性质,即使运用了自然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结果仍然无法解决西方社会面临的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类价值系统核心的道德价值,随着学界“价值热”的不断升温,它已日益凸显为价值学与伦理学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这两门学科间尚缺乏很好的、全面的对话,以致在相互吸收、借鉴对方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上,还不尽如人意,造成对道德价值的本质问题见仁见智,且各种观点间的分歧还日渐增大。因此,本文力图从价值学和伦理学的交叉视角,把道德价值的本质重新概括为:道德价值就是指道德事实与人之间特有的社会关系,它标志着道德事实对人的本质之确证和完善,并进而厘析了这一涵义的道德价值所具有的几大特征,以期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的道德生活中,不同类型,不同阶级的道德具有本质的区别,各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之间也存在不同性质的区别,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已经揭示和说明了的真理,但是,每一种特殊性质的道德在其发展阶段上是不是也会具有质量的变化,伦理学在说明道德的质的区别的基础上,是不是也还有必要对每一种特殊性质的道德,在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作些度量变化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我以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需要深入研究这方面的课题。(一) 人类的道德生活,在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道德的善究竟存在不存在一个度量适当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显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答案也应该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0.
从发生学上研究道德,是当代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的重要课题。这种研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研究道德的种系发生,即借助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实证科学揭示道德是怎样伴随人类实践活动而起源、怎样成为社会特殊的调节和控制器的;二是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中心主义本质上是反人类的,因为它在根本上确认和坚持的是一种物种主义的或动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与人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是相矛盾的.人类在地球上是作为一个文化的物种进而作为一个道德的物种存在和发展的,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正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在充分考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之后所给出的一种人道主义的观点,同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也是人类的道德进化的一个内在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2.
教育伦理学是一门教育学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目前教育面对许多困境,引发人们对教育进行价值分析与理性反思。以伦理学与教育伦理学的视角分析,教育伦理的本质是善,它规定了教育活动之应该,指引了教育实践,推动了社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体具有类似人类的智能和自主能力,其行为可能导致他人或社会受损,这就要求伦理学理论面向新兴的人工智能体开放,承认人工智能体在有限意义上具有道德能力。面对人工智能体引发的伦理问题,学界出现“机器人伦理学到底是人的伦理学还是机器的伦理学”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人工智能体具有的自主能力能否使其具有道德能力。这种挑战具体展开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人工智能体能否赢得道德关怀资格。面向人工智能体开放的伦理学试图以“相似性”标准扩充“理性”标准、“感觉”标准和“生命”标准,从而将人工智能体纳入到道德关怀名单之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体能否成为道德主体,承担道德责任。面向人工智能体开放的伦理学尝试以基于机器学习的道德自主能力为基础,承认人工智能体是一种类似于人类的准道德主体,需要承担相应的有限道德责任。面向人工智能体开放,意味着需要调整和补充现有的、属人的伦理学理论,以便将人工智能体真正纳入到伦理学理论中来。  相似文献   

14.
研究道德的种系发生与个体发生旨在从人类道德的群体和个体(或社会与个人)两个方面更为详尽地考察原始道德的具体发生。移种系发生而不称群体发生旨在强调其初始的发生学意味,因为人类最初的共同体或群体—原始氏族、部落等总是以种某种自然基质差异的种族为前提的,以某种血缘联系为纽带的。道德的种系发生主要是指人类的一定氏族、部落或民族等人类群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主要是指史前时期或野蛮时代)的原始群体道德意识、道德实践、习俗和规范的发生。所谓道德的个体发生是指原始人类个体的原始道德意识、道德品质的发生。这种发生学的实证性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道德起源、基础、本质等理论,而且对当前国内在道德本质、起源、基础问题的学术讨论也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5.
道德合理性问题是当代道德哲学的中心问题,亦是麦金太尔德性伦理学的中心论题。麦金太尔道德合理性思想的形成是以其对当代西方社会道德危机的深刻剖析为前提和基础的。在麦金太尔看来,德性完全占据了道德的中心位置,人类只可能有两种选择:要么返回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要么接受后现代的道德虚无主义。麦金太尔伦理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德性论为道德实践提供合理性说明,对道德合理性原则进行重构,而重构道德合理性原则的唯一途径就是复归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  相似文献   

16.
被康德本人称为“道德形而上学”的伦理学是一种理性主义伦理学,因为其基本道德原则被说成是由“纯粹实践理性”颁布的。这种伦理学自问世起,就遭到了形形色色的批判。在德国哲学界,黑格尔、叔本华和马克斯·舍勒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和超越,构成了三条各具特色的超越之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黑格尔以其思辨理性取代了康德的抽象知性,由此沿着理性主义的方向超越了康德伦理学;叔本华把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即恻隐之心当作道德的基础,由此将康德的理性主义转换为一种非理性的情感主义;舍勒则试图立足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建立起一种先天的、质料的价值伦理学,这就从根本上超越了康德本人及其拥护者和批判者的共同预设:只有纯粹形式才是先天的,任何质料都是后天的。  相似文献   

17.
国家道德论     
国家道德问题是哲学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历史上的国家道德学说和国家行为理论已不适应国家道德实践的新要求。重新研究国家道德问题必须深入分析国家作为道德主体的客观依据,并进一步指出国家今后实践应遵循的道德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促进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原则、保障人类健康生活需要的原则和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实现以上目标,是国家今后实践的神圣使命和根本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18.
编辑伦理学的伦理思考张晓云一、伦理学、编辑伦理学概述简而言之,伦理即阐明道德的道理。伦理学就是道德哲学。伦理学研究的客体是道德。所以伦理和道德这两个概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同义异词,都是指社会道德现象,所不同的是,道德主要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及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伦理美德是一种道德特质。它是一种面对道德情境时,人们的直觉而自动化且相对稳定的行为意向,包含着认知、情感和动力的过程。这一新观点可以解决美德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之间表面上的冲突,阐明了伦理美德与伦理规范对应的不同心理机制,认为它们都是人类伦理道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德对应的是无意识、自动化、包含情绪、无需努力和认知资源且基于联结的直觉加工系统;而规范对应的是有意识、受控的、不含情绪且需要努力和认知资源且基于规则的推理加工系统。基于这些差异,现代的伦理道德教育应当将两者分开,对伦理规范可以采取讲授的方式且着重于理解,而对伦理美德应该采取更多的训练方式且着重于实践。  相似文献   

20.
关于道德知识的本质的问题与道德辩护问题密切相关。道德虚无主义认为没有什么东西在根本上值得在乎,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是道德上错的。这个观点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人类状况的一个标记。面对虚无主义的这个挑战,很多道德哲学家已经感觉到为人类道德提供一个辩护的迫切性。传统的道德实在论被认为是回应这个挑战的一种有力方式,但有趣的是,这种实在论不仅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了道德怀疑论,而且也不能对道德动机提出合理的说明。另一方面,非认知主义的道德理论在能够说明道德动机的可能性的同时,却被认为也是道德怀疑论和道德虚无主义的一个来源。本文旨在考察这两种观点之间的一些主要张力,在批评道德知识的物理知识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借助于休谟、康德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试图表明道德知识是一种反思性的知识,并由此对怀疑论和虚无主义的挑战做出一个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